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刘铁芳的《守望教育》、《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等教育随笔,常常一下子就被那种忧郁而深邃的宗教般的教育情结所感动,不知不觉地陷进痛苦的幽思与悲悯的人间情怀之中。他那些细腻的文字和特有  相似文献   

2.
3.
王毅 《辽宁教育》2010,(5):18-19
教育生活五彩斑斓、妙趣横生。如何做个有心人,将教育教学中不断演绎生成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记录下来?为此,我们不妨学会写教育随笔。  相似文献   

4.
科研成果表述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科研总结报告、科研成果报告、相关论以及一些物化成果(音像制品、实体等)。随着校本科研中行动研究法、叙事研究法的逐渐普及,也给科研成果表述的形式带来了变化。“教育随笔”就是目前颇受教育工作青睐的一种新的成果表述形式。它  相似文献   

5.
6.
7.
班主任工作体现的是对学生无私的爱,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班主任既直接是管理者,又是学生成长的指路人。  相似文献   

8.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增加了随笔写作要求 本文试认随笔形式与中学生朋友谈谈随笔的写作  相似文献   

9.
为了检查每位教师写的“周随笔”,我认真阅读那一篇篇“从课堂中来到学生中去”的透着师生心灵对话情韵的随笔内容,我已被深深地打动了,我变成了一个忠实的读,一个虚心的学生!  相似文献   

10.
为了检查每位教师写的“周随笔”,我认真阅读那一篇篇“从课堂中来到学生中去”的透着师生心灵对话情韵的随笔内容,我已被深深地打动了,我变成了一个忠实的读者,一个虚心的学生!仲亚老师在《爱的回报》中讲了一件教师节的感人故事。那一天的班队课,当她推门而入时,班级的学生手捧五颜六色的纸花像欢迎电影明星那样撒了她一身的缤纷!而当学生在班长的指挥下,齐向老师行队礼,齐祝老师节日好的时候,仲老师才注意到黑板上已写满了“祝老师节日快乐”的祝  相似文献   

11.
读了“随笔”的随笔北京房山区良乡二小闫涛我参加教育工作有3年了,从困惑、彷徨、不稳定,到现在踏踏实实地学习、研究少先队工作理论,坚定献身教育事业的信念,要归功于写教育随笔。我写教育随笔仅有一年多的历史。一次,为《辅导员》征文投稿后,接到了编辑的电话....  相似文献   

12.
我写“随笔”的随笔●仝慧铭仝慧铭,女,1942年生,北京人,小学高级教师。1961年高中毕业,到小学任教,33年来,始终在一线担任班主任。1988年在北京市首届"紫禁杯"模范班主任称号;1990年再次被评为北京市模范班主任。业余时间勤于笔耕,1991...  相似文献   

13.
学问、学问,有学有问,要有学问,就应勤学善问。一位新闻记者采访的提问,就可以看出他的素质和水平;一位主持人的随机提问,就可以看出他是否有学问;而科学家的提问,则往往是发明创新的前导。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为什么不往天上飞?如果一个人用光速向前飞行,他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呢?这些问题正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和爱因斯坦相对论之滥觞。可见“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一次发明创造也都始于问题的发现。正如陶行知所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功,只在每事问。”孩子进幼儿园阶段,他…  相似文献   

14.
“师爱”简单地说,是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对自己教育对象——学生的热爱,是教师对学生成才的殷切期望而生发的深厚道德情感。教育实践表明:热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广东省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确实是颠扑不破的教育信条。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直接影响到教师教育工作的效能。  相似文献   

15.
茹荷 《神州学人》2000,(10):34-35
在我到国外谋生,被不通的语言、陌生的环境、繁重的家务和带孩子的琐碎诸事,弄得心情困顿、头脑发懵的时候,朋友从遥远的祖国寄来了一套“地球村发展随笔”丛书。四本装帧雅丽的小书立刻被我做饕餮状吞食下去。应该说,这一顿精神会餐对我来说解馋、过瘾,回味无穷,给我混沌的异国生涯注入了一条清流。 “地球村发展随笔”丛书四本:《美国随想》、《远行集》、《美利坚传真》、《纽约意识流》,写的都是关于美国这个“西村”的故事。各具特色,但“地球村”的概念和“随笔”的形式却同样显而易见。 叶冠男的《美国随想》,透着女性特殊…  相似文献   

16.
“命名”关系着叶圣陶教育思想整个体系的建构,关系着其逻辑框架和各个思想支点的确立,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经过一番较长时间的思考求索,加之借鉴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将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命名为“为人生”。之前已有过相关阐述,再从其他角度进行讨论作为补充:用“为人生”为叶圣陶教育思想命名,是构建叶圣陶教育思想话语的逻辑必然,是把作为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家多重身份的叶圣陶还原为一个完整的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教育随笔     
~~教育随笔  相似文献   

18.
教育随笔     
~~教育随笔  相似文献   

19.
教育随笔     
我碰过这样的“钉子”:有一次,我检查一个学生的作文是否重抄,不料打开本子一看,这个学生在我的批语旁边写了两个字:“你呢?”我一时不得其解。我的批语最后一句是“字迹潦草,重抄一遍,把字写端正。”我仔细揣摸了一会,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学生的意思:“老师的字不也潦草吗?”我顿时感到刺芒在背,十分内疚。  相似文献   

20.
教育随笔     
~~教育随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