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国际科研小组发表最新研究报告说,对非洲化石的分析表明,在约3350万年前南极冰盖开始形成时,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一个明显的下降期。这是首次有直接证据证实南极冰盖形成与二氧化碳浓度及其温室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大气已经不堪重负,新的二氧化碳排放场在哪里?海洋还是地下? 1999年1月19日,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携带数吨硫酸铁粉末启航前往南极,以研究能否以硫酸铁为“肥料”促进南极海域海藻等微生物的生长,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科学家希望海洋中的浮游植物在铁肥的促进下可以大规模增长,以提高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从而达到降低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的目的。但数年之后的今天,在前一个答案已经得到肯定的同时,后一个愿望则化为泡影。  相似文献   

3.
一月的南极正值盛夏时节。在摄氏零下5度到零上5度的平均气温条件下,当地各种植物纷纷苏醒过来。英国剑桥的南极调查与极地生态学家彼得·康维在他脚下的冰山岩屑中,在一些当地植物问发现了他所熟悉的一种小草。对于南极来说,这种草是外来入侵植物,是观赏植物大丁草的近亲。  相似文献   

4.
束缚在南极Vostok和EPICA Dome C冰芯中的气泡,提供了过去65万年间大气二氧化碳和甲烷水平的组合记录。现在,大气二氧化碳和甲烷浓度的记录又被延伸了两个完整的冰川周期,达到80万年前。  相似文献   

5.
企鹅是一种不会飞的鸟类,它们像穿着开叉的西服,走起路来摇摇摆摆,憨态可掬。自然界的企鹅共有18种,大部分动物难以忍受的冰天雪地却是企鹅赖以生存的家园。冰雪覆盖的南极便是企鹅主要的生存繁衍之地。除了南极洲以外,在南半球的许多海岛上,甚至在位于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也有企鹅的分布。然而,在同样气候酷寒、冰雪茫茫的北极地区,却看不到企鹅的影子,这一现象颇令人费解。  相似文献   

6.
科技快递     
乌克兰南极研究中心副主任米利涅夫斯基说,南极将是“人类的未来”。米利涅夫斯基认为,南极丰富的资源对人类的未来具有极大的价值。作为生物链起源的浮游生物在当地大量生存繁衍,这是未来人类食物的源泉。南极大陆上的淡水资源占了全球  相似文献   

7.
动态     
科教大事:NATURE最新内容精选封面故事:80万年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甲烷浓度束缚在南极Vostok和EPICADomeC冰芯中的气泡,提供了过去65万年间大气二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异常气象大量增加。特别是1988年,从全球范围来看,刷新了观测史上气温最高的记录,世界各地发生的自然灾害也多于往年。大众舆论对此给予极大关注,美、日和欧洲一些国家围绕地球环境问题已召开了好几次国际会议。目前,科学家们普遍认为,造成地球气温升高的元凶是二氧化碳和氟利昂等气体。对这些气体的排放进行控制,已经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个议题。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日前在南极第三大湾普里兹湾海域成功回收一套潜标系统,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极成功投放并回收潜标,潜标记录的观测数据将为研究南极环境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火星表面覆盖着各种不同地貌特征,但南极冰盖上的神秘"冰蜘蛛"是最奇特的。火星南极覆盖着由二氧化碳形成的冰雪,远看一片白茫茫,因此被叫做"南极冰盖"。但是火星探测器抵近观察,发现了很多怪异现象。南极冰盖冬天真的是一片白,但到了每年的春季之后,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斑点,像是冬草发芽,从冰雪中冒出来的一样。从火星高空看下去,斑点的痕迹有的像一  相似文献   

11.
陈丽 《金秋科苑》2013,(10):79-81
"低碳环保生活"(low-carbonlife),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一、"低碳"的引入20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与发展,大量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2012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10年。此外,全球变暖也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  相似文献   

12.
南极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使其成为世界各国开展各类科研活动的热点区域。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可视化方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为数据源,分析了2000—2020年南极科学研究的中外发展态势和进程,明晰了近20年南极科学研究的热点及前沿研究领域,并对比分析了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南极开展科学研究的现状,进而为推动中国南极科学研究提供支撑。结果表明:①国际南极科学研究在地球科学(综合)、生态学和海洋学等学科领域发文量较高,而环境科学在南极研究的受关注程度呈不断提高态势;②美国在南极领域的发文量最多,远超其他国家。中国在南极科学研究中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和法国等国家合作密切;③近年国际南极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包括南大洋生物资源和碳循环,南极气候变化和海冰异常过程,南极地质演化和古环境,南极微生物资源开发以及南大洋水团及其动力学等;冰盖质量平衡、乔治王岛、生物地理学和生物多样性等研究领域是近年南极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④中国在南极的科学研究相对侧重环境科学、微生物学和食品科技等领域,而在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生态学和自然地理等领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未来中国要加强与南极科考强国之间的合作,在学科交叉、边缘部分寻求突破,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  相似文献   

13.
《科技风》2007,(12)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日趋严峻,南北极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11月的南极迎来了许多外乡人,这其中不仅包括各国的极地专家、科考队员,还不乏国家元首,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作为首位访问南极的联合国秘书长抵达南极。11月6日夜间,俄罗斯第53次南极考察队乘船奔赴南极,这是俄罗斯继今年8月北极"圈地"后发起的对南极的又一次行动。  相似文献   

14.
神秘的南极     
南极是人类发现最晚的一块大陆,对其原始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展科学研究,对于认识地球的演变历史和预测人类的未来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介绍了南极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海冰变化特征、南极的区域地质特征及南极丰富的自然资源。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南极,了解南极,从而研究南极,以致未来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南极资源。  相似文献   

15.
<正>南极洲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荒漠”。然而,这片被冰雪覆盖的荒凉之地却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以及无数尚未解开的科学谜团。从本期起,我们邀请了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唐立梅教授讲述“南极奇遇记”,带大家“踏上”南极,揭开南极的神秘面纱,感受这片大陆的独特魅力。一起去探险吧!每年11月前后,南极进入夏季,海冰迅速融化,这为南极科学考察提供了绝佳窗口,各国大都选择在此时派出科学考察队前往南极。那么,科考队员们如何到达南极?一路上会经历什么呢?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7):I0008-I0011
<正>南极的科学季又要来了。南极又要进入夏季,世界各地的研究小组也抓紧时间,在这(相对)温暖的季节向南进发。开展一个又一个高大上的实验,希望解开一些迄今还困扰我们的未解之谜。值得关注的南极七大实验1959年12月,12个国家签订《南极条约》并于196年生效,迄今各国在世界上最偏远的大陆——南极洲已建有60多个观测站和100多个考察基地。今年,29个国家在南极洲开展科学研究,这意味着从今年10月到明年3月,将有大约800名科学家和支持人员前往南极洲开展夏季考察,其中,仅仅美国就有100多个研究项  相似文献   

17.
颜其德 《科学中国》2006,(10):27-29
南极资源纷争 南极具有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这是近半个世纪南极科学考察已经充分证明,也是刺激着世界各国竞相开展南极考察的主要动机和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科学家在南极东方站附近钻探冰岩芯.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科学家就开始在南北极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的冰芯钻取计划,他们发现从冰川岩芯样品中,可以得到相应历史年代的气温和二氧化碳等大气化学成分含量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不少科学家提议,或许可以通过将人造烟雾释放到大气层中迫使气温下降的做法,来解决地球温暖化问题。尽管该项对策令人瞩目,但欲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二氧化碳排放,并将这一对策作为长期战略贯彻执行,不仅要冒很高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南极的海豹     
《中国青年科技》2005,(4):37-37
南极的海豹有几种?全球共有34种海豹,约3500万头,南极地区有6种,它们是象海豹、豹形海豹、威德尔海豹、食蟹海豹、罗斯海豹、南极海狗,总共约3200万头,占全球海豹总量的90%。在这6种南极海豹中,有2种在陆地上繁衍后代,2种在冰上,另外2种在冰缘线附近。锯齿海豹、豹型海豹、威德尔海豹和罗斯海豹是南极地区特有的。南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