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鸿门宴》中的“与之同命”句书中注:“和他们拼命。之,指项羽等.同命,死在一块儿、拼命.一说,‘之’指沛公,与沛公同生死,也通。”针对这样具体的句式,教材却莫衷一是,这只能给人造成理解上的混乱,而别无它益.笔者认为:只要把“与之同命”句与它得以存在的特定的语言环境联系起来理解,这一难题便可迎刃而解.樊哙的“与之同命”句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呢?课文交代得非常清楚:“于是(这对)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  相似文献   

2.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城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见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相似文献   

3.
近来,笔者在教授《鸿门宴》的过程中,发现文中有一段文字有顺序颠倒之嫌。限于水平,笔者不敢妄断,谨笔录于下,待教于方家。这段文字是: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见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第二册(必修)第44—45页,2004年5月第一版)案:文中沛公听从了樊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的劝告,决定不辞而别;临行…  相似文献   

4.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迁平."  相似文献   

5.
<论语·乡党>中有这样一句话:"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现代出版的<论语>读本都是这样标点的,笔者认为,这一则改为如下标点会更妥帖些:"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笔者按:'不'通'否').'问马."差别在于,前者"不问马"为一句,后者将"不问马"标断.这一细小的变化,使意义有了明显不同,对比如下:  相似文献   

6.
"始"字考辨     
一 "始"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常用词.<汉语大词典>首条解释说:"始,开始;开端.与‘终'相对. "<说文解字>(下简称<说文>)曰"始,女之初也,从女台声."而"女之初"又当何解?  相似文献   

7.
《史记·项羽本记》:“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客何为者”是什么意思?就我所见到古文译注本和古汉语读本中,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是“你是干什么的”,其语义重心是“干什么”而不是“谁”或“干什么”。我认为这是不准确的。下面试作点辨证,并以此求教于方家、读者。  相似文献   

8.
涸辙之鲋     
阅读链接一 涸鲋 庄周①家贫,往借米于其友.友曰:"俟我得金②,以二百金借于子,可乎?"周忿然曰:"周昨日来,有呼于路中者,回首视之,见车辙中有涸鲋③焉,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有升斗之水足以活④我否?'周曰:"诺,我将取西江之水以活子,可乎?"鲋鱼曰:"我只须升斗之水,足以活矣.君言如此,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矣."  相似文献   

9.
春秋之世,奴隶反抗、逃亡,和奴隶主禁止奴隶反抗逃亡的事例,以及掠卖人为奴隶,拐骗他人子女为奴隶的事例,史不绝书.有一条齐晏婴赎奴的材料,诸书所记,互有异同.记述这则故事最早的典籍,当推《晏子春秋》.其文为:"晏子之晋,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途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何为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于中牟,见使将归.'晏子曰:'何为为仆?'对  相似文献   

10.
关于"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名句,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了这样一则趣事:张子野(张先)郎中以乐章擅名一时,宋子京(宋祁)尚书奇其才,先往见之,遣将命者谓日:"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子野屏后呼曰:"得非'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邪?"遂出,置酒尽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给予了它很高的评价:一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相似文献   

11.
疑问代词“何”一般代事,疑问代词“谁”一般代人,这是勿庸置疑的,然而并非尽然。在《鸿门宴》中,叙述樊哙闯帐后,项羽问道:“客何为者”,教参译作:“客人是干什么的?”不够准确,因为从张良的回答“沛公之参乘樊哙也”看出,答句答的是“什么人”,如果将“何为者”解释为“干什么的”,则张良的话答非所问。  相似文献   

12.
赵献春 《现代语文》2002,(12):17-17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话: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在选用这段文字时,给“与之同命”中的“同命”作了这样的注释:同命:死在一块儿,拼命。但《词源·同命》条却把“同命”解释为“同死”。郭锡良主编的自学考试教材《古代汉语》把“同命”解释为“同 生死,共存亡。”乍看上去,这三种注释意思差不多,只是表达上的差异。但是,这三种不同的注释却使得“同命”前面的“之…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 我教《鸿门宴》,学生们总会提出不少疑问。今本着“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把这些疑问提出来,希望得到帮助。“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这儿没有写召张良出来,下文却说刘邦“乃令张良留谢”。试问:张良是什么时候出来的?“沛公起如厕”时,“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当时刘邦、张良、樊哙商量逃走,刘邦且能“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人数多,动静大,陈平岂能视而不见,听而不  相似文献   

14.
[原文]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从容步游于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①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欧②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日:"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日:"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日:"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日:"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日:"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日:"当如是."出一编书,日:"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③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相似文献   

15.
众人皆错     
生物书上出现最高的遗传病便是"六指".在路上见到六指的患者大多数人也都是怀着惊异而不自然的眼神避而远之.问曰:"明明六指比五指灵活通巧,为什么五指被奉为正常而六指偏偏沦作'畸形'?"答曰:"因为众人皆为五指."  相似文献   

16.
这段时期以来,每天一大早来到学校,经常看到办公室里几台电脑前已座无虚席了,几位同事正忙于"收菜"、"偷菜"."收"完、"偷"罢,便满意而去.一日到当地图书馆去换书,看见一工作人员正在电脑前打理"菜园子",她让我把书先放那里,竟忘了给书"销号",以致我无法正常借阅.现在学生条件好了,随时随地可以手机上网,如果谁还没有自己的"开心农场",就好像与同学没有了共同语言.一天,上初二的女儿放学回家时我说:"爸,你也开一个'开心农场'吧,好让我偷你的菜."…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认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先生的意思是,语文指语言和文章,即口头语和书面语,而书面语以口头语为本.吕叔湘先生对语文也有明确的解释:"语是语言,文是文字.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口语'的意思,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书面语'的意思,这样看来,语文教学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教学."两位语文教育家见解完全一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学不可轻"语".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第五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请他品茶饮酒.宝玉品茶,那茶"清香异味,纯美非常",就问是什么茶?警幻道:"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此茶名曰'千红一窟'."宝玉饮酒,那酒"清香甘冽,异乎寻常",又不禁相问.警幻道:"此酒乃以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凤乳之(麦曲)酿成,因名为'万艳同杯'."这当然是"神话".不过,这里的"千红一窟"和"万艳同杯"却别有深意."千红"、"万艳"代指千千万万红艳妩媚、娇娆多姿的女子;"窟"谐音"哭","杯"谐音"悲"."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就  相似文献   

19.
1941年的一天,育才学校要迎接一位人人热盼的"好老师".这位"好老师"究竟是谁呢?同学们等在大门口,手拍得震天响.但等了老半天,没看见有人来,只看见有一个人拎着一大包、一大包的东西走过来.大家正奇怪,陶先生跳上门口的土墩说话了:"孩子们,我给你们请来一位'好老师'.它上自天文,下至地理,远自开天辟地,近至国内外大事,它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孩子们拼命往远处看,"好老师"在哪儿呢?  相似文献   

20.
《论语·述而》第16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该章把孔子安贫乐道的精神表现得活灵活现,备受历代读者赞赏.语文版《〈论语〉选读》将该章编辑在《君子之风》一课中,对"疏食"作了注,将"饭疏食"译为"吃粗饭",但未注解"饭"字.《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提醒学生关注文中一些文言特殊现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饭'和'枕'用作动词."很明显,编者把"饭"字当成了词类活用.这其实是以今义解古义的臆测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