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察并论述张之洞对广雅书局的成立及刻书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蒲应秋 《大观周刊》2011,(26):74-74
张之洞引进西方新式教育,创办新式学堂。改科举,建学制,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务实之风,扭转了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现实严重脱节的不良趋向。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基础。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张之洞,清末洋务派首领。字孝达,一字芗涛,又作香涛,号壶公,无兢居士,谥襄。生于清宣宗旻宁道光十七年问(1837年),卒于清溥仪宣统元年(1909年)。直隶南皮(今河北宁津)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他乃父名镆,字又甫,号春潭,历任知县、知州。张之洞自幼读书,他父亲聘请有  相似文献   

4.
张之洞与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王永新 《兰台世界》2012,(36):69-70
作为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将洋务派基本诉求总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积极推动清末洋务运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是灿烂的华夏文化富有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美丽的祖国,无论是名山大川、文物古迹,还是在商号酒肆、亭台楼阁;无论是皇庭官署,还是在民宅书室;无论是婚庆喜典,还是在丧祭大礼,随处可见各种楹联点缀其间,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4,(5)
《时务报》是戊戌维新时期倍受社会各方关注的重要期刊,张之洞对《时务报》的发刊、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维新运动不断深入,曾受张之洞优礼有加的康有为梁启超与其产生了不可调和的政治矛盾,《时务报》大肆宣扬康派学说,突破了张之洞维护封建朝廷的"底线",张之洞转而力挺汪康年创办《昌言报》。张之洞对《时务报》态度转变的深层原因是其文化信仰和从政策略。  相似文献   

8.
刘宗豪 《兰台世界》2012,(33):69-70
张之洞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并在他兴办的数十所新式学堂里践行他的这种思想。张之洞的体育思想是他洋务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近代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值得深入剖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张之洞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洋务教育家,张之洞从多角度论述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亲自创办了外语学堂,制定了《癸卯学制》,该"学制"较为全面地设置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外语课程,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外语教学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10.
11.
周玲 《兰台世界》2014,(12):157-158
张之洞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洋务教育家,张之洞从多角度论述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亲自创办了外语学堂,制定了《癸卯学制》,该"学制"较为全面地设置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外语课程,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外语教学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考证了张之洞一通手书信札,通过试读信札内容,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作出的贡献,也从中展示了张之洞书法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3.
笔者试图通过对张之洞与宪政关系的系统考察,探究张之洞在一定程度上已超越了洋务派,这是他与时俱进的一面,对晚清政治民主化进程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张之洞是晚清名学,他的《书目答问》为当时学子指出了治学门径,本从五个方面揭示了其体系,对更好地使用该书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6.
梁鼎芬(1859--1920年),字星海,号节庵,广东番禺人。曾任直隶州知州、武昌知府、湖北安襄郧荆道、湖北按察使、布政使等职。早年以科举入仕,授翰林院编修,中法战争期问入张之洞幕。作为张之洞幕府的得力干将,他参与了张之洞大部分政治活动,二人关系颇为密切。他们二人的关系是张之洞幕府中的一个典型代表。研究梁鼎芬与张之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任晓兰 《兰台世界》2012,(12):28-29
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大多采取“官督商办”的形式,这就给民营经济以发展机遇.但是,洋务派虽然给“官督商办”的经营模式披上了“护商”的外衣,但是“官督商办”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却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结合张之洞的生平,详细论述了其撰写《书目答问》著录的内容,从体例上首创五部分类法、指导读书举业的举要书目、具有续《四库全书总目》的功用、类目加细与有增有合、切合实用与著录版本等方面探讨张之洞在目录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之洞认为,农业是国家发展的根本,要实现农、工、商一体化经营,要不断通过兴办农务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改良农业。张之洞的近代农业思想为当时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今天来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元鹏 《兰台世界》2012,(18):54-55
本文以戊戌维新为分界点,探究翁同龢、张之洞在晚清社会转型的历史大潮中"求变"与"守常""、开新"与"卫道"复杂多致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