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2007,(21)
人总是要死的。大人物的死天翻地覆,小人物说死,一闭眼,灯灭了,就死了。我常常想,真有意思,我能记得我生于何年何月何日,但我将死于什么时候却不知道。人怕死。依我的经验,30岁以前,是从来不会思考到死的,人到了中年,下一辈的人拔节似地往上长,老一茬的  相似文献   

2.
<正>【热点美文】我妈一定还在牵挂着我贾平凹人死如睡——我觉得我妈没有死。人活着的时候,只是事情多,不计较白天和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算一算,再有二十天,我妈就三周年了。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为她就死了。常说人死如睡,可睡的人是知道要睡去,睡在了床上,  相似文献   

3.
"死了一个人"和"一个人死了"是一价动词同义句式。国内对于同义句式的研究由来已久。本文准备在前人的基础上具体研究"死了一个人"和"一个人死了"这两个句式,对哪个是基本句式,哪个是派生句式进行确认,并分析由形式的差异所导致的意义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王雷 《师道》2002,(10):22-23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先生是先死,学生是学死!先死与学死所造成的国是死国,所造成的世界是死世界。——陶行知  相似文献   

5.
写给母亲     
人活着的时候,只是事情多,不计较白天和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算一算,再有二十天,我妈死去就三周年了。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为她就死了。常说人死如睡,可睡的人是知道要睡去,睡在了床  相似文献   

6.
谁之死?     
尼采的“上帝之死”是指只有否定了上帝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独立于世界,意味着一种伦理主体的死亡,是一种道德形象的人之死;福柯的“人之死”是指“人”这一概念将失去意义,意味着一种知识主体的死亡,是一种概念的人之死;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是指作者的主宰地位被读者所取代,读者获得了自由,文本获得了独立,进而人们可以对文本世界进行可写性阅读。顺乎这一逻辑,现代人又提出了“读者之死”,主要是指具体读者的消失和视觉文化时代的“读者死了”。  相似文献   

7.
把书读活     
少年朋友,你们知道吗?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把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我为书所用,这个人顶多也就是个长着两只脚的书橱。应当说,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这样,读书才算读到家了。  相似文献   

8.
7月,国人为北京申奥成功劲歌狂舞,大江南北却接二连三地发生重大死伤事故。1日,吉林白山一小煤窑冒顶漏水,21人死亡;10日,云南武定一尾矿松动坍塌,5人死亡,2人失踪;13日,四川达成铁路发生特大路外伤亡事故,死22人,伤18人;16日,陕西榆林一个体户非法藏匿炸药,炸死70人,伤85人;17日,上海起重机倒塌,死36人,伤3人,同一天,广西南丹锡矿透水,死80多人;22日,江苏徐州一小煤井爆炸,死92人;28日,湖北宜都一小煤矿穿水,死4人,伤3人;30日,江西乐平采石场山体垮塌,10多人死亡…  相似文献   

9.
“看一个人是否是大师.先看他是怎么死的”,这个说法乍一看,似乎是一种调侃。死是每个个体的选择,充满着偶然性和必然性.就凭一个死能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吗?然而再仔细一揣摩,这里颇有意味。生与死,是人的两极。人来到这世上.最初是被动的.所以人们就希望对死能自我把握。那些天才、精英、大师等主动选择它.肯定是经过了严肃的思考的,那么这时的“死”也就是另一种生了。  相似文献   

10.
《有的人》     
角度之一:“活”与“死”的含义理解。诗人抓住“人生”这一重大课题,用“活”与“死”进行鲜明的对比,先摆出了对两种人生死的评价: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画出徒有躯壳者,只是行尸走肉的可卑、可鄙的丑行: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是对虽死犹生者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热情歌颂、接着摆出了两种人对待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这里诗人无情鞭笞了反动统治者的腐朽和骄横。正因为如此,人民对这两种人的态度也截然不同。这两种人的人生价值也大相径庭。教学方法与过程:本角度采用赏析法。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破题:“有的人”指的是什么人?接着提问,这些人怎么样?指名一学生朗诵诗的第一节。然后教师再次发问:为什么诗人说“活”着的“死”了,“死”了的还“活”着?针对“死”、“活”二字。引导学生赏析。  相似文献   

11.
一、人生价值1.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泰戈尔说:人应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人生是一本书,一本写给自己,也写给别人看的书。人生又是一次旅行,  相似文献   

12.
奉献之歌──记省优秀教师、沂源县实验中学副校长曹常瑞张会生,王焕昌,李振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活着而死了的,是因为他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死了还活着的是因为他在社会上,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美好印象。曹常瑞呵,你就是一个死了...  相似文献   

13.
欧阳军 《初中生》2006,(6):40-41
人死了,人们会举行葬礼,表示对死的哀悼。在动物世界里,一些动物死了,也会举行奇特的葬礼。  相似文献   

14.
日本女子大学的中村博志教授等人对日本近两千名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有两成以上的中小学生相信人死之后可以复生。能够正确认识人死的中小学生仅30%。  相似文献   

15.
易水寒 《良师》2010,(1):55-55
希腊人死了,他们不悲哀,只问一句:“此人生前有没有热情?”潜台词或许是,如果没有热情,死了就死了,反正活着跟死了差不多;如果有过热情,死没关系,死而无憾。  相似文献   

16.
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中有这样几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虽生犹死”和“虽死犹生”两种人。诗人臧克家将“活”与“死”放在一起进行鲜明的对比,又将它们集中于同一个人身上,看似矛盾,实则一致,含义深刻隽永,给人以启迪和教育。此例属于对比和矛盾两种修辞格的兼用。  相似文献   

17.
<正>人死如睡——我觉得我妈没有死。人活着的时候,只是事情多,不计较白天和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算一算,再有二十天,我妈就三周年了。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常说人死如睡,可睡的人是知道要睡去,睡在了床上,却并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睡着的呀。我妈跟我在西安生活了十四年,大病后医生认定她的各个器官已在衰竭,我才送她回棣花老家维持治疗。每日在老家挂上液体  相似文献   

18.
臧克家先生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有的人》一诗共七节,其中第一节是这样写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人教社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对这一节诗提供了带有权威性的理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诚然,《有的人》全诗是通过“反动家伙们”与“无产阶级的代表鲁迅”(臧克家语)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对功名荣誉…  相似文献   

19.
易水寒 《良师》2010,(12):13-13
希腊人死了,他们不悲哀,只问一句:“此人生前有没有热情?”潜台词或许是,如果没有热情,死了就死了,反正活着跟死了差不多;如果有过热情,死了也没关系,死而无憾。  相似文献   

20.
一次在草地上散步,不经意地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发现了一颗不起眼的鹅卵石,我想起了毕淑敏文中的一段话:“我们这个民族……崇尚的是壮烈的死,惨烈的死,贞节的死,苦难的死,我们蔑视平平常常的死。一个伟人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我们就不由自主地认为世上就只有这两种死法。其实大多数的人死得像一块鹅卵石,说不上太重,但也不至于飘起来。”的确,鹅卵石掉入草丛中,不会被人重视;普通的生命没有泰山般的轰烈、鸿毛般的鄙薄,所以它常常被轻视。 无论是泰山般的生命,还是鹅卵石般的生命,都是来得很偶然的,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