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体验教育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亲身感悟道德和知识的形成的教育方式。其意义重在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外界、认识自我,随着个体生命的成长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技能。体验教育的特点是寓教于"做",寓教于"思",注重引导学生用"身体"去体验,用"心灵"去感悟,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一、从学生整体实际出发,开拓体验教育新平台青少年学生思维习惯的形成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多  相似文献   

2.
体验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实在,它是现象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体验则赋予了它教育意义上的规范性。教育世界中传统认识方式往往强调抽象的逻辑理性,但它并不是对事物本身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它还是一种单向度的静态认识,遗漏了教育的意义,也失去了教育特有的规范性。教育现象学为此所作出的改变是直接以教育体验为研究对象。研究者首先应悬置各种感性表象和逻辑理性,直面个体的教育体验;在对现场体验的重构中,挖掘出丰富的教育意义;所提炼的研究主题要贯穿教育的规范性,促进学生良好教育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活着"就得体验,体验才算"活着"。人文教育是教人如何"活得好"的教育。因此,体验对人文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体验是具有本体意义的教育"方法",是与人的目的、价值合一的"方法",体验既是方法也是目的。为了区别于科学的"工具性方法",我们将体验称之为"本体性‘功夫’"。我们不仅要从方法论视域更要从本体论境界去整体理解体验。从本体论境界看,体验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文教育的过程是生命体验的过程,生命体验的过程是学生成为自己的过程;从方法论视域看,体验是人文教育的基本方法,人文教育的体验方式包括:诚敬、专注、参与、理解、反思。  相似文献   

4.
劳动教育课程既能满足学习者个体成长的需求,又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是劳动教育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课程倡导"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素养的培育,而这需要在学生的生活体验中得以落实.基于生活体验视角的劳动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其时代追求体现在基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劳动教育课程价值、...  相似文献   

5.
新理念下,数学作业的设计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更要注重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既要创新,又要保证其科学有效,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形成能力、体验自主。一、由枯燥变为有趣——体验快乐1.绘画式作业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设计绘画式作业,以巩固、应用所学知识。如在学习圆的认识轴对称图形这样的课后,我布置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些相关的美丽图案,然后作成版面展览。  相似文献   

6.
廖邦 《考试周刊》2014,(20):33+126-33,126
"体验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人文思想。在实践过程中,某些教师对课堂操作略显迷茫,对"体验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如忽视文本的情境创设、偏离文本的"精彩"表演和漠视文本的静默旁观等。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以期深化"体验教育"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生教育中,体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体验教育,就是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在亲身的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内化为健康的心理思路,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我们要积极营造良好环境,让学生体验幸福;搭建实践平台,创新教育载体;鼓励学生在体验中主动成长.  相似文献   

8.
在幼儿园健康教育中"保护幼儿的生命促进幼儿的健康"是首要任务,而让幼儿学会自我保护,不是单纯的说教能够实现的,必须通过创设活动情景让幼儿进行体验。要在活动中真正地让幼儿体验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幼儿是体验的主体。第二,体验既包括实践层面的亲历,幼儿会有身体动作的参与;也包括心理层面的亲历,即幼儿形成健康认识或情感。第三,体验的结果是幼儿获得健康认识、情感态度和健康行为或行为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从道德体验教育的原则看道德体验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道德体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体验教育要注重引发和增强学生对道德生活的直接感受的直接感受性原则;注重引发学生在知、情、行等方面整体性互动的整体性原则;给学生一个充分体验过程的过程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在道德体验中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权利的自主性原则,并且进一步分析了贯彻这些原则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0.
经历教育是给学生经历机会并引导他们去体验其过程;正确的认识往往是"经历--认识--再经历--再认识"的过程.经历又是财富,教师只有在自己的教育经过不断反思、教育自己,才有资格对学生施行经历教育.  相似文献   

11.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体验是以情感、价值、诀窍、习惯、信念、个人特技等隐性知识为认识对象和结果,以感受、直觉、意会等为认识方式的一种融课程和教学为一体的教育模式,亲历性、感受性、直觉性、意会性是其基本特征.以此含义来认识体验的教育价值,情感、价值、直接经验和隐性知识的教育就不再只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的副产品,而且也是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和教学也就不再仅仅停留于显性知识的理性认知层面,它将在增进学生显性知识的同时,增进学生的隐性知识,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与人格的健全、实践能力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具体来说,体验在新的内涵上重新回归教育具有下列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体验、探究活动中学习,体验教育也正是教学活动在理论和实践中的新发展。实施"家庭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实施"校园岗位"体验,学会自我管理的本领;实施"社会生活"体验,感受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价值;实施"大自然"体验,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爱生活的情感;实施"学科间活动"体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自主合作能力。是实现体验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体验教育,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也促进了班级和学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运用心理学原理,论证了体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教育要基于学生的真情实感,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更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感受与体验。结合在实践中探索的成功案例,阐述了学校开展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环境的熏染、学校的活动和学生的生活等三个方面,让学生进行"自然体验""内心体验"和"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14.
大学文科数学课程中的体验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茁  陈亚萍 《教育与职业》2007,(14):178-179
开展数学体验教育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和谐发展.数学体验教育注重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亲身实践中"做数学",在合作中学习数学,在学习中感悟数学.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获得整体发展、完善学生数学修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体验是指身临其境或亲自实践,亲身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并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知.体验包括两个层面,即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行为体验是一种实践活动,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内心体验则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两者相互作用,对促进青少年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体验教育是教师、学生乃至家长在体验中认知、感悟、明理、成长.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把体验分为学生体验、教师体验、家长体验,既注重教育活动的形式与过程,更注重实践主体的内心体验,引导他们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  相似文献   

16.
教学体验是介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知性认识。教学体验既是一个过程,是教学主体之身心在亲历亲为中得以全面发展的过程;同时,又是一种结果,是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所获的包括身心两个方面的整体感受与领悟。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体验的过程。课堂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的体验,也要研究教师的教学体验。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体验,就是个体主动经历或"虚拟地经历"某些事件并获得相应认识和感情的直接经验活动.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从教育的角度看,是一种亲历亲为的活动,是一种积极参与活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生活是教育的根基与土壤,教育发生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生活与教育是相互融通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生活,把教育内容融入生活,让生活体验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让学生的生命得以舒展.  相似文献   

20.
体验,即通过实践认识事物,是主体的亲历性活动。在体验中学习,学生学习的不仅是认知方面的知识,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实践方面的知识。教师要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成为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教育的新课程,在话题和范例的引领下,期待着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那么,教师应怎样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