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清朝康熙年间,一些临界州县的汉人就陆续进入阿拉善蒙古地区。清朝中期,阿拉善蒙古地区已涌入大批汉族移民。这些移民多来自邻近之甘肃省民勤县以及宁夏、山西等地,并以从事农牧业、经商、开采矿产以及挖掘甘草苁蓉等多种途径进入阿拉善蒙古地区生存,此外"传教移民"也具有一定规模。移民的不断涌进对阿拉善蒙古地区传统的经济生活、政治体制、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均构成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本文通过运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清代阿拉善和硕特旗蒙、汉文档案与相关资料对清代阿拉善和硕特旗汉族移民的来源、迁移原因与途径、生活状况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清代是云南普洱茶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云南茶叶从寂寂无闻到"知名品牌"普洱贡茶的出现,这个蜕变的过程就是在清代完成的。从大时代背景去考察,普洱茶的兴盛是清政府加强对云南的经营和管理后的一项成果,但从微观的历史过程去看,清代进入茶山的汉族移民才是普洱茶发展的关键,正是他们的技术、经营成就了天下闻名的普洱茶。  相似文献   

3.
清代自康熙中叶后,内地人民开垦蒙地的禁令松弛,在鄂尔多斯逐渐形成了一个汉族移民群体。为解决汉族移民管辖问题,鄂尔多斯的行政体制发生调整与重构。这种调整与重构分为两个层面,即蒙旗在其内部设置相关组织、人员,国家设置相关职官。汉族移民与鄂尔多斯蒙旗的融合,以及鄂尔多斯行政体制的重构,都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也存在着各种矛盾与问题。  相似文献   

4.
清代,滇东南地区的发展与大量汉族移民的进入密切相关。汉族移民进入滇东南地区分别以仕宦任职、军事戍守、农业开发、经商等方式移入,对于滇东南地区当地的民族文化交流以及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汉族移民怒江流域经历汉晋、南诏大理、明清三个时期,而清代是内地移民怒江流域群体最为复杂的时期。移民群体不仅有边疆镇守的将士,还有开发边疆的屯民、谋求生存的矿工和图谋发展的商人。他们的到来促进了怒江流域社会经济的迅速转型,给地广人稀的怒江流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加了劳动力,荒芜土地得到垦殖;兴修农田水利工程,解决了农作物的用水需求;活跃农村市场,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缩短了边疆与内地的差距,加速了怒江流域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对清代武术大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旨在能够较为客观地揭示武术在清代发展状况,为中国武术在现代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清代,出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原因,内地大批汉族通过官方组织、民间自流或流放等多种方式进入新疆,重点迁入天山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在维护新疆社会的稳定、促进新疆社会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9.
有清一代,因政府体制不健全,官员行政负担过重,八股取士等弊端使幕客盛行于各级官府。官员在选用幕客时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策略对清代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积极一方面在于,各级幕府为朝廷输送了大量人才,笼络了社会闲散士人,为政局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今天中国的人才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其消极的一面在于,中央将用人权力下放,加速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瓦解。同时,官幕错位,使官员的大权旁落,腐败盛行。  相似文献   

10.
清初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粮食贸易的兴盛提供了条件;人口增长、农村经济多元化、市镇人口的增加扩大了对粮食的需求;就长江流域来说,下游与中上游不同农作物种植区域的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相对宽松的粮食贸易政策,便利的水运交通等,进一步促进了粮食贸易的繁荣。  相似文献   

11.
清代非常注重对北部边疆的经营和开发,但在汉族移民问题上带有很大的民族和阶级局限性。通过对清朝统治者对蒙古地区汉族移民政策的分析,论述了汉族移民政策转变的过程及原因,从中也可以看到满蒙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18世纪"禁海令"的废除以及随之而来的开海贸易,是韩江渡口在清代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清代韩江渡口按经营的性质大致可分为官渡、私渡及义渡三类,按照航行范围还可分为横渡、直渡及海渡三类。在时间发展过程当中,韩江渡口的性质也可能发生改变,需要根据各个地区具体的历史情境来看待。  相似文献   

13.
清代考据学是有清一代居于支配地位的学术流派,它的形成是当时错综复杂的多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总而言之,应从明末清初儒学内部的矛盾运动、清初统治阶级的提倡、“江南”的学术地位和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影响等方面去考究。  相似文献   

14.
从绿林、赤眉起义,到黄巾起义,东汉王朝经历了从"中兴"到腐朽的过程,随着社会危机日益加重,爆发了大规模的社会批判思潮,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东汉政权的建设和稳固提出了理性的反思。本文试图从世家大族、边患、外戚宦官专权、经学衰败这四个方面探讨了东汉社会批判思潮兴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清季最后几十年间,朝野上下强烈呼吁开发西北地区,以巩固国防,发展经济,他们提出了改善行政建置、发展农业、修筑铁路、移民、兴办教育等开发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北的开发进程。某些思想对今天的西部开发仍有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清代的汉学与宋学之争从开始到终结经历的三个阶段:清初,汉学与宋学的初步分化;清代中期,汉学形成了独立的学术派别,汉学与宋学形成了壁垒分明的对立;道成以降,在严重的社会危机面前,汉宋之争趋于汉宋兼采。汉宋兼采虽为传统儒学注入新的活力,但随着近代社会的变迁,传统儒学因不能适应近代社会的需要而出现异端,汉宋之争随之结束。  相似文献   

17.
以康熙朝为代表的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是研究清代宗藩体制变革的重要对象,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的特点在于:它在继承中国封建王朝传统宗藩体制的基础上对内藩政策实行着“中国化”的变革,实行着封建王朝“天下观”下的“中国意识”的萌芽与发展。清代中前期通过强化清中央政权对蒙古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一”而非“一统”,加强了蒙古各部同清中央政权统治下各民族的融合。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的历史贡献在于:它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基本上完成了对内藩的“统一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将清朝“天下观”下的内藩、属国作了很好的“内、外”之厘定,为实行“中国”由传统儒家意识下的“天下”向近代意义上的国家之转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并且完成了对蒙古等边陲区域的统一工作。  相似文献   

18.
清代出现了许多诸如《宋四家词选》这样专选宋词的选本和像《词综》这样大量选录宋词的通代词选。从作者角度看,这些选本使宋词得到历时传播,并以对宋人、宋词的选择来影响词家的历史地位,描述宋代的词史风貌。从选者向度言,清人以所选宋词为理论载体和创作范本来推衍理论、指导创作。而读者或将这些选本作为入门读物来接受,或以之为旗帜来创体构派、开创词风,或以之为战具来交锋争鸣、转变词风。清人选宋词使纵向上宋词的传播、接受、展衍和横向上清人的阅读、评论、创作相互发生,从而构成清代词学发展的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