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教育:物化与人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代名,主体性成了一个正向的价值判断。问题是,主体仅仅是作为认识者、实践者的人,客体是被认识和实践的对象;认识和实践(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是中性的,怎么能从这中性的东西中推出个“好”来呢?主体性仅仅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对象性的活动中相对于客体所处的态势而表现出的功能特性,主体性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才能具体表现出来。从“相互作用”中能一定推出“好”来吗?“主体教育是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是一句模糊话语,它形成一种遮蔽:凡主体教育都是好的。这话在教育中被重复地说来说去,并不能保证人…  相似文献   

2.
前世界科技革命正在迅猛发展 ,我国经济建设也在日益取得新的成就。客观世界的变化对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的主体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 ,教育理论也需要新的变革。主体性教育突出人的主体地位 ,已成为当今教育的新趋势。一、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1.主体性的含义及特征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在认识活动中 ,主体是指认识活动的承担者、体现者 ,即人 ;客体是指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 ,即客观世界。主体性就是指作为认识活动的主体的人在各种认识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根本特征。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 ,有四个…  相似文献   

3.
创新教育与学生的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教育是以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依靠人的主体性发挥。要实施创新教育 ,必须对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加以探讨。一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双边活动。在创新教育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同为客体 ,又同为主体。主体与客体是标志着活动者与活动对象的一对哲学范畴。主体与客体是相对而言的。主体总是指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在创新教育中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 ,不仅包括学生 ,也包括教师。因此 ,教师和学生同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当教学过程展开时 ,从教师这一主体来看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4.
一、必须弄清的概念 :主体、主体性、主体性教育  人类社会的历史 ,就是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历史 ,是人的主体性产生、觉醒、成熟、弘扬的历史。在西方近现代哲学、社会文化思潮中 ,人的主体性一直是其重要的课题。主体 ,从认识的意义上来说 ,主要是指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主体包括两项基本规定 :一是主体必须是有自觉意识的人 ,二是主体必须进行有目的的认识—实践活动。从这一点来看 ,主体与人在认识—实践活动中具有本质上的内在的同一。[1] 一般认为 ,主体是与客体相对的哲学范畴 ,属于认识领域 ,即主体是认识和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5.
论主体及主体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是改造和认识客体的活动者。主体是人。主体性是人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是能动地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它主要包括主体的"为我性"、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是主体的属性,因而对主体性的认识取决于对主体的认识。哲学上的主体是一个多义的概念,它包括实体、主要构成部分、逻辑意义上的主词和人等。前三种主体含义既可以用于人,又可以用于物。而主体教育中的主体则是专指人,这种人也不是前三种主体意义上的人,因为主体教育不是为了发挥人的实体性,或使人成为某一整体的主要构成部分,它与逻辑上的主词也没有关系。在主体教育中,作为主体的人只能有一种含义,即实践者、认识者和创造者,与之相对应的是被实践、被认识、被创造的客体。主客体是一对关系范畴,无主体就无客体,反之亦然。有学者认为;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从人和人的关系中划分的,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依据马克思的人性论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分析了客体主体性培育的必要性,同时依据马克思人性论的思想,认为主体性、自然性、社会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此从客体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对主体制约及主体性本身探讨客体主体性的培育。  相似文献   

8.
一切都在中间环节融合,通过中介过渡到对方。———恩格斯写作是写作的主体(人,人的大脑)对客体(客观外物)的描述和再现,是对生活的能动反映和认识,是主体对来自于客体信息的观念的把握。然而,这种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识和把握,或者说使主体与客体融合起来,联...  相似文献   

9.
一、从人的主体性到实践的主体性主体和客体是相对应的一对范畴,各自只有在与对方的关系中才能获得自己的规定性.所谓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它是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特性.人不但始终是自己活动的主体,而且首先是物质活动的主体.人是实践的主体,只有在主体的对象化活动中自觉实现人的目的,在客体的改变了的形态中确证主体的力  相似文献   

10.
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与客体相互作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性特性。在培养人的主体性中 ,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主体性教育已成为 2 1世纪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1.
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性”原理告诉我们 ,人的主体性 ,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 ,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特性。社会是以人为主体的存在 ,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 ,社会实践的能动发展依赖于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人们必须按照客体的属性、本质和运动规律办事 ,“如实地”反映客观倩况。同时 ,按照自身的需要、利益和能力去理解和改造客体 ,使客体成为对人有用之物。在这里 ,主体一词是指在事物的发展中起主动支配作用的部分 ,与客体相对称。人的主体性原理为面向新世纪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  相似文献   

12.
主体性教育: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与客体相互作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性特性。在培养人的主体性中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主体性教育已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3.
教育本体是指导学习,则教育主体(指导者)和学习主体(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是两主体之间的教学交往关系。在本体论意义下正常的教学交往促使有意识的主体(人)获得并发展主体间性、个人主体性。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说明交往会发生异化,则教学交往随之发生异化:指导者主体把学习者当做客体对待,这一过程中的两主体逐渐丧失主体间性与个人主体性。因此,主体性教育的出发点是非异化的教学交往,激发教育主体的主体间性,从而促进教育中涉及到的两类主体(针对教育目的,主要是学习主体)的主体间性、个人主体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教学的主体性与主客体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学论中,关于教与学关系的理论一般归因于“主体-客体”关系的界定。以教学主体性及其转换、扩展作为逻辑起点,抓住主客体关系的统一性和动态性,有助于探究教学主体性与主客体的共变关系,从而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中的相对地位。在这种认识活动中,把握静态客体和动态客体是认识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动态性的关键;理解教学主体性的转换和扩展过程,充分发挥教学的主体性,是研究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动态性的内涵和根本;而贯彻主体性原则,实现课内向课外延伸,则是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转化的根本保证和原动力。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教学要义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学主体及相关的主体性教学问题 ,是理论界长期争论 ,至今尚未定论的重大理论问题 ,也是当前教学实践与理论的一个热点、难点 ,极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一、教学主体、客体与主体性教学的界定主体 ,原是认识论的专有术语 ,相对于客体而言 ,是认识论的一对范畴。主体指认识、实践活动的有目的的承担者 ,是具有能动性的人 ;客体是认识、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主体与客体是相互规定的 ,离开其中任何一方 ,另一方也不复存在。活动的主导是主体 ,客体对主体具有制约性。转义作为教学术语 ,教学主体指的是教学活…  相似文献   

16.
主体性教学及其操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什么是主体性教学我们把主体性教学界定为一种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把教学活动组织成一个在教师激励和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过程。主体性教学主要包含以下几层意思。(一)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都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何谓主体?“主体指认识者(人)...  相似文献   

17.
主体性美学与主体间性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启蒙时代产生了主体性美学,包括中国思想解放的新时期产生的实践美学。主体性美学是对古代客体性美学的超越,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存在着历史的局限和理论的缺陷。主体性美学认为审美是主体对客体的把握和征服,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在主客对立的格局内,主体性不能解决自由何以可能、认识何以可能也就是审美何以可能的问题。审美是人与世界的主体间性关系,只有变主体性为主体间性,才能解决审美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主体性问题就是人在自己对象性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传统社会中,农民的主体性被包裹在客体性之中而发挥不足.作为农民的存在方式和实践形式,休闲可以满足农民的主体需要,实现农民的自由个性,发展农民的主体属性,实现农民自由全面发展进而发展农民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论大学生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性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铧 《安康学院学报》2008,20(3):107-110
基于认识偏差及历史传统等诸多因素,目前大学生介入人才培养主要是客体性参与。主体性教育思想和人本管理思想要求大学生实现由客体性参与向主体性参与的转变。因此,研究大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内容与范围、方式与途径以及保障措施,对于实现这一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代教育哲学思想的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主体性与主体性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的主体性指的是人对自身认识及实践行为、能力的自由把握与驾驭,是对自身发展及社会发展的超越,是人类自身实践的产物,是人性发展的较高境界。主体性教育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教育的根本宗旨,将教育过程的主体性视为教育实践的本质特征之一。它与将学生视为教育的客体,否定学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