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隔代教养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教育和抚养,如今已成为我国家庭教育的一种普遍形态。早期阅读是幼儿家庭教育中常见的教育形式,祖辈也常用此形式。文章分析了隔代教养对幼儿阅读的影响,探讨了提高隔代教养下幼儿阅读能力的对策:对隔代家长进行再教育、增进祖辈和父辈的交流以及建立新型的家园合作共同体,以此让幼儿在良好的教养环境中享受早期阅读的乐趣。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普遍呈现"421"的结构,即四位老人,两个家长,一个孩子,由于年轻父母都忙于工作,孩子也就大多交给祖辈照看,隔代教育具有的一个普遍特点就是对孩子过于溺爱,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影响尤其很大。根据调查,小班幼儿自理能力普遍较差,文章针对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幼儿自理能力发展的主要原因,提出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必须持之以恒,从小事入手,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3.
曹玲 《考试周刊》2013,(50):193-194
家庭教育中,一直存在两种基本的教育形态,其一是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其二是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使已有养育孩子经验的祖辈能够在各方面将孩子照顾得很好很周到,但是,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分析隔代教育这一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过分溺爱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因父母外出打工或离异等原因,山区小学半数以上孩子存在着完全隔代教育现象。完全隔代教育是指父母与孩子分离,孩子的生活和教育都由祖辈承担。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及文化水平的限制,在这些完全隔代教育的家庭中,祖辈对“双减”政策存在错误认知,认为其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也减轻了家庭教育的责任,部分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如果利用祖辈自身的优势和山区特有的地理优势等对学生实施道德品质、身体素质、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培育,可以改善当前完全隔代教育的教养方式,优化家庭教育,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隔代教育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隔代教育既有合理的一面,但是同时由于祖辈家长的价值观念、知识结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等方面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存在差别,也会给幼儿的健康发展带来隐患。因而强化父母责任、加强交流沟通、更新祖辈观念、丰富祖辈生活等方式成为打造新型隔代教育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隔代教育的利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洪曾 《山东教育》2002,(33):42-43
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和祖辈家长对孙辈的隔代教育,是家庭教育中两种主要的形态……  相似文献   

7.
楼瑞芳 《福建教育》2013,(10):37-39
隔代教育又称祖辈教育,是相对于父母教育模式而言的,指的是幼儿的教育工作完全或大部分由祖辈来承担。隔代教育如今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深刻改变着家庭教育现状,影响着幼儿园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代人的成长。 ,  相似文献   

8.
对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婚育期的到来,隔代教育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对沈阳市独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这种在特殊背景下产生的家庭教育有其独特性,既有优势,也有不足.可以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祖辈家长进行再教育、增强年轻父母的责任感、增进祖辈家长与父辈家长的沟通等几方面入手,提高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陈邦芹 《生活教育》2014,(17):107-108
家园共育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方法。在当下农村年轻的家长纷纷外出打工的背景下,家庭教育的担子自然而然地落到祖辈的肩上。幼儿教育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进行家园合作,通过各种途径让隔代家长们了解科学的育儿知识,参与幼儿教育管理,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隔代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陈婷 《生活教育》2012,(18):83-85
在现实社会背景下,祖辈们在幼儿的家庭教育实施上较之父母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他们充当了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联系纽带,是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幼儿园应当要重视隔代教育的利弊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家长工作,更好地促进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实践备受人们的关注,家长作为学前儿童的启蒙者,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对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之中,调查发现大多是由学前儿童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协助年轻家长进行幼儿的养育和教育,这就使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之中显露出年轻家长与祖辈之间的教育价值观念的冲突和矛盾,不利于营造幼儿健康成长的和谐家庭环境和氛围。为此,要探索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隔代之间的价值观冲突问题,分析其家庭教育价值观冲突的特性,针对性地探索解决隔代幼儿教育中的价值观冲突路径。  相似文献   

12.
如何做好祖辈家长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园是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共有幼儿 200名。许多父母早出晚归,工作繁忙,就将接送孩子的任务交给了祖辈。据调查,我园经常接送幼儿的家长中有 72名是祖辈,占全园来接送家长的 34%,有 10%的幼儿长期居住在自己的姥爷姥姥、爷爷奶奶家。由于这些祖辈家长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有过度的隔代亲现象,因此,在教育观和教育方法上与幼儿园之间存在着一些分歧。我园采取了多种形式做好祖辈家长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召开祖辈家长座谈会   由于血缘的关系,几乎所有的祖辈家长都有隔代亲的现象,这本无可厚非,但…  相似文献   

13.
祖辈主要教养人的特点与隔代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与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是家庭教育中的两种主要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加快,事业、进修跟照顾子女争夺时间;另一方面,学校素质教育进入怪圈后不仅学生负担日趋加重。对家长的要求也愈来愈多。祖辈对家庭教育的介入,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正>隔代教养,是相对于亲子教养而言,主要是由祖辈担当起对孩子实施教育、抚养的责任。这种隔代教养与亲子教养相比较,在现代社会中,隔代教育作为客观存在的一种家庭教育的方式,对孩子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隔代教育"的现象在中国较为普遍,据调查显示,在我国城镇有近五成的孩子跟着祖辈生活,孩子年纪越小,占隔代教育的比重越高。随着城市的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选择在城市打拼,而把自己的孩子留给自己的父母去照  相似文献   

15.
王莉 《江西教育》2022,(10):74-76
当下中国,大多数家庭都很重视家庭教育,把教育孩子当作一个家庭里最重要的事项之一.在大部分家长双职工的现实环境下,许多祖辈主动请缨,加入了育儿阵营,参与到家庭教育事务中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隔代助育家庭.需要指出的是,隔代助育家庭有别于留守儿童家庭:留守儿童家庭中,孩子的父母没有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孩子完全由老人或其他人专门...  相似文献   

16.
隔代教育在城市中是相当普遍的现象。祖辈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有独特的优势,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和丰富的育儿经验。虽然祖辈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但也有一些人认为隔代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儿童心理咨询中心,常听许多家长谈到老人抚育孙子、孙女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一  相似文献   

17.
<正>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特别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学生生活技能的培养,自理能力的形成,只有依靠学校和家庭的共同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因此,我们要注重家校联系,开展生活技能训练,以促进孩子形成自理、自立的能力。1.学习技能,培养自理能力在农村,有不少留守儿童,他们依靠着祖辈而生活。即使是非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往往也无暇顾及孩子。而在祖辈的隔代教育下,大多数孩子缺乏自理能力,甚至有些孩子到了小学中年级还未掌握系鞋  相似文献   

18.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家长在孩子的自理能力、劳动习惯、教育方法、物欲满足等方面均存在一些溺爱的不良倾向,其中既有父母教养思想原因,也有家教态度的不一致,以及与祖辈共同生活等因素。为了促进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必须在教育观念和态度、对孩子的要求上、祖辈的育人职责、孩子的自理能力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矫正方法,并取得学校和社会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当年轻的父母纷纷外出打工,由祖辈带养孩子已成为农村家庭教育的主要模式。针对此问题我对我园幼儿的家长进行了调查:留守儿童达30%左右;父母因工厂晚上加班无暇顾及孩子的达35%左右;加上部分父母只管自己享乐,根本不管孩子,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老人,因此我园由祖辈负责照管孩子的家庭数高达总数的75%左右。我们认识到祖辈家长已成为农村家庭教育的一支庞大的"教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家庭教育》2004,(4):71-71
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和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是家庭教育中的两种主要形态。隔代教育一般在三代家庭和隔代家庭中进行。尽管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但有统计表明,我国三代家庭仍占家庭总数的37%,儿童年龄愈小,儿童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的三代家庭所占比率愈大。在社会竞争加剧、工作节奏加快,父母需要集中更多精力干事业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