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是什么?当我扪心自问时,我却一时找不出该用怎样的语言来描述。曾经以为她是认认真真带领着学生读好每一篇课文;曾经以为她是听说读写,字词句段篇;曾经以为她是热爱语言的情感,运用语言的习惯……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她有着极度灿烂的历史,每一个人关于语文都会有自己的解读,每一个语文教师都  相似文献   

2.
《项脊轩志》是苏教版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中的一篇。每一篇文本都是一个窗口,向学生展示作者曾经、正在或即将经历的生活,特别是情感类的散文,苏教版中的这一情感板块蕴涵丰富。课堂上,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挖掘文章中丰富的情感意蕴。学生既要能体验文本中的情感,也要能将此情感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来,激活自己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我曾经问过我的学生:世界上如果没有老师会怎样?我满以为他们会说没有老师就没有知识,没有老师就没有科学等,可是孩子们的回答却令我失望:没有老师就没有考试,没有老师就没有作业,没有老师就没有暴力……听到这些回答,我不禁从心底发出一声感叹:孩子,我用什么触动你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三尺讲台给了我太多的教育体验和情感经历。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的质量。教育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而情感交流的纽带便是老师对学生的爱,因此师生之间要有和谐的情感共鸣。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可…  相似文献   

4.
刘亮程在<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中表达了对曾经拥有的生活的追忆、迷惘和伤感,这一情感线索不禁让读者想起唐代诗人李商隐在<锦瑟>中所描写的相似心境.虽是在年代、环境、经历上都大相径庭的作者,虽是在题材、体裁、背景上相去甚远的作品,但是相隔一千多年的两位文人,却在情感上表现出了人性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5.
刘亮程在《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中表达了对曾经拥有的生活的追忆、迷惘和伤感,这一情感线索不禁让读者想起唐代诗人李商隐在《锦瑟》中所描写的相似心境。虽是在年代、环境、经历上都大相径庭的作者,虽是在题材、体裁、背景上相去甚远的作品,但是相隔一千多年的两位文人,却在情感上表现出了人性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6.
正设计意图《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是一篇夹叙夹议的说明文,语言平实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全文围绕着一张曾经引起全社会关注的照片展开,介绍了拍摄当时的情况和照片发表后引起的巨大反响。如何既让学生读懂文章的内容,体会文中的情感,又能较好地把握文体的特点,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呢?在教学设计时我分五步来走。开课即点明本文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接下来通过谈话的方式让学  相似文献   

7.
我让学生做了一篇课外阅读《我看到了一条河》,从批改情况来看,我不禁惊讶,倍感困惑,不禁引发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语看完这篇稿件,不禁拍案叫好。在张老师的笔下,一个栩栩如生的村小老师形象跃然纸上,仿佛正向你走来。张老师用的是平淡的素描手法,字里行间却蕴涵着深深情感,令读者也感动。"姐夫"淳朴的性格、清苦的生活,以及爱学生胜过爱自己的子女、为学生垫付学费、不辞辛苦上门劝学等等事迹,正是千千万万山村老师的缩影,读来令人肃然起敬。感慨之余,我们要向这位村小老师道一声:"姐夫,走好!"  相似文献   

9.
牛祥春 《教育探索》2004,(8):105-106
一、当代大学生的三次情感转折 所谓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的三次情感转折,指的是他们一年级入学以后的第一次情感转折,二、三年级认知过程中的第二次情感转折,四年级面临毕业分配所引起的第三次思想波折和情感困惑。 第一,对许多大学生来说,从中学升入大学是其人生的一大转折,他们中的许多人曾经挑灯苦读、废寝忘食、奋力拼搏,终于敲开了大学之门。多少学生不禁发出了“终于成功了”的感叹,但没等他们松一口气,高等学校新的考验接踵而至。许多人感到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日子很不好过。  相似文献   

10.
《金蝉脱壳》是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作者观察知了脱壳的奇特动人的情景。教完以后.不禁感慨连连:一直以来,课堂教学都在提倡、追求有效,何为有效?怎样才能达到有效?且不说曾经思考过多少回.我更是查阅过诸多资料.也未能做到了然于胸。而此篇课文的主人公——不妨称之为金蝉老师.却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实现有效,就必须做到如...  相似文献   

11.
茶色眼镜     
为了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班会上我请学生们给我提建议,并承诺有错必改,知错必纠。有学生提议说:“老师,希望你能把你眼镜的茶色镜片换成透明镜片,这样能让我们看见你的眼睛。”我一怔:是啊,透过茶色镜片,我能清楚地看到学生们的一举一动,然而学生们却不能通过眼神和我交流。眼睛是会说话的,她会是一种鼓励,一种期待,一种赞许,一种关心,一种欣赏,一种批评……而茶色眼镜却让我与学生间产生心理距离,阻塞了我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小小的镜片竟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自己却一无所知,哎!我不禁有些汗颜……我当即表态:明天就去换镜片!明天,明天我一定去…  相似文献   

12.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新理念下语文课堂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是什么?我曾经这样千百次地问过自己。曾经以为,语文就是教学生读好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围绕课文读读、议议、写写、练练;曾经以为,语文就是训练学生学会听、说、读、写;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爱语文的情感,用语文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语文的审视”中的一段话。语文是什么?或许一千个语文老师就有一千种答案;或许昨天、今天、明天的语文会有着不同的答案。这不是永恒不变,但却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此,谈谈我理想中的语文课。一、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我们说…  相似文献   

13.
<正>曾经有位教师对他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认为自己会阅读的占90%以上,认为自己会写作、不怕作文的只占15%。我们不禁要问:学生为什么会惧怕作文?究竟是什么原因扼杀了他们写作的自信和兴趣呢?其中几个学生在调查单中是这样写的:一位三年级的学生:每周在写作文的时候,总是不知道写什么,而老师总是每周要布置一篇小作文,每次  相似文献   

14.
<正>说到学生的情感教育,笔者不由得想起曾经看到的一篇题为《别让孩子成为冷漠的一代》的文章,文中讲述了一个真实事例: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冯大金来到成都火车北站广场当众自杀,后经医院抢救过来。然而,得知父亲服毒自杀后,冯大金在绵阳上大学的儿子冯爽却不以为意,说不会来照顾父亲,也不打算来看他。  相似文献   

15.
贾元荣 《江西教育》2012,(36):19-20
【案例】教师节前,我布置学生采访心目中最敬爱的老师,并写一篇采访稿。文稿收上来一看,孩子们无论是视角切入、事例典型、遣词造句都令人耳目一新。我不禁"龙心大悦",第二天自然广点"英雄谱",他们也都喜笑颜开。其实做教师的情感都是那么朴素,快乐着孩子的快乐,幸福着孩子的幸福。学生  相似文献   

16.
去年寒假,我们向学生布置了一篇题为《一个革命故事给我的教育》的作文,要求学生阅读一本红色书籍,写出读后感。一位女同学却去读了小说《“强盗”的女儿》,写这篇作品具有“深刻的革命意义”,给了她“极大的教育”。幸好,我曾经读过这篇小说,也注意到《解放军文艺》和《少年文艺》上对这篇坏作品的批判,心中有了数。于是,就及时指出了她这篇读后  相似文献   

17.
期末阅卷,一篇作文引发了阅卷老师的争议,作文题目叫<感恩生活>.这篇作文开头结尾情感充沛,排比句式颇为精彩,层层铺排直指主题.只是这中间的故事让人一看,不禁哑然失笑,小作者不过是把试卷中课外语段阅读里的故事来了一个全盘照抄.  相似文献   

18.
读了马德这篇朴实无华却又异常厚重的文章,我不禁想了很多。  相似文献   

19.
读完《大瀑布的葬礼》这篇课文,我不禁深深吸 了—口气。对于人类的未来,地球的明天,我心里多 了—份担忧和沉重,少了—份憧憬和喜悦。 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 布,可是在20世纪80年代,它却失去了昔日“滔滔不 绝”“一泻千里”的雄奇气势,“像生命垂危的老人,  相似文献   

20.
看了多篇关于《背影》的课例,竟然发现不同的老师在不同的时间面对不同的学生,居然上了几乎相同的一节课,笔者不禁感觉一阵愕然。关于《背影》的教学展开,基本上有这样一条线,首先在课堂开始的导入设计时,大多数老师便会采取一定方式,为课文的学习奠定"父爱"或真挚亲情的情感基础。老师们或是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让学生将其中的"妈妈"改为"爸爸";或是以"你知道父母吗?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