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永均 《中学生物学》2007,23(10):17-18
布鲁纳设计的概念获得教学模式,是在充分地研究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一切概念都是从事实中概括而来的这一规律,他把概念教学的重心放在教学实例上,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实例的观察自行去发现概念,获得概念。理论和实践证明,利用这种方法学习概念,学生不但有意义地获得了概念,而且通过对概念获得的过程,发展了他们的归纳推理能力。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值得教师在教学中推广,相信它比那种以灌输方式教授概念的模式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概念获得,又称概念达成,是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设计的一种通过引导学生对范例进行观察和比较、对概念进行假设和验证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学习和掌握概念的有效教学模式。采用概念获得模式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有意义地学习概念,另一方面通过对概念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归纳、对比、逻辑推理的等多方面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之战略主题、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对高职学生学习方法能力的迫切需要;揭示了目前高职教育能力培养实践的严重专业化倾向及其同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的脱节;梳理了教学方法中的概念获得模式和范畴教育理论,认为概念获得模式中的概念并不等于范畴,而且在概念获得模式中,学生的概念获得或形成过程异常费时,而范畴教育理论则缺乏相应的教学法操作流程,因此有必要构建范畴教学法、培养高职学生根本性的学习方法能力,设置相应课程或增加相应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之战略主题、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对高职学生学习方法能力的迫切需要;揭示了目前高职教育能力培养实践的严重专业化倾向及其与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脱节;梳理了教学方法中的概念获得模式和范畴教育理论,认为概念获得模式中的概念并不等于范畴,而且在概念获得模式中,学生的概念获得或形成过程异常费时,而范畴教育理论则缺乏相应的教学法操作流程,因此有必要构建范畴教学法、培养高职学生根本性的学习方法能力,设置相应课程或增加相应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5.
<正>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基本单位.众所周知,学生获得概念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学生从大量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其共同的关键属性,叫做概念形成;一种是用定义的方式向学生直接揭示,学生利用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来理解新概念,叫做概念同化.无论是哪一种概念获得方式,对学生而言,概念都是抽象的,要让学生顺利获得概念、理解概念、应用概念,就需要教师以"学为  相似文献   

6.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初中生对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前概念,并对这些光学前概念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光学前概念创设教学情境,引发有意义的认知冲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从而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他们在观察大自然或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对这些概念大多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这种已有的认识和了解我们常称为科学学习中的前概念.在学生已有的前概念中,有些前概念和科学概念是一致的,这样,就能在学习科学概念时起正迁移作用,帮助学生获得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8.
数学概念是高中数学教学的基石,具有抽象性、多元性、层次性、系统性等诸多特性.在学生获得数学概念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遵循数学概念本体的特质,也要研究学生获得概念的学习心理.在教学中,教师要探析概念的形成过程,发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引领学生深刻把握概念间的关联,让学生灵活运用概念去解决问题.由此,让学生获得对数学抽象概念的"精准化建构"!  相似文献   

9.
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已经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或实践,获得了一些经验性的知识,这些经验性的知识被称为的科学概念或前概念。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有一些与科学概念相一致,而有一些则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甚至是错误的,这些错误的前科学概念会对学生理解科学概念起到阻碍、消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接触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学生最先学习的必然是数学概念。数学概念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学生学好数学概念对未来的数学学习有着深远的意义。数学概念需要经过概念的感知、获得以及巩固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一种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研究──概念获得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念获得模式是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设计的一种课堂上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概念的教学策略。其过程是通过引导学生对实例进行观察和比较、对概念进行假设和验证从而掌握概念。这种教学策略的目的是,一方面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有意义地学习概念,另一方面通过对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由于该策略可达到认知领域内的培养目标,因此美国学者乔以斯和韦尔将其列为信息处理教学模式加以研究。本文将结合二者的研究,从以下几方面对该模式进行探讨,希望能对我国的教学方法改革起到促进作用。一、概念获得模式的理论基础1.模式设计的…  相似文献   

12.
一、让学生用获得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问题解决”的基本教学策略,是要求学生用获得的单个知识(如概念)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获得对概念的真正理解,这是儿童实施问题解决的基础。其次,呈现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让他们应用所学概念去分析、解决问题。例如,通过对加法概念的教学,学生理解了把两个数量合起来,在一个数量上再添上一个数量,都是用加法运算。然后,教师让学生分析和解决熟悉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根据“小胖过生日”的情境图说三句话,然后列式计算。学生理解了“几里面有几个几”与“…  相似文献   

13.
常志威 《成才之路》2014,(36):54-55
数学概念是学生数学素养以及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探讨概念教学首先有必要思考学生概念获得的途径,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头脑中概念的形成普遍来源于两个方面:(1)源于实际经验。学生在对概念的认知过程中,存在大量的生活习得以及家庭教育的影响。这些在课堂教学之前就已经在孩子头脑中形成的认知,即所谓“前概念”。如在入学前不少孩子就已经能认识钟表,认识几点几分,有了一定的时间概念;能认识长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基本形状,有了一定的平面图形概念。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概念是不需要严格界定的,孩子认识到的大多是一些实例而不是经过抽象、概括形成的科学概念,因此学生头脑中的一些前概念是不精确甚至是错误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概念进行描述和定义。  相似文献   

14.
1.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实现概念获得的自觉化教师在充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现有知识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范例,引导学生对实例进行观察、比较,对概念进行假设、验证,从而获得正确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的课型有讲授数学概念的概念课、讲授数学方法的方法课,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到后续数学学习的效果,有些概念往往只能用语言对其作出界定,学生需要理解这些语言的内涵和外延,才能获得其确切的含义。在教学概念课的过程中,教师只有教学生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概念"的本源,求"概念"的归宿。  相似文献   

16.
徐晓良 《生活教育》2013,(12):52-54
摘要:几何概念是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在人脑中的形成与反映,是抽象思维的基本单位。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四个教学策略入手,一是创设数学情境,让学生获得对几何概念的充分感知;二是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获得几何概念的表象;三是让学生正确理解、表征几何概念;四是巩固概念,形成体系,加深对几何概念的理解,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几何概念。关键词:小学生;几何概念;形成;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7.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的基础。数学概念的获得是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进行观察、思考、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的结果。数学概念教学有利于学生在概念获得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学习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而长度单位是比较特殊的概念,包含了学生几何直观等数学能力的培养与运用,有效设计和开展学生需求的课堂活动让他们的思维立体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  相似文献   

18.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过程。前概念是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感知的现象,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而形成的对事物的非本质的认识。这些认识往往是初浅的、不完善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它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基础。在科学课上,教师就要以此为起点,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为建立科学概念收集丰富的事实。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前概念在不断经历检验和拓展,向新的科学概念转化。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获得了足够的事实材料,感性认识不断丰富,有了全面的事实就为抽象出科  相似文献   

19.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和基石,概念变式就是变更概念中的非本质特征,变换问题中的条件或结论的形式或内容,从而使学生获得深刻的理性认识,提高识别、应变、概括的能力。变式教学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应用,它对发展学生能力,拓展学生思维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一、介绍物理相关的感性材料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