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陕西安康的民间美术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端.地处汉水流域中上游,毗邻川陕鄂三省,古称“秦头楚尾”。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南北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借鉴,使得该地的民间文化呈现出形式多样、品种繁多、风格殊异的景象。  相似文献   

2.
《西北职教》2007,(12):F0003-F0003
陕西省白河县职教中心地处巴山之麓,武当山西,神农架北。位于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之滨,素有“秦头楚尾”和“小汉口”之称的白河县城。316国道绕城而行,襄渝铁路穿城而过,交通十分便利。与车城十堰和金州安康毗邻,经贸活跃、文化繁荣、气候温和。学校是一所集成教、职教、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学历、技能教育中心,环境优雅、人杰地灵,是理想的求学、成才之地。  相似文献   

3.
丰乐安康     
金灵 《初中生辅导》2013,(11):42-44
安康位于陕西省最南部,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人文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战国时期已成为"秦头楚尾,一大都会",经济文化发展到较高水平。安康市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意,古称"金州",为陕西省第二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北靠秦岭,南依巴山,北接西安,南连三峡、张家界,  相似文献   

4.
真正的艺术是扎根人民的。贾平凹是一个笃诚执着的人,他扎根广袤的大西北,不事张扬,伏低伏小,自觉接受着生活的浸染,秦头楚尾的地域文化积淀,古今中外经典作家作品的艺术熏陶,世事人生的沧桑磨砺,给了他施其才、精其艺、美其文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5.
白河方言的内部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河县隶属于陕西省安康市,位于陕西东南部,素有"秦头楚尾"之称。白河境内的方言状况非常复杂,内部差异大,方言归属也说法不一。根据白河的地理状况和移民历史,我们可以认为这种复杂的方言状况是由明清两代来源不同的移民移居到此地后方言接触、融合进程的方式不同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山,像星罗棋布的馒头,连绵起伏在秦头楚尾之地。站在山脚,仰望天际,视野总是越不过山巅的约束。登高俯视,千沟万壑,叫人目不暇接。野草、荆棘、庄稼、石头组成了一幅幅并无诗意的面图。那苍白闭塞、崖峭壁悬、陡坡险路,便是大山沉重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汉水安康》纪录片从地理位置和人文内涵展示了安康的旅游资源优势,使其成为了安康旅游文化的精致名片.2017年3月,该片入选全国优秀纪录片.《汉水安康》纪录片对打造安康旅游文化品牌有如下启示:第一,利用秦岭的知名度和巴山的特殊地位,打造安康区位新亮点;第二,依托汉文化,打造多元文化融合的“和谐安康”文化品牌;第三,依据移民特征,构建安康南北饮食文化荟萃地;第四,恢复巴山盐道原貌,着手世界文化遗产“盐道”品牌申报.  相似文献   

8.
历史的活化石与文化的代码——安康风土民俗探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康风土民情中有着丰富的化意蕴:生产民俗中的欢快与幽默、社会交往中重礼义而轻利的儒理气质,饮食民俗中的交融与偏好,禁忌民俗中科学与愚昧的粘附等。笔分析了其形成的历史、地理原因,对了解、认识安康民俗化有着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语言学学会“陕南语言文化”研究部于2008年4月26日在安康学院成立,办公地点设在安康学院,学会聘周政同志任主任,赵桃同志任副主任,杨运庚同志任秘书长。  相似文献   

10.
春秋时楚、吴两国的交界之地,古今习称“吴头楚尾“或“楚尾吴头“.考据楚国和吴国的历史发展和楚、吴关系的史实,春秋后期的“楚尾吴头“大致可泛指今安徽及至江西东北部的长江下游上段地区.最早使用“吴头楚尾“一词者,大概是北宋的江西籍文士.宋代以来,“吴头楚尾“或“楚尾吴头“乃成为常用的史地名词,但并非确切的史地概念.至今,出版辞典中这两词的条目,几乎皆据宋人的主流说法而解释为指今江西北部或江西省境.今人称“吴头楚尾“或“楚尾吴头“,就大大泛指了,不仅较辞典界定的历史地理概念宽泛得多,也较史实涉及的地域宽泛得多.在楚、吴地域文化研究中,若不对之考求由来、辨析正误而笼统言之,则不仅有悖史实,而且会影响到对楚、吴两国政治、军事和文化发展及其成就的正确认识,导致楚文化和吴文化的研究陷入误区.  相似文献   

11.
商州文化作为秦文化的子系统,具有秦文化的浑朴厚重和楚文化的神秘奇幻.出生于商州的贾平凹受商州文化的濡染,其作品除了极富秦文化意蕴外,对楚文化同样表现了很大的亲和性,其作品体现了秦楚文化的基本精神浑朴与空灵,厚重与飘逸,务实与浪漫.其小说<废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秦楚文化的孕育形成了贾平凹独特的创作个性,使他在地域文化上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12.
本文比较了大量的楚墓和秦墓,并进行了人类学和历史学的考察。认为楚人和秦人的族源都不是单纯的,不同的族群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融合,创造出了风格迥异的楚文化和秦文化。相比之下,楚文化远较秦文化多姿多彩,丰富灿烂,但晚期流于浮华、柔弱;秦国的文明程度虽不及楚国,但一直保持着朴实、俭约、苦干的民风。正是这些文化差异,造成了楚国和秦国一亡一王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3.
《秦与楚》是我国著名民族史学家、楚学泰斗张正明先生的遗著,全书系统比较了秦文化与楚文化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对民族性格、文明兴衰等问题进行了概括分析。以《秦与楚》为例,从三方面探讨了张正明先生在文化类型比较研究上的叙事原则,以期对后续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清华简《系年》对春秋战国的国际关系有许多揭示,以晋楚、晋秦关系为中心,审视晋国的邦交,同时将相关记载与《左传》等传世文献进行初步的比较研究。晋、楚两国史事在《系年》中所占比重最大,《系年》较明晰地记录了两国的争霸始末。按《系年》的话说,“楚以与晋固为怨”,两国关系以对抗为主旋律。晋秦关系按照《系年》的话说,一开始是“秦、晋焉始会好”,后来“秦焉始与晋执乱”,经历了由亲善到对抗的道路。此外,《系年》对晋齐、晋吴、晋越关系均有称述。  相似文献   

15.
战国秦朝洞庭平原中心城邑的产生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中心地学说及“核心—边缘”理论,对战国秦朝洞庭平原楚秦势力主要聚居区及中心城邑作一讨论。从自然景观、文化遗址分布及交通形势看,战国中晚期沅湘下游楚人主要聚居区有从西北向东南方向转移的趋势,即从沅澧向湘水下游转移。在此过程中,湘水下游的长沙由一普通县邑变为沅湘最重要郡城。沅澧下游的楚“采菱城”等城邑被秦军毁灭后,秦重新在此设郡县,其中沅水下游的临沅、索等县当与新出里耶秦简牍中的“洞庭郡”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宏观方面对秦、楚青铜器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比较,并对其后深层次的社会原因进行了探讨,指出秦胜楚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秦能率先冲破周礼的束缚,而楚则陷于周礼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17.
楚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底蕴和奇巧瑰丽的外观,为文化界人士所瞩目.其中,最为令人叹为观止就是造型独树一帜、色彩艳丽和充满感性想象的楚艺术.楚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先秦楚人的审美意识不无关系,大量的文献及考古资料表明先秦楚人认知中充满着母性意识和生命意识,其与同时期北方中原艺术相比较,从审美意象、审美形式和审美意蕴方面都呈现极具个性的审美特征,即阴柔美.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楚、秦墓葬所反映的葬俗进行了比较,揭示了楚、秦葬俗的区别与联系,楚、秦两个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葬俗,两国文化都受到周文化较深的影响,但由于两国兴起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使他们都较早地突破了周礼的羁绊,在这方面秦国比楚国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对于秦代铜镜的研究一直是古代铜镜研究中的一项空缺。就目前所见,秦镜出土地域主要集中于陕西,河南,湖北,湖南,甘肃,四川等地,基本上可以秦岭为界,分为南北两大区域类型。北方以传统秦式镜为主,楚化因素居次要地位,并发生变异;南方表现出多源混合的复杂特征,既有秦式镜,典型楚式镜仍占据重要地位。这反映了秦,楚,巴蜀三地之间化上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关系。  相似文献   

20.
该文分析了三种善本碑帖的价值.<秦沮楚文>是研究秦文字的重要资料.<月仪帖>是研究章草的重要资料.<雍睦堂法书>是近代第一部专门收集墨迹的法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