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丽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4):69-71
一名小学五年级男生的母亲突然病逝,他因不知情没见到母亲最后一面,没有做最后的告别而陷入悲伤、懊悔、遗憾内疚的情绪之中,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心理教师根据哀伤辅导的相关原理,运用来访者中心疗法,帮助他疏导悲伤情绪;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纠正他的不合理信念;通过空椅子技术,让他与母亲告别,弥补遗憾;最后,引导他建立新的生命联结,走向新生活。 相似文献
2.
冯日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25):61-63
针对班级学生丧失引发的哀伤反应:想法上的不可接受、情绪上的悲伤、行为上的注意力不集中与失眠,以Worden任务取向哀伤辅导模式为依据,设计并实施哀伤团体辅导。具体的流程是:面对哀伤,接受事实;体验哀伤,整理感受;表达哀伤,重新适应;走出哀伤,建立希望。辅导后追踪发现,该班学生能适应日常学习与生活,恢复到正常心理健康水平。反思:辅导前要有系统性思维,需要借助团队力量;辅导中要注重情绪接纳,敏感捕捉重点学生;辅导后要持续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相似文献
3.
刘欣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24):18-21
一、背景描述叶子,女,18岁,高三文科班学生,成绩优异(班级排名前5位),家庭经济状况中等,非常热爱家庭.在父亲病故后,叶子的期中、月考成绩下滑明显,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叶子的母亲极度担心女儿受父亲病故影响,一蹶不振.同时,叶子自身也处于极大的精神压力下,思念父亲,担忧母亲.特别是担心母亲身体状况,以至于每节课间都要打电话确认母亲安好,才会放心.来访者自述睡眠较差,食欲减少,体重未有明显变化,但近来胃部明显疼痛,恶心呕吐.在母亲的要求下由班主任介绍前来咨询. 相似文献
4.
李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8)
一、基本资料邹晓祎(化名),男,12岁,初一,和父母弟弟一起生活.做外贸生意的父亲于2015年的一个冬夜突发脑溢血送医院抢救,一个月后去世.母亲为全职太太,抚养两周岁的弟弟.二、辅导缘起二、辅导缘起2016年9月的某天下午,我正在办公室备课,晓祎在班主任陪同下来到了心理咨询中心.经过之前和班主任的电话沟通,我了解到晓祎在父亲去世后至今一直沉迷于电脑游戏,学习上萎靡不振,成绩大幅下滑,人际交往趋于闭锁,同学老师基本无法和他交流,班主任家访时也闭门不见,整日郁郁寡欢. 相似文献
5.
詹兴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13):45-47
【活动背景】危机指个体由于遇到重大而无法克服的外部刺激时产生的高度紧张或严重的痛苦状态[1]。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突发性公共事件,如地震、水灾、空难、疾病暴发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危机状态,即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时,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伴随着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心理失衡。黄某,女,就读于某中学初三(1)班,走读生。 相似文献
6.
李俊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14):46-48
遭遇亲人离世是初中生有可能经历的重大生活事件,初中生的哀伤反应不同于成人,可能更加复杂,具体表现为产生不合理认知、隐藏情绪或无法与亲人告别。在对丧亲初中生进行个体哀伤辅导时,可采取尊重和允许、重建哀伤中的依恋及整合爱和哀伤三种策略。哀伤与爱同在,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有阴影的地方必定有光,心理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看到光。 相似文献
7.
8.
武雪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2):25-28
一、由两个咨询个案引发的思考
作为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笔者在工作中接触到的大多为青少年.不久前,一个女孩走进心理辅导室寻求帮助.她叫小岚,就读初二,住宿生.室友们最近迷上了熄灯后讲鬼故事,引来女孩们蒙着被子的惊呼. 即使这样,其他女生不一会儿就渐入梦乡,而小岚却只要闭上眼就"看到"一个"空荡荡的房间"和一张"模糊的人脸",她已经连续好几天怕得睡不着觉了. 相似文献
9.
徐倩影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27):50-52
一名中职学生因父亲突然离世,感觉生活压力很大,情绪消极,人生没有目标。心理老师主动伸出援手,与其建立信任关系,之后运用意象火柴技术对其进行哀伤辅导,引导他照亮真实的自我,发现生活的希望,重新找到人生价值,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丁云洪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5):21-23
空椅技术是德裔美国心理学家皮尔斯创立的完形心理疗法中的一个重要技术。空椅技术用空椅将某个与当事人有关系的人或物放到为当事人创立的心理治疗空间,使之和当事人之间形成一种交流关系,从而达到呈现、转变,直至彻底改变当事人不良心理状态的目的。有人认为它适用于处理人际关系、当事人和自己的关系、当事人的内在冲突和选择问题等,其作用和功效是汪祯学,大连汇文学校校长,曾经历任大连第十九中学副校长和大连第22中、大连育文学校、大连77中的校长。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先后荣获辽宁省优秀青年教师、大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大连市基础教育改革先进个人、大连市劳动模范和大连市优秀教科研工作者等光荣称号,早在任育文学校校长期间,就在大连市首开了创建学生心理咨询室的先例。在"十一五"期间,带领学校参与了"大连市中小学生个性发展档案"国 相似文献
11.
王咏梅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3):43-45
本着重阐述“哀”与“物哀”审美观的形成与发展,从万叶歌的“哀”、《源氏物语》的“物哀”到本居宣长的“知物哀”等学理论与实践中揭示日本古典学感伤悲美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高兴》,运用以喜状悲的艺术手法,凸现了人物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的巨大反差,彰显了他们命运的悲剧色彩。作者写喜只是手段,只是铺垫,突出悲才是目的,才是正意所在;作品表象言喜,实质写悲;喜中之悲,愈显沉重。因此作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以喜状悲的美学艺术,把现实的悲剧和喜剧融合成更深沉、更悲壮的审美形态,开创了美学领域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3.
陈寅恪先生认为《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用诗传合一的体式来书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故事,在结构上为“一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其实由于叙事诗和传奇体裁迥异,它们不但展现出诗歌和小说的不同艺术魅力,同时还反映唐中期诗歌与小说互相借鉴、交融,共同臻于艺术妙境的创作状态。在体裁艺术上同样为“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 相似文献
14.
15.
霍桑笔下的海丝特的脆弱与悲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字》写的是人性的脆弱与人生的悲哀。它从监狱开始,以基地结束,表明一个生性脆弱的人的生活轨迹是从监狱走向坟基。海丝特就是这类人物的一个代表。 相似文献
16.
谈云雷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2):36-39
李清照有许多充满“愁”和“泪”的词篇,这类词篇,在内容上,前后期有所不同.与北宋婉约派词人、南宋以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词人相比,也有所不同,并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7.
“以悲为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虽成熟于魏晋六朝,而其成长过程则相当久远,一直可以追溯到先奏时的南楚文化。楚国以其尚美、敏感的文化传统,融合了中原的理性主义,构造出瑰丽凄迷的楚辞美学。汉代以后,文学创作受楚辞影响很深,而文人群体的出现给这种美学传统带来新的特点,即为悲而悲,为艺术而艺术,是为所谓的“以悲为美”。 相似文献
18.
本文系统介绍了美国关于学校咨询标准的具体内容、制定的原因、背景以及实施的情况,并指出美国关于学校咨询标准的研究对我国学校咨询工作的启示,以期指导我国学校咨询标准研究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