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沧桑崇文     
位于北京火车站西侧的崇内社区,“历史化遗产”可谓俯拾皆是,这里就像一座“原生态”博物馆,无论一条胡同还是那些斑驳的四合院门楼,无不是一些特色独具的古老建筑。其背后则是无数动人的古老故事。  相似文献   

2.
“小小子,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说起门墩,自然令人想起这首久违的童谣,更让老北京人想起古老的四合院,想起静静立在四合院门口的那些形形色色的各式门墩儿。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统民居中蕴涵有丰富的家族教育内容。喜洲白族在历史上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因此其传统民居亦体现出此方面的典型代表意义,这主要表现为:喜洲白族传统民居的门楼、照壁上常以暗含家族典故之题词标识出家族姓氏,从而以同姓意识凝聚家族成员并在成员中进行某种价值观的传承;民居的门楼、照壁上还常常题有家族先祖曾担任的官衔或者获得的功名,用于光耀门楣并激发家族成员博取功名;宣扬家风、家声是传统民居字饰中最为庞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体现着鲜明的儒家伦理道德取向。对以上传统民居所蕴涵的家族教育内容,我们应采取汲取与反思的双重态度。  相似文献   

4.
陈卓坤 《寻根》2014,(6):18-24
<正>潮汕民居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其宏伟的规模、完美的设计、精巧的工艺、豪华的装饰、独特的风格,都与京城皇宫有相似之处,故有"潮州厝,皇宫起","京都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美誉。门楼是建筑物的一个"窗口"。与其他地区的民居风格相比较,潮汕民居的门楼装饰性很强。其中,最引人注目、最能体现宅主的身份和文化取向的是门楼上方突出的门匾字。门匾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社会影  相似文献   

5.
四合院的建筑风格与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荟  苏健 《华夏文化》2001,(4):59-62
我国传统建筑史上著名的三大类型建筑 :北京皇宫、江南园林以及普通民居。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单元为院 ,建筑的群组都是由一个个大小不同的院所组成 ,故宫正是这重重四合院中东方建筑的瑰宝。本文以四合院住宅的典型———北京四合院展开其中积淀之文化。一、四合院的基本格局四合院规模不同 ,大小相差悬殊 ,但无论大小 ,都是由基本单元组成的。四面房屋围合起一个庭院 ,为四合院基本单元 ,称为一进四合院 ,如果围合形成两个院落即为两进四合院 ,依此类推。一个独立的院落就是一具独立的小型建筑组群 ,院落与院落的组合 ,可以组成中型的或大…  相似文献   

6.
巍山访古     
青藤白墙黑瓦,石头镂花窗户,雕梁画栋门楼,苍凉中显现出昔日曾经的繁华。诗人于坚说:巍山是“东方的雅典”;历史学家说:巍山是“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千年古都”;众多专家学者更是把巍山定位为“南诏根源、  相似文献   

7.
2009年1月7日83岁高龄的著名漫画家李滨声与121岁的中华老字号“吴裕泰”牵手,于古都王府井吴裕泰茶馆举办《老北京民俗画展》,这无疑是京城“二老”为牛年贺岁添彩的一件喜事!  相似文献   

8.
在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北京,你可以品尝到世界各地的风味饮食,许多真正地道的老北京民间特色饮食反而变得有些模糊了。其实在老北京的街头,有许多经典的民间食品曾经满足着老百姓的味蕾。邓云乡老先生所著的《旧京散记》就有许多篇章记录了当时老北京最盛行的食品,现在读起来仍然感觉非常有滋味。  相似文献   

9.
21世纪“读图时代”的来临,标志着人类的阅读经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图像无孔不入,占据了这个时代的各个角落。一方面人们渴求着感观世界五光十色的新奇体验,可另一方面却仍有那么一些人在怀念曾经逝去的纯白记忆:幸好,在图像与文字之间的过渡地带,存在着一种能够满足双方诉求的事物——绘本,它既为人类创造了一个色彩形象的国度,又带领人去往充满了纸本特有的想象世界。  相似文献   

10.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一场弥漫着怀旧气息却又很清新的展览在北京火了一把,此即于皇城根北街中法大学旧址老式四合院内举办的《2012中国·法国:百年对话》展。该展简明扼要地将20世纪中法文化交流的集体记忆——“教育合作,留学派遣”重新展现在北京公众视野中。  相似文献   

11.
在大理古城的人民路东段,东折进入新民路,沿着整齐光滑的青石路漫步,抬头就看见一幢门楼,为典型的白族"三滴水"式有厦出阁门楼,拱券门楣,青石垒砌的门墩,门墩上及拱形门楣用青砖磊砌,门楣上留有长方形大理石边框,中间楷书有"天主堂"三字.……  相似文献   

12.
镜庐有约     
铁栗 《大理文化》2005,(3):15-16
我所说的镜庐,是大理喜洲的镜庐.那座宅院古意森森,粉墙黛瓦彰显着远古的情调,门楼窗棂沾满了旧时的月色.像这样的绝妙之地委实不多了,剩下的一点已不够太多人的消受,所以镜庐就成了一种珍贵.走进镜庐的人都冲着那份田园野趣,可到了这里却错乱了时空顺序,总觉得思绪曲折.  相似文献   

13.
正素贞说:"这天底下,我只爱许山。"说这话时,她依然直视着我,眼里泛光,嘴角上扬。环视空荡荡的院落,飞檐翘角的照壁,粉墙已斑驳显黄,正中的"紫气东来"榜书大字已少了"来"。门楼的斗拱旁,斜逸数株硕大肥厚的仙人掌,掌尖开着橘红的花。六角砖的小院,洁净如洗。雨水从瓦沟滴下,如珠帘,叮叮咚咚敲击着地面。这个老院子,曾经是很讲究的,如今已有些颓败的气息。  相似文献   

14.
大理洱海的东北角,有一座小小的山——红山。山下有一座本主庙,当地人称为"老谷闷",庙里供奉着"老谷"一家,也就是本主神一家。本主庙临海而建,大殿正对着大门,大门门楼上建有一戏台,门外便是洱海,清澈蔚蓝的海水拍打着庙门前的石阶,让清净的庙宇越发显得寂静无比。平日里寂静的本主庙,到了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五日,就会热闹非凡,这一天  相似文献   

15.
杨圭臬 《大理文化》2012,(10):74-76
初到大理市的外地人,常听本地人说“到大理”或“从大理来”就觉得很奇怪,其实他们说的“大理”,指的是大理古城.到大理古城,首先经过的是文献楼,门楼上面高悬着一块匾额:“文献名邦”.这是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5年)云南提督偏图深感此地人文兴盛,报请清政府颁发的.  相似文献   

16.
在一个没有色彩纷扰的世界里,画家孙杰的钢笔画一幅幅在面前呈现,穿越黑白迭替的时空,你仿佛走至现实的另一个层面。月华无色,阳光有形,风,雨,雪,无声无息。平民百姓的四合院、大杂院,长长短短的胡同,本该是北京城最喧闹、最嘈杂、最有生活气息的地方,走进去,却静得如入空巢,如入清流,如走回遥远的梦境——透过时光的斑驳,岁月的容颜,那被昨天的风摇曳的树枝,被昨夜的月映照的墙壁,被昨日的阳光转动的影子,静静地生动着,敏感着,沉湎着。这是画家生长的城市。他曾在昔日的恭王府中度过童年、少年,于普通胡同中完成小学、中学的学业。画面上的…  相似文献   

17.
品味巍山     
正终于在一个假日里成行,去细细品味南诏故地巍山的那一座城、那一条街、那一个村、那一座山。穿过焕然一新的拱辰楼,迈步在巍山古城错落有致,前铺后院,清一色瓦屋坡顶的房屋分列在古街的左右两侧,这犹如穿过苔草点缀的大理古城南门楼,自由自在地徜徉在青石板铺就,中外游客相拥相挤的古街道上。巍山古城居民百姓不急不躁的慵懒时光,犹如在大理古城里开着铺子,喝着绿茶或品着咖啡,将经营和休闲融为一体的慢生活。巍  相似文献   

18.
在以家庭为单位构成的村落中,“门”所具有的出入开闭功能,即使家庭庭院与村落联成一体,又使每个家庭庭院在村落中具有元素的独立性。历经千百年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白族民居院落出入口的“三滴水”门楼,既壮观秀美又坚实永固,既在物质层面上起到出入开闭、实用安全的作用;又在精神层面上起到彰显房主身份地位、经济实力的作用。闻名于世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建筑样式就是明清时期成熟固定的白族建筑经典。“三滴水”门楼就是适应与“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匹配的需求,为满足白族彰显身世和经济实力的精神需要而产生、发展、完善以至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的。  相似文献   

19.
北京虽不产茶,但老北京人爱喝茉莉花茶却出了名的,多年形成的品茶习惯,将北京人的口味调得很高。茉莉花的芬芳与茶香相互交融,浓浓淡淡,千回百转,凝固成老北京人对茉莉花茶的芬芳记忆。  相似文献   

20.
古城漫步     
初到大理市的外地人,常听本地人说"到大理."或"从大理来."就觉得很奇怪,其实他们说的"大理",指的是大理市区内的大理古城,而现今州、市政府所在地叫"下关".我的朋友老何曾在大理住过一些时日,此次结伴游玩,一定邀约我到大理古城走走.乘车从大理市的下关往北15公里,就来到了一道古城门下,门楼雕梁画栋,上面高悬着一块匾额:"文献名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