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之友》2015,(2):106-106
本刊2015年第1期,总第221期,内文15-19页,《传统媒体媒介融合的基础:成本、市场和收益》,作者单位信息调整如下:姜东旭,南京大学2013级公共管理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讲师;蒋昀洁,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讲师。特此声明。  相似文献   

2.
声明     
本刊2014年第9期刊发《Web2.0视角下湖北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整合研究》一文系由孙晶、汤红娟合著,其中,汤红娟为该文通讯作者。特此声明。  相似文献   

3.
随着媒介融合和三网合一的推进,信息的生产模式、传播模式、接受模式都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图情领域的信息素养教育与大众传播领域的媒介素养教育渐有结合的趋势。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通过图书馆利用通识课程推广媒介认识,改进传统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利用Web2.0工具开展网络实践等方式整合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培养起一种借助信息工具制造信息和使用媒介来传播信息,并能够对一切媒介所产生和传递的信息进行分析、选择和评价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三网融合最直观的影响是消融了传媒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和电子通信产业的边界,形成了一个"媒信通融合大产业",而三网融合最深远的影响则是竞争方式的改变和竞争焦点的转移。以开放、对等、协作、共享为特征的"平台模式"将成为融合产业中最具竞争力的发展模式,而"信息平台"这种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将成为三网融合产业竞争中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5.
本刊专访     
《新闻窗》2010,(1):4-4
当今世界,迅猛发展的新媒体触发的媒介融合、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全球媒体目前面临的两个最大挑战。在这个全球背景下,国内传统媒体还面临体制改革、创新发展这一全新课题。在上述国际、国内大背景下,贵州传媒的生存、发展环境如何?前进方向何在?我们切望在全省新闻界高层人士的思考和全省新闻界的发展实践中寻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6.
媒介融合是当今传媒学界和业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本文从信息社会学的角度对媒介融合加以考量,分别从信息社会学观点的引入、新媒介对传媒格局的改变以及媒介融合正反效应几方面加以分析,对如何在媒介环境重构的同时兼顾信息社会生态平衡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的日益强袭,在网民日益分化、阅读品位日益多元的情况下,网络新闻应结合自身的渠道优势、受众的特殊阅读习惯和独特的内容集成方式去认真思考和实践内容的集成,突出自身特色,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论媒介化社会形成的三重逻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媒介化社会是社会媒介化的结果,是媒介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模式的一种表述.媒介化社会的形成有三大逻辑,一是以媒介融合为特征和趋势的媒介技术演化的结果提供了媒介化社会形成的技术支撑力,为社会的不断媒介化提供了可能性;二是受众对信息永无止境的需求甚至依赖构成了媒介化社会形成的主体牵引力,是媒介化社会形成的必要性前提;三是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不断"环境化"展示了巨大的媒体影响力和建构性,是媒介化社会的必然性后果.  相似文献   

9.
媒介融合势必造成信息的规模化传播,相对而言,媒体使用者的注意力日益稀缺,海量信息和人们注意力紧缺矛盾加深,媒体产业无论是服务还是市场都有相互竞争与合作之处,这一切变革,都是以媒体使用者为中心的,服务方式最终由他们决定,他们在此环境下信息需求行为的变化值得研究和关注.  相似文献   

10.
张珊珊 《新闻世界》2013,(6):160-161
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手机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发挥着巨大的功效。当然,手机媒体在改变人们生活的现状下,也面临着许多生存瓶颈。本文基于媒介融合的环境,对手机媒体传播信息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向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精细加工的可能性模型为理论依据,按照媒体的功能定位不同,提出媒介融合时代信息加工的三种路径: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型、传统媒体话题引爆型、社交媒体内容生产型。本文试图通过品牌信息的精细化加工探索,促进企业对媒介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消费者态度及行为的集约化洞察。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引发了传媒业的新一轮变革.面对技术引发的媒介生态重塑,作为传播过程中“把关人”的编辑,承载了提高新环境下传媒机构生命力的使命.社会责任、专业技能、协同合作等融合意识的自觉养成有利于媒介组织的变革应对,也有利于编辑自身核心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介绍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的发展概况、办学指导思想、教育结构、培养目标、教学改革、师资队伍状况和今后的发展设想  相似文献   

14.
传播媒介是人类精神情感与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一个时代都会将它的社会生活、时代意象、文化心理结构与精神气质投射到那一个时代的媒介内容与形式之中。当既有媒介形式已不足以表现当代社会日益复杂多样的信息样态以及公众审美需求时,当新的技术工具能为新的媒介形式提供有效技术支撑与表现手段时,时代就会迫切召唤符合这一时代审美特征的新媒介形态出现。在媒介环境的大变局下,不断涌现的数字科技以及媒介消费新方式,正在急速倒逼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方式的不断革新,  相似文献   

15.
论媒介的生态共生与信息互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新媒体时代,媒介顾影自怜或是自我欣赏式的封闭发展,皆不适应媒介发展的生态规律。当下媒介出现了一种共生互补、融合创新的复杂格局,本正是立足于这一媒介发展前景,从语言融汇与信息互补的角度,对这一复杂格局作了一些初步的现象分析与理性思考,以期传媒人对媒介竞争与合作、融合与创新、共生与互补的复杂格局有一个比较有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媒介技术不断创新,推动了新闻报道模式的变化,也导致了传播方式的变革。媒介融合日益成为人们在媒介传播中的焦点实践,形成了媒介内容整合的信息消费、网络整合、媒介平台整合;此外,媒体的融合促进了媒体市场的结合,对传统电视新闻的报道和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让我们对媒介新生态下新闻报道的发展方向产生思考。  相似文献   

17.
本刊声明     
《出版科学》2013,(2):3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本刊已分别被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一数字化期刊群、龙源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华艺线上图书馆和教育阅读网收录,其作者文章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免费提供作者文章引用统计分析资料。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来稿时向本刊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媒科技》2009,(11):40-40
半天的论坛中,我们与嘉宾们分享了关于媒介融合趋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自受到的挑战与机遇等重要的观点,也分享了多家重要媒体在媒介融合方面取得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9.
王洪旭 《青年记者》2010,(11):14-14
当前,媒介竞争更加激烈,同时也促成媒介融合、媒体抱团现象的产生。媒介融合的方式各不相同,但都是以"媒介需求"为目的,来满足受众心理,从而创造出共同的利益。这种"各取所需"的媒介抱团,也在无形中为受众建起了"围城",形成了另一种媒介传播中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20.
科技的迅速发展使我们进入信息化时代,中国媒介改革的推进在打破了传统的广播、报纸等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增加了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形式,媒介的形态开始多元化,为了符合时代的发展,这些媒介随即将进行融合。狭义的媒介融合,单指对不同形态的媒介进行融合,而从广泛的范围来谈媒介融合,它还指媒介行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这也就意味着它会带来一把双刃剑,中国媒介的融合势必会给媒介行业和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自此本文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