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刊7—8期“课改在线”栏目,刊登了一组关于“评价改革”的稿件。稿件刊登后,在读者中产生强烈反响。很多读者纷纷来信,表达了“评价改革”既是课改中的难点,也是课改中的关键点的看法,为此,广大读者希望能通过本刊进一步了解其他学校在“评价改革”中的一些具体做汉。应广大读者要求,本期“课改在线”栏目特约哈尔滨市继红小学的校长及教师们谈谈他们对“评价改革”的看法及做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程改革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教师的改革热情逐渐高涨,信心逐渐增强,但是,从读者的来稿中,我们也同时看到教师育人观念的转变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少地区和学校在课改中还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教师参加课改顾虑重重。有的教师没有真正领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改革目标,认为新课程好像不重视“双基”了,担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会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进而影响学生的升学;有的教师虽然有参加课改的热情,但是不知道在教学中如何具体落实课改的要求,以上种种现象表明,教师的思想认识和专业素质还亟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随着课改实验的深入,我校制定了“着力打造学校课改环境,让教师在课改中提高专业素质,学生在课改中快乐成长,学校在课改中焕发生机”的行动纲领。两年来,我校非常重视发挥教学研究的引领作用,解决了广大教师确立新理念和站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来教学的问题,有效地促进了课改与非课改年级以课改理念为支撑的课堂教学改革,使得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4.
小学教师课程意识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后的第八轮课程改革已经在路上了,小学课程改革是最先启动并且范围最广的。这次课程改革在消解“制度壁垒”,建构起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有源于文化意识层面的,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还有具体的课程技术层面的。其中文化意识障碍不但阻碍着课改的深化,也使广大教师形成了“课改焦虑和课改倦怠”,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十分不利。  相似文献   

5.
中国教育的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各地广泛地开展起来,新课程改革无疑要求教师变革教学方式,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则是关键性的前提。新课改到底要我们改变什么?笔者认为新课改不仅仅是单纯的“课改问题”,在“改”之前,我们必须搞清楚谁最需要新课改,新课改到底为了谁?现在,我仅就目前课改中所出现一些问题,谈谈几点浅显的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重庆教育》2003,(9):28-30,40
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北碚课程改革实验区,在课程改革实验两年来“抓认识、抓校长、抓教师、抓课堂、抓课题、抓宣传”,在摸索中健全了一系列课改工作机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课改实验区逐步扩大,课改逐步深入的今天/新加入课改实验的地区从北碚的课改操作中可以学到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建设性的做法。  相似文献   

7.
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是教师,所以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课改的关键。只有引导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才能最终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我们在课改的实践中,探索出了教师“学习-实践-反思-积累-成功”的专业化成长之路,使一大批教师在与课改同行的进程中迅速成长了起来。  相似文献   

8.
课程改革三年来,在教师们中间屡屡听到这样的说法:“课改理念挺好.但是……”对于诸多的“但是”,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为在转变观念时的畏难情绪或工作疑虑,可这种现象至少表明,许多教师普遍存在一种不足,就是缺乏双向思维的能力和习惯。这种不足,恐怕正是不少教师感到“课改走不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国家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的意义。为使教师在课改的浪潮中跟上步伐,尽快成长起来,也为我校课改的每一步都能“迈稳走实”,课改伊始,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建立了每月召开一次“课改教学随笔交流会”制度。一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了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10.
三年前重庆市开始实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为兼善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兼善教师围绕“新观念指导下的新课程、新课堂,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的“双新,双发展”课改理念,孜孜不倦的努力践行:教师实践课改,体验课改;学生置身课改,受益课改;家长关注课改,参与课改。学校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  相似文献   

11.
在如火如荼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将“课改”引向深入,真正使我们的学校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的确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对的重要课题。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种种条件的限制,有些人由此开始淡漠课改,甚至质疑课改。勿容讳言,我们在实施课改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但问题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我们“课改”有什么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作为省级课改实验学校,我校于2002年秋季开始进行新课程改革实验。两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五个着力点”,扎实推进课改实验,即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学生评价标准和方法、转变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改革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的课改实验证明,凡是进行中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实验的学校和教师,都能极顺利的走进新课程,做课程改革的排头兵。语文整改的“设计师”丁培忠先生临终前在《内蒙古教育》杂志上发表的题为《在语文课改实验中深化“小语整改”》的文章指出,认真总结“语文整改”的经验,可以“为语文课改基本理念的落实提供操作层面的保障”。可以说,丁先生是为我们指明了我区“语文整改”的发展方向和语文课改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宋君 《教育论坛》2004,(3):17-19,21
中小学评价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在两年的课程改革中,我校全体教师,特别是参加课改实验的教师本着“以学生为本”、“以激励为主”的指导思想,在改革评价方式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课改)经试点实验现已全面铺开,它以历史上鲜有的冲击力震撼着千万教师的心灵。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活动,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中小学教师是课程改革工程的主要承担和实践,能否得到他们的认同和积极参与事关课改成败。教师们面对“忽如一夜春风来”般的课程改革,其心理准备和行为态度必然各不相同。分析教师在课改中的各种心态,特别是不良心态,并研究矫正对策,很有现实意义。目前存在的不良心态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进行,“课改”的重头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课改”理念,并通过反思改进,不断提高,不断发展;教研组要通过以听课、评课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新理念,共同进行教学创新。近来,许多教师和教研员都提出一个问题:今天我们应怎样评价一堂课呢?既然教师要进行课后反  相似文献   

17.
本刊7~8期“课改在线”栏目,刊登了一组关于“评价改革”的稿件。稿件刊登后,在读者中产生强烈反响。很多读者纷纷来信,表达了“评价改革”既是课改中的难点,也是课改中的关键点的看法,为此,广大读者希望能通过本刊进一步了解其他学校在“评价改革”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应广大读者要求,本期“课改在线”栏目特约哈尔滨市继红小学的校长及教师们谈谈他们对“评价改革”的看法及做法。  相似文献   

18.
六月的高原田野一片葱绿,绿树成荫,油菜花飘香。为参加湟中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会,我们一早就赶到了湟中县城。会场外,高挂着“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健康发展”的红幅标语,来自全县各乡校的领导、教师们已三五成群,络绎不绝地走入会场。会场内灯火通明,座无虚席。今天,大家从不同地方远道而来,聚集一堂,聆听基础教育“课改”讲座,共话“课改”主题。 这次基础教育“课改”通识培训,是湟中“课改”实验首批即第一阶段培训,参训者都是各乡校的校长和业务骨干。会上,来自西北师范大学课程改革课题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9.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日趋深化的形势面前,大庆市东新一小认识到,课改成败在教师,关键在管理,学校管理应真正引入“教师第一”的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20.
自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省的改革步伐正逐步加快。大庆市萨尔图区、宁安市这两个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为我省的课程改革闯出了一条新路。2002年9月,我省在宁安市召开了全省课程改革实验推进与培训会议,大庆市萨尔图区和宁安市两个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在会上介绍了经验。本期,我们将以“走进宁安课改实验区”为专题,重点介绍宁安市课程改革的经验。 我们将以“教学模式”牵头,而后是“课堂实录”及“课例评析”,目的是向读者介绍宁安市课程改革的成果,给读者一个课程改革的样板。“课程评价”、“龙江师表”、“教学随笔”和“教改研讨”这几个栏目,旨在通过课程改革评价体系的建立,课改教学过程中涌现的优秀教师,教师在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心得以及对学习课程改革的点滴收获,全方位地展示宁安市的课改。尽管新的课程理念反对教师教学有固定的模式,但我们认为:在改革初期,在没有形成一定规模之前,还是要有典型引路的,要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作为样板,使课程改革扎扎实实地进行。 此外,我们还通过“专家视点”、“课改对话框”、“课例评析”、“研究性学习”等栏目,刊登了专家对课改的认识、大庆市萨尔图区课改实验区的教学实录,以此全方位地反映我省一年多以来课程改革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