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旅游文化散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具有主体意识的自觉行为.人类在进行旅游实践的过程中,必然受到文化的制约,以自身的文化观念去展开旅游行为,进行文化体验,并加以重温、思考与再造.文化,作为人类环境的人造部分,不仅指一个群体或社会的信念、价值观、习俗准则,也用来表示认识和行为以意见一致的方式为某一群体成员所共有.这一为个体内心稳态化了的观念习俗又不仅是行为过程,而且体现在物质和物态环境之中.旅游这种有着悠久历史和多种文化基因,并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而不断发展兴盛的事业,吸引着日益增多的人类成员投人相当可观的时间、精力、兴趣和财力,从根本上说这是人类的一种文化行为,是一种旅游文化.  相似文献   

2.
佤族丧葬习俗的历史释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佤族的丧葬习俗中,反映和折射出诸多其与历史发展进程相联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种种痕迹和深深烙印。透过佤族丧葬习俗的表象,以此揭示佤族丧葬观念的实质内涵。氏族公社特别是母权制的残余较为突出,较低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灵魂观念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人鬼和谐——人鬼对立——人类反鬼,这是鬼话故事随社会发展的轨迹。佤族的鬼魂信仰是最具原始文化的形态。佤族的原始信仰,实际上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探讨。而今,由于受到社会与时代的影响,真正能够反映佤族历史文化的作品已经不多了,只有在传统的神话作品里面,我们还能够依稀看到真实的保留着佤族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故事,这些故事和民间的习俗结合起来,使之能够长久地传承下来,成为还原佤族历史发展的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4.
蒙古族对水神的崇拜和祭祀习俗,是古代萨满教万物有灵观念中诸多自然物崇拜的一种,是自古以来随着草原民族的演化、融合而逐步形成的,并在其祭祀方式上表现为祭祀河流、湖泊、山泉、水井等不同形式。从保护生态这个角度看,蒙古族历代传承的水神崇拜习俗以及对水的诸多禁忌,是用以规范人们的爱水护水行为,有着文明进步的文化内涵,值得研究传承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缠足、凿齿、肉体上穿孔、皮肤上扎针等多种形式的自残装饰习俗,是特定社会环境中诸多因素的产物.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这或是一种审美意念,或是一种宗教信仰,或是一种追求生活的印痕,或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从中国古代自残装饰习俗的表象,可以探寻出古人精神追求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6.
佤族酒文化的价值与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酒化是古今中外最大众而又最神秘的化之一。然而,人类酒的起源和酒的功能及其饮用价值至今仍众说纷纭。本从人类酒起源说及酿酒、饮酒发展形成的酒化的展现与佤族水酒化发展历史的纵横对比,用大量资料进行了论证,对人类数千年来酒起源之谜和酒的功能价值与酒礼、酒德等化进行了有据探索与揭示。指出佤族创造的水酒化是人类最古朴、最典雅、最健身、最优秀的酒化之一。是一种很有开发价值的酒化。  相似文献   

7.
远古初民对自身的美化冲动及其思想意识,是今天关于美的思想源泉。追寻人类审美的足迹,再现人类最初激情的痕迹,是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的梦想;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让我们梦想成真,佤族古老的审美情趣,让人们窥探到了一些人类最初关于美的表达和最早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8.
我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的风俗源于古代的腊祭,这是人们通行的说法.但是,从民间传统的春节习俗反映出的内容来看,古代的腊祭难以包涵众多的春节风俗,它只是春节风俗中一个重要的习俗.文章运用大量的史料论证,认为春节的风俗主要源于古代冬季的蜡祭、腊祭、驱傩逐疫以及迎春、迎新年、祭太乙神等一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9.
无文字的民族,其历史、生产生活习俗、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社交礼仪等都靠口头传承,其中以歌代文是最为普遍的方式.侗族创世古歌中对人类的起源、人类伴生物的诞生、礼俗和娱乐世界的创造的描述是对侗族文化渊源的一种阐释,承栽了侗族对本民族文化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0.
春节习俗与古代冬春祭祀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的风俗源于古代的腊祭,这是人们通行的说法。但是,从民间传统的春节习俗反映出的内容来看,古代的腊祭难以包涵众多的春节风俗,它只是春节风俗中一个重要的习俗。本文运用大量的史料论证,认为春节的风俗主要源于古代冬季的迎春、迎新年、蜡祭、腊祭以及驱傩逐疫、祭太乙神等一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11.
佤族是分布于云南西南边境地区的一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由于这一民族历史悠久而又有原始部落社会历史"活化石"的社会特点,佤族部落原始社会的民间文学比一些发展较快的少数民族文学显得更为粗犷、古朴和丰富。论述佤族民间口碑文学的社会历史内涵,并概括和揭示其多方面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仡佬族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的祭祀文化.反映了仡佬族人民对待天地自然和人情世故的一些心理态度和行为特征。关注和研究这些态度和特征,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民族.为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  相似文献   

13.
阴山岩画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北方游牧人的历史提供了丰富资料,它不仅使我们能够判断出人类在其生存的这一或那一阶段的发展水平、经济形态和思想意识,同时也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想象出古代人们生活的那个世界以及他们的生活和习俗。  相似文献   

14.
佤族的巫舞     
佤族巫舞宛如一块“活化石”,再现了这一民族的历史、风俗,同时折射出他们的宗教信仰、性格和审美意识等。深入研究佤族的巫舞,对研究这一民族的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以人作为牺牲,在中外历史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佤族猎头习俗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导致的对食物的强烈渴求和形象类比思维所引发的头颅崇拜观念。血族复仇在佤族猎头习俗的发展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浪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革除陈规陋习和民族的现代化进程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说文解字·示部》字反映了中国上古祭祀习俗,体现了上古祭祀习俗中关于时间、地点、对象、用品、方式、名称等丰富的内容。上古祭祀习俗反过来又揭示了这些字的产生缘由,这些汉字也因之得以流传至今。通过分析和归纳发现:这些"示"部字和上古祭祀习俗都承载着人们趋福除难的美好愿望。《说文解字·示部》字和上古祭祀习俗不仅具有共同的特征,又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即具有互现性,这对于研究汉字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佤族没有文字,其历史文化均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这为佤族历史文化的解读提供了诸多可能。佤族创世神话《司岗里》流传于整个阿佤山地带,乃至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印度,内容不仅涵盖了宇宙、人类及万物的起源,还包括了佤族及其先祖数千年颠沛流离的迁徙史。当我们将这部神话传说与失落千年的古滇国文化、夜郎文化、哀牢文化和石佛洞文化进行链接的时候,佤族那段走失的文明便会以另一种方式再现。  相似文献   

18.
祭祀习俗是传统村落能够长期延续并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处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区的汉族传统村落,祭祀习俗与中原地区的村落不同。这些村落通过重复举行的祭祖活动辨识“自我”,彰显中原民族的身份归属,使中原主流文化成为村落文化建构的主要内容。同时,为了生存,又将周边少数民族的某些祭祀习俗纳入村落的文化建构中,向“他者”释放友好的信号。祭祀习俗的演变折射出民族交错区汉族传统村落文化建构的面相,记录着此类村落的历史发展脉络,体现出文化建构对于传统村落长期延续的重要意义。在历史的长河中,民族融合是主流,文化建构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相互理解,彼此认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立。  相似文献   

19.
葬礼仪式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其历史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东、西方之间在丧葬习俗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基于它们对死亡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诠释.从儒家思想、基督教、宗族和教会的角度可以解析中西各具特色的丧葬习俗形顾的文化内因.  相似文献   

20.
佤族节日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节日文化,是人类历史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伦理道德和文化的传承以及民族精神的凝聚与旅游开发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独特功能。佤族是我国云南省内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古朴、丰富、特色浓郁的节日文化,至今仍部分保留着“人类历史活化石”的特色风采。对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给予科学地保护、传承和开发,对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是必要和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