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苏联《教师报》3月10日当道,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已经宣布成立苏联国家国民教育委员会,同时取消原来的苏联教育部、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和苏联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任命雅戈金·根纳季·阿列克谢耶维奇为苏联国家国民教育委员会主席。 雅戈金·根纳季·阿列克谢耶维奇1927年生。1951年毕业于莫斯科化工学院。曾任学院共青团委书记,萨斯科市其青团区委会第一书记,在原学院  相似文献   

2.
尼基金一家在苏联是闻名遐迩的。他们对七个子女早期教育有许多独特的见解和方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俐门关于幼儿早期教育的著作不仅在苏联,而且在联邦德国、日本、保加利亚、荷兰、希腊、西班牙、芬兰等许多国家出版。本文是一篇访问记。作家和社会学家尤里·波利什维奇访问了尼基金夫妇。男主人波利斯·巴甫洛维奇·尼基金,苏教育科学院工程师,女主人莲娜·阿历克谢耶甫娜·尼  相似文献   

3.
学术交流     
11月16日,苏联国民教育组织者培养、进修指导委员会主席、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国民教育组织者培训系主任、莫斯科教育学会主席、教育学博士、教授培·伊·沙莫娃来北京教育行政学院进行了工  相似文献   

4.
该书由苏联莫斯科《教育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为集体创作。主编是曾长期任苏联教育部长的M·A·普岁柯菲耶夫。这是1957年由N·A·凯咨夫和H·K·冈查洛夫等人主编出版的《苏联国民教育》的续编。该书全面介绍和论述了苏联的国民教育制度,特别是五十年代以后的改革和发展,直至1984年苏联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5.
关于民族学校中的俄罗斯语言和文学教学的一些问题,在娜·康·克鲁普斯卡娅极为丰富的教育学遗产当中,占据着颇为重要的地位。娜捷日达·康斯坦丁诺芙娜在一系列的演说和文章中——《论俄语教学》、《民族教科书》、《论国际文化和民族文化》、《评俄语教学大纲》、《列宁论外语学习》,以及其他一些文章中,不仅指出了俄语在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而且对一系列俄语教学的具体方法,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值得指出的是,娜捷日达·康斯坦丁诺芙娜在谈论到俄罗斯学校的教学时,也每每提及非俄罗斯民族的学生学习俄语的问题。例如,她在一篇研究成年人学校教学工作的文章末尾,提出了如下的独特的建议:“如果,一个班里有其他民族的学生,而他们又尚未完全掌握俄语的话,那么,就应当考虑到他们本族语的特点,为他们组织特别的课业……”  相似文献   

6.
简讯     
据1988年3月10日苏联《教师报》报导,苏联最高苏维坎主席团决定成立“苏联国家教育委员会”,撤销原来的“苏联教育部”、“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苏联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任命原高教部长Γ·A·雅各金为苏联国家教委主席。雅各金生于1927年,1950年毕业于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雅各金现在是  相似文献   

7.
25年前的7月20日,美国人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站在月球上的第一个人。美苏两国为这一人类成就竞争了整整10年。如果当时苏联人赢得了这场空间角逐,那么今天人们谈论的第一位到达月球的人就将是——阿列克谢·列昂诺夫。  相似文献   

8.
苏联经济学副博士Ш·沙雷勒加诺夫和З·若拉维科娃在苏联国家计委《计划经济》1987年11期发表了题为《今天的经济思维》的书评。该文介绍了莫斯科青年近卫军出版社1986年出版B·D·波波夫所著的《经济学加教育学》。 书评说,目前在苏联生命活动的一切领域首先是在经济领域发生着根本的变化。这要求对社会意识的新问题改变认识方针,培养现代经济思维。经济学的教育对于青年尤其迫切.B·D·波波夫的《经济学加教育学》正是贡献于此。这本书的宗旨  相似文献   

9.
《小读者》2005,(10)
卓娅·阿纳托利耶芙娜·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化名丹娘,苏联著名小英雄,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女游击队员。1923年9月13日出生。1934年加入少先队,就读于莫斯科第201中学。1938年秋,加入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1941年6月在卓娅上十年级时,德寇入侵前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学校被迫停课,她相继参加战时服务,为前方军人缝制背包;进入工厂做旋床工人;加入莫斯科民兵组织,和弟弟一起,冒着空袭危险在街头站岗、巡逻,保卫首都安全。10月,主动向团区委递交申请书,志愿报名上前线对敌作战,获团市委批准,毅然告别母亲和弟弟,和一批共青团员一道奔赴敌后战…  相似文献   

10.
今年3月1日是苏联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安·谢·马卡连柯诞生100周年纪念日,明年4月1日就是他逝世50周年纪念日,他仅活了短短51年,可是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不仅丰富了苏联教育学,而且对世界人民的教育科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马卡连柯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来的苏联教育家。早在新中国建立前后,就有他的部分著作  相似文献   

11.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左琴科是苏联著名的幽默讽刺作家,一八九五年生,一九五八年逝世,终年六二岁。一九四六年遭批判,并被开除作协会籍,五十年代末恢复名誉。在他有效的创作年代中,创作了一百多篇幽默讽刺短篇小说,十多部中篇小说,此外还有多部讽刺戏剧、电影剧本及儿童故事等。他的作品艺术风格独特,语言生动幽默,深受苏联广大读者的欢迎。由于他文学成就卓越,一九三九年,曾荣获红旗勋章,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还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莫斯科大学是苏联最古老的一所世俗性的大学,创建于一七五五年,至今已有二百二十多年的历史了。莫斯科大学自建校以来,无论是在十月革命前的沙俄时代,还是在十月革命后的社会主义时代,一直是全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的中心。在苏联历史上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在苏联文化教育史上,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莫斯科大学的全名是“国立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大学”。大学以俄罗斯著名科学家罗蒙诺索大的姓名命名,乃是为了纪念其创始人不可泯灭的历史功绩。本文试图就罗豪诺索夫和他倡导创立莫斯科大学的情况作些简单介绍,以求教于大家。一米哈依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1711年11月8日?出生于俄国北部距阿尔汉格尔斯克省霍尔莫果雷市不远的杰尼索夫卡村,这里今已改称罗蒙诺索夫村了。村子离白海海岸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四年十月,中央电大在昆明举办了中国远距离教育管理干部培训讲习班。美国开放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大卫·霍克里奇教授和新西兰麦西大学校外教学部主任唐纳德·比尤利教授应邀到讲习班分别作了“研究与评估在远距离教育中的地位”和“关于远距离教育基础理论的若干问题”的讲演。比尤利教授回国后,根据讲演的录音整理成文,寄给中央电大。本刊现选登其中一篇译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苏联《教师报》刊载了一篇莫斯科一些学校的经验介绍,是莫斯科市的人民教育管理部长Γ·阿赛耶夫写的,题为《广阔的前景》,颇有启迪,简介于下。阿赛耶夫认为:莫斯科一些学校的主要经验是“教会每个学生按共产主义的方式学习、生活和工作”。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写出《马丁·伊登》后,文名鹊起,财源滚滚,不仅在加利福尼亚州建了别墅,而且在大西洋海滨购置了豪华游艇。然而拥有这一切之后,厌倦、空虚、落寞和无聊也接踵而至,最后他被这些给弄疯了。1916年,他在自己的大别墅里开枪自杀。法捷耶夫二十九岁时就登上了苏联文坛,并以《青年近卫军》一书坐上苏联作协主席  相似文献   

16.
1917年高尔基任《新生活报》副主编,他在《新生活报》上开辟专栏,定名为《不时之想》,抒发不同政见,抨击时事。《新生活报》从1917年5月1日到1918年5月29日共刊载高尔基政治杂文八十一篇。尔后,高尔基将八十一篇政治杂文收入两个集子:《革命与文化·一九一八年杂文》、《不时之想·革命与文化综论》。《革命与文化·一九一八年杂文》收入高氏杂文三十三篇,1918年在柏林用俄文出版;《不时之想·革命与文化综论》收入高氏杂文四十八篇,1918年出版于彼得堡。1918年以后两书被列为禁书,从未再版。最近重版,在苏联国内引起轰动。  相似文献   

17.
普希金     
普希金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俄罗斯现代文学语言的创始者、俄罗斯伟大的人民诗人。一七九九年六月六日,亚历山大·塞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中。他的童年是在莫斯科渡过的。一八一一年至一八一七年,普希金在彼得堡附近的皇村学校读书。这时期,正是俄国社会日益觉醒的年代。一八一二年,俄国人民抗击拿破仑的卫国战争,对青年一代精神面貌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当时驻扎在皇村中的一些进步青年军官,都有反对沙皇暴政的  相似文献   

18.
当今俄罗斯影坛有一位享誉世界的天才导演 ,正是他在世界影坛上不断续写着俄罗斯电影的神话 ,他的全名叫米哈尔科夫·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 ,1 94 5年 1 0月 2 1日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声名显赫的艺术世家。米哈尔科夫的外曾祖父瓦西里·苏里科夫和祖父奥特里·冈察洛夫斯基都是沙俄时期著名的画家 ;父亲米哈尔科夫·谢尔盖·弗拉基米罗维奇是苏联著名的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 ;母亲冈察洛夫斯卡亚·娜塔丽亚·彼得罗芙娜也是当时著名的作家兼翻译家 ;哥哥安德烈·冈察洛夫斯基是一位电影导演。在家庭传统的熏陶下 ,米哈尔科夫从少年时代便对…  相似文献   

19.
苏联拉脱维亚Н·Э·巴乌曼农业大学学生自我管理的经验在苏联一些高等院校中得到推广,其中包括塔什干大学、里沃夫工学院、莫斯科高等技术专科学校以及哈尔科夫的许多高等学校。本文扼要介绍一下这一经验的概况。 巴乌曼农业大学无线电专业和计算机专业是实行学生自我管理的倡导者。以无线电  相似文献   

20.
1935年,苏联杰出的教育革新家和优秀的教育文学家安东·谢苗诺维奇·马卡连柯(1888—1939)《教育诗》的问世,不但在苏联国内获得热烈反响,而且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我国,五十年代就翻译出版了该小说,并译制了同名电影故事片。它曾激励千万人在教育实践中谱写“教育诗篇”。时隔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