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直译和意译是中国翻译史上长期争论的问题。本文回顾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时期众多翻译家对直译和意译两种翻译方法的争论,进而指出把直译和意译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是近代译家的共识,也是正确处理好二者关系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因此翻译不仅仅是原文本与目标文本的相互转换,更是不同文化间的相互沟通和移植。本文从文化视阈阐述佛经翻译在我国发展的主要阶段、佛经翻译与文化的内在联系,以及对翻译研究作出启示。 相似文献
3.
井琳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5):89-89
本文试图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三次翻译高潮,及其在这三次高潮中的一些代表性人物,来总结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发展。通过对这些理论的了解,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加深我们对中国翻译史的了解,同时也对译者今后从事翻译实践活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卢玉彪 《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7,(2):67-70
本文试从历史角度及个人的亲身感受,提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香港掀起三次文化高潮,对香港社会各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说明中华民族文化对海内外炎黄子孙有其强大的凝聚力,且对未来的香港特区将起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通过努力工作,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香港特区,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祁洪艳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2):171-171
翻译标准是从事翻译活动的主要依据和基础。西方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和中国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提出以后,中西翻译理论家对于翻译标准进行探讨,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本文从中国翻译的三次高潮中回顾翻译标准的演变,进行分析和讨论,以便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介绍了德国功能学派及其目的论,并对中国的四次翻译高潮进行回顾,指出尽管每次翻译高潮中翻译标准纷繁复杂,但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每次翻译高潮中都存在着主流的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7.
卢玉彪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7,(2)
本文试从历史角度及个人的亲身感受,提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香港掀起三次文化高潮,对香港社会各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说明中华民族文化对海内外炎黄子孙有其强大的凝聚力,且对未来的香港特区将起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通过努力工作,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香港特区,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而且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漉。这篇论文从文化的视角来考察佛经翻译,通过讨论佛经翻译对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影响,对翻译研究的文化视角也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翻译的主体性是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和理论界关注的重点之一。翻译主体研究是一个包括作者、译者和读者甚至还包括出版者等在内的主体系统。它不仅体现在译者主体与作者主体的关系上,而且体现在译者主体与读者主体的关系上。中国历史上东汉末年至隋唐的佛经翻译以及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之所以出现了两个翻译高潮,在翻译的主体性关系中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将从翻译研究的主体性出发,着重分析当时各翻译主体间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10.
简述中国翻译高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剑果 《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5(3):88-89
翻译活动在我国历史悠久,其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中国历史上的翻译经历了四次高潮,翻译工作者取得了卓著成绩。 相似文献
11.
12.
我国翻译活动的第一次高潮是始于东汉,结束于北宋的佛经翻译时期,而明末清初的传教士翻译活动掀起了另一个科技翻译高潮。这两个时期的翻译活动有相似点,又有很大的不同。本文略谈了这两个时期翻译活动的相同点,然而从延续时间、翻译方法、翻译形式、译著数量、译论以及意义影响等方面对这两次翻译活动的不同点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陈琼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3(2):70-71
翻译中,在处理文化差异时,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各有所长,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只有二者兼用,才能促进两种异质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丰富各自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4.
15.
曹悦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9(4):163-164
本文尝试在一种全新的语用学理论——顺应论框架下解读中国第一次翻译高潮即佛经翻译。通过对佛经翻译过程中的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中意识程度的分析,揭示出中国第一次翻译高潮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6.
17.
翻译活动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意识形态就是制约翻译活动的重要因素。佛经翻译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其间有高潮也有衰落。从其由兴到衰的考察可以看出,任何翻译活动除受自身因素的影响外,都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制约和操控,当翻译活动与主流的意识形态相一致,能为主流的意识形态服务时,翻译活动就会兴盛。当翻译活动背离了主流的意识形态,对主流的意识形态的发展起阻碍、颠覆作用时,这种翻译活动就会受到限制或禁止。由此看出,翻译与意识形态存在依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佛教发源于印度。而佛教东传中国,大放异彩,则主要得力于佛经的汉译。中国的翻译文学,历史上有三次大的高潮:第一次是在汉唐时期,此时的翻译主要以佛经翻译为主。第二次是在明末清初,此时仍主要是以各类经书的翻译为主。第三次是在中国的近代,这时翻译的种类开始增多,多种文体的翻译相继出现。从上面三次翻译高潮的回顾可以看出,佛经翻译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上千年。既然佛经翻译的历史如此悠久,就不得不谈谈佛经翻译的方法或者说是倾向问题。 相似文献
19.
佛教,作为不同质素的语言和文化系统,在其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文化合流的历史过程中,广泛地渗透于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对汉语言、汉文学和哲学等各文化要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文化吸收佛经文化丰富自己,并融会贯通,生发出更优秀灿烂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文化差异问题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且极其复杂的问题。因而,翻译在完成语言转换的过程中,需采用各种补偿手段,将文化因素带来的各种伴随信息,准确加以传达,尽可能做到翻译等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