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感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理念已植根于每一位语文老师的内心.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教师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感受或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不理解的,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等等.笔者认为感悟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体验”“感悟”是语文新课标中的关键词,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突出的位置。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还要重视为学生设计体验感悟性活动,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并不断探索出实施语文体验感悟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庄国平 《文教资料》2010,(28):68-69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促使学生智力更好地发展,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培养良好的习惯必须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学生的第一节语文课开始。  相似文献   

4.
毛伟文 《考试周刊》2012,(45):40-40
语文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的资源,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5.
徐敏 《黑河教育》2013,(11):40-40
很多教师不停解读着随新课程应运而生的生活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理念。然而,却很少有人关注这浮华背后的思考:品读语言。伟大的祖国语言文字蕴含着深刻的形象和动人的情感,在经过作者思维的整合与提炼后,成为深刻隽永的范文呈现在我们面前。它需要我们教师预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静心感受语言强大的表现力,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此,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例,从三方面论述小学语文课的阅读技巧,从而让学生在品读中与作者、文本进行多元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微妙。  相似文献   

6.
语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一门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与艺术力的学科,语文学习活动本身也应是一种享受,是一次愉悦之旅。现代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倡快乐教学理念,这对于提高学生教学参与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应该让小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快乐是什么?是轻松,是愉悦,是幢憬……让学生拥抱大自然,思绪飞翔;给孩子一份关怀,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抓文本感悟,联系生活,联系自己内心的世界,收获最美丽的希望.  相似文献   

8.
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为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好地实现这个理念,我们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9.
“语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对于这样的观点,语教师想必多已接受。但到具体操作的时候,语教学如何走向大课堂,语学习如何实现生活化,却鲜见有人讲出个一二三四来。语课堂教学还是被强调过了头。这个“模式”,那个“步骤”;这个“优化”,那个“提高”;到头来,还不是把学生的语学习兴趣、语学习思维、语学习习惯来个五花大绑,押赴“弑人不见血”的考场。  相似文献   

10.
常玉峰 《课外阅读》2010,(9):137-138
在一次打扫卫生过程中,我突发“灵感”,出个题考考学生,解释成语“窗明几净”,其中给“几”注音并释义,学生思考的同时,我给出几个选项:A、几乎B、非常C、几案,有近多半的学生选B,从他们自信的表情中我确实有一丝遗憾。  相似文献   

11.
就语文教学中的迷茫,作者提出了三个最基本却又最有深意和难度的三个问题,即语文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厌倦、疏远、抛弃了语文?语文教学怎样才算有效?语文学习怎样才能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面对这三个问题,作者尝试挖掘了它们的深层次根源,并结合教学实践,从语文学科本身、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因素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2.
语言的积累对于学习语文十分重要。郭沫若先生有言:“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歙张。”如果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汇、句式、段篇,下笔时就能辞直义畅,奔弛放达,任凭吞吐。那么,如何加强语言的积累呢?笔者认为,指导学生摘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虽然新课标实验教材已经注意到在每次阅读教学的“思考、练习”中有意识地安排摘抄,但是,仅仅在课堂上练习几次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摘抄,使学生养成日积月累的摘抄习惯,积硅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河。笔者在指导学生摘抄方面作了许多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现罗列如下以为引玉之用。  相似文献   

13.
孔静 《现代语文》2010,(5):56-56
语文学科有自身的特点,语文学习贵在"慢工出巧匠",所谓的"慢"字,实际上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们能为"积累"做些什么?笔者觉得当务之急应该是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而"积累"的过程却常常是枯燥的,  相似文献   

14.
吉干芳 《考试周刊》2010,(57):46-47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没有兴趣地学习,不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而且达不到好的效果。而如果满怀兴致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就可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5.
当前.语文考试存在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对语文教学的许多方面产生了误导。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改革语文考试已迫在眉睫!因此,小学语文考试的改革.要突破传统的语文考试评价的模式和框架,让考试成为语文学习的环节。  相似文献   

16.
谢美娟 《学语文》2007,(1):9-10
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他们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想出去看看。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一个人走了。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急待地向他询问外面的情况。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比如说牛吧,”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的乳房。“鱼惊叫道:”哇,好怪哟!”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她心目中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嘴里吃着青草……这是德国的一则关于“鱼牛”的童话。  相似文献   

1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报告中指出:“知识大厦中最基础的东西就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臆,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学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只有创设出文章中所描绘的那种意境与氛围,唤醒学生已有的感知体验和美好的记忆,学生才会渐入佳境,体会到作者的胸臆。一、用图画再现情境,描绘心中最美的画卷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的语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它用形象作词,用情感谱曲,课堂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挂图,一张张色彩名丽的照片,或是一个个跳动交替的多媒体画面,让文本中没有色彩、没有生气、没有情趣的单纯的符号一下子形象、鲜明、活跃起来。  相似文献   

19.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和感悟的特点"、"阅读教学要引领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这里所说的就是语文教学活的灵魂——感悟。我认为,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学生凭借对语言和语境的直觉,获得一定的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感悟是阅读主体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是对言语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整体把握,获得的是言语的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的总和。  相似文献   

20.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个性,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要努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的主体个性得以张扬,让学生在自由自在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中展现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