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验和感悟是实施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但是人的体验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通过体验教育,才能达到优化的体验。教育者必须把体验教育和道德的内化机制结合起来,才能提升学生体验的层次,从而通过体验教育实现道德的内化。  相似文献   

2.
情感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成为联系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和实现由知到行转化的内部条件,是品德内化过程中强大的动力和催化剂。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积极启发学生,将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参与注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对促进学生的品德内化,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实效,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的今天,培养学生主体道德素质已经被提上了教改日程。道德内化是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传统优秀历史文化的滋养是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2003年5月,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提出了体验式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和“调查”等活动,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课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所谓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通过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接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5.
按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的要求 ,思想品德课(以下简称“思品课”)教学要在讲清道理的基础上 ,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行为要求 ,引导他们做到言行一致。思品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外在的教学要求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 :“应该尽可能地培养有崇高的道德愿望和个人对道德理想的向往而产生的道德行为———这是少年教育的金科玉律。”那么 ,思想品课教学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实践、促进道德内化呢?一、明理先导———内化的基础“知”是先导 ,讲清道理、明辨是非 ,可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  相似文献   

6.
道德内化就是在外部环境影响下,将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社会习俗等转化为个体的道德认知、道德信仰和道德行为的过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泛滥,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信仰虚无等问题突出,给青少年道德内化带来许多新困难和新挑战。因而,应深入分析青少年道德内化的动力问题,探究道德内化动力缺失的原因,通过多种方式提升道德内化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道德内化问题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狼抓心理内化,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道德内化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依据,只要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必能发展大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培养其丰富而健康的道德情感,培植其果敢的道德勇气.文章在阐述道德内化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道德内化的目标定位、模式选择和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8.
道德内化的形成机制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梅 《现代教育科学》2005,3(5):13-14,33
道德内化对于建构德育原理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揭示道德内化的形成机制,探讨实现道德内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注意激发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当前小学思品教学的一个弊端就是不够重视“激发道德情感”,不够重视情感的体验。在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缺少了把两者连接起来的桥梁——道德情感,因而往往使学生产生“知”“行”分割、“说”“做”不一的现象,使品德教育停留于最初的“顺从”阶段,即表面上学生接受了教师和书本上的观点或意见,而在认识与感情上则并不一致,远没有达到“认同”和“内化”的阶段。这不能不说是思品教学实效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着眼于青少年道德建构,从道德需要出发分析青少年道德内化内驱力,从道德环境、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出发分析青少年道德内化外驱力,将道德内化的内驱力和外驱力相结合,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相结合,创新青少年德育内容及手段,以更好地促进青少年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11.
道德内化对于建构德育原理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揭示道德内化的形成机制, 探讨实现道德内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1、激起茅盾冲突,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可在教学中设计一些辩论题,但这些辩论题必须具有针对性,要使题中两种道德判断既相互对立,又都有其合理性,激起冲突,以此提高学生道德评价能力。 如教了《强大的国防》后,出示“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经济、科技、国防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走他们的发展道路”一题,让学生按正反两种观点,自行组合,进行辩论。  相似文献   

13.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模式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体验内化式教学模式构建了"学生参与""实践体验""内化践行"的有效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值得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领域推广。  相似文献   

14.
外在的道德强制虽可以产生道德行为,但产生不了道德自觉。社会道德规范只有内化为个体道德意识,个人才能在不被监督的情况下其言行也能合乎道德的要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国民的道德素质才能得到名副其实的提高。道德内化的途径形式多样,诸如模仿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认同自居、自我强化等等。但这些途径只有在道德本身以情感人的前提下才能水到渠成。那么,探讨“情”与人生的关系以及道德“以情动人”必要性和方式,这对于道德走出目前的困境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鉴于道德内化能够有效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可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项教育战略。道德内化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高职院校不仅要总结与借鉴道德内化的实践经验,还要密切结合自身的运作特征,发挥自身教育资源的功能,才能实现学生道德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鄢祎 《文教资料》2006,(34):38-39
道德实践对党员保持先进性活动十分重要,两者之间的关系互为依存,文章澄清了高校教师道德实践的涵义,如何进行道德实践则是高校教师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关键,针对人们对高校教师道德实践的误解,道德实践中的取舍原则与平行原则以及党性的修养与实践为保持党员先进性提供了一种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综合课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体验认识、感受世界,在体验的过程中提高道德感受力,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内化为健康向上的道德品格。 1.在活动中体验  相似文献   

18.
实现道德内化是德育的着眼点。在大学生道德内化方面主要存在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够、方法陈旧、内容空泛、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特性、接受能力等因素,采取多样化的道德教育方法和手段。一是培养大学生道德内化意识,在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形成主动认知;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形成全面的道德认知和丰富的道德体验;三是正面引导,充分发挥大学生榜样在道德内化中的示范教育作用;四是多方配合,营造大学生道德内化的良好环境;五是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的道德内化,为大学生道德内化提供平台和机会,着力提升大学生道德内化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王玲 《宜春学院学报》2008,30(Z1):45-46
道德学习应该是一种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联系青年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个个具有真实性的道德体验情境,引发青年自主探究,在实践中激发情感体验,是青年道德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试论道德内化的主客观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内化的涵义是指社会道德由外部的教育、灌输、示范和引导,通过个体的学习、选择和认同,将社会道德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形成相应的个体道德品质,实现向主体自觉的道德行为实践升华的过程.实现道德内化的外部条件是:社会道德规范体系要有人民性和可接受性;社会道德教育方法要有科学性;社会道德的传输者和教育者要有良好的人格示范;社会应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和风气对人的行为以规制、约束和习染.实现道德内化的内在条件主要包括:道德主体的主体意识和自组织能力的升华;道德主体的道德移情能力的形成;道德主体的道德修养能力的强化;内化向外化的再转换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