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中国的知识分子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对中国传统戏曲持有截然相反的态度。形成了激进的戏曲革新派和传统戏曲的维护派,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文章对二派戏剧观的分歧进行了综合述评。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初,电影界曾掀起电影与戏剧的关系论争热潮。论争主要涉及三个问题:电影与戏剧的关系;对戏剧性的理解;戏剧化与非戏剧化问题。通过这场论争,电影界对电影与戏剧的关系及电影特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暴露出新旧电影观念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3.
舒婷作为“朦胧诗”的主将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朦胧诗”论争中,并且被推至论争舞台的中心,对舒婷诗歌的批评集合了当时“朦胧诗”论争中双方关注的焦点和议题。论争双方在关于“朦胧诗”的“懂与不懂”、基调与格调、自我表现等议题中涉及到的对舒婷诗歌的既有所借重也有所排拒或避讳的态度,体现了双方对“朦胧诗”批评的艰难和尴尬的境况。  相似文献   

4.
博客论争因其自由、公开而影响广泛。为了使发生在博客上有意义的文学论争能够深入持续进行,也为了使博客文学论争朝着文明健康的道路发展,使文学艺术得以吐故纳新,涤旧催新,从博客论争双方的大语境、中语境和小语境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不同代人不同的生存背景、文化教育、价值观、信仰,阐明了导致博客激烈论争的种种原因,对论争双方都会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张旭 《华章》2011,(15)
上世纪80年代的戏剧观论争对戏剧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在21世纪的今天,戏剧理论界童新对这次论争进行了再讨论以及评价.这次再讨论总结了其中存在的理论偏颇和它对于今天戏剧研究的消极影响,并且总结了应该吸取的各种教训,但同时也看到了其中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与闪光点.本文对21世纪戏剧讨论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对一些感兴趣的文章进行简单的阐述,通过分析更加明确了戏剧在21世纪的发展方向,同时也看到了戏剧研究值得注意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6.
王策三教授写的《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与钟启泉教授写的《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引发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最激烈最令人关注的论争。双方论争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如何对待知识教育。[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20世纪西方教育思潮,对东西方国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在总体上引领着世界教育的潮流。纵观20世纪整个西方教育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各种教育思潮之论争,其实质乃是科学与人文、现代与后现代之争。20世纪上半叶,西方教育思潮的演进以科学与人文的论争为线索,而下半叶则以现代与后现代的论争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发生在1932年的左翼与“第三种人”、“自由人”的论争,表面上是关于文艺创作自由的文学论争,实质上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本文通过论争双方的政治立场、团体内部的情况,重新评判这一场文艺论争。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初,中国文学批评界关于西方现代主义的论争,其焦点是如何认识西方的现代主义,中国是否能够发展西方的现代主义以及怎样评价中国式现代主义写作。即关于西方现代主义的论争实际上演化为关于中国文学道路的探讨。从变异学视域来审视这场论争,我们将能更好地理解西方现代主义在中国语境下是如何发生变异与融合、进而参与到中国当代文学品格建构中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文学泛化的背景下,文学理论界由一些中青年学者率先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这一新的美学原则在理论界形成一次集中的论争。论争的实质指向理论边界的拓展,论争双方的基本观点、方法、立场告诉我们,在新的文化背景下,对文学理论边界需作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19世纪英国爆发了科学教育与古典教育的激烈论争.论辩双方就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等广泛的领域展开激烈的论争.在论争过程中,科学教育的理念逐渐占得主动并为英国社会所接受.这次论争,对英国传统大学的改造和城市学院的建立和快速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盐铁论》记载西汉昭帝时盐铁会议上朝廷执政官员和儒家学者的论争。其实这不能算是儒家和法家之间的论争,也不能算是改革与保守的论争,而是“在野”或尚未掌权的儒士与“当朝”秉政的官员站在各自地位和立场上的论争。双方在本末义利、选士用人、德教刑法和治学作用及教育价值观有关方面的论争,有助于我们对儒家教育思想做新的阐发。因此,《盐铁论》中所表述的教育思想更具有独到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转形"问题论争是马克思经济学在西方经济理论界命运多舛的最为贴近的写照。20世纪初,"转形"问题论争主要限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学术"圈内,以"补充"马克思经济学既有理论为基本出发点。60年代初以后,参与论争的学者的数量及其多样性以及所考察理论问题的广泛性,使得这次论争成为经济理论历史上最为显著而漫长的论争之一。80年代中期以来,"转形"问题进一步演变为新古典主义、新李嘉图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之间"三足鼎立"的论争态势。"转形"问题在西方经济学界论争的时落时起,与马克思经济学自身的"隐没"和"复兴"有直接关系;"转形"问题以各种方式的解决和再解决,以及各种经济思想流派之间的交锋和再交锋,体现了马克思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界曲折发展的世纪历程。  相似文献   

14.
戏剧是时间艺术。中、西方戏剧对时间的处理有同又有异。汤显祖在戏剧中对时间的处理,能体现汤显祖戏剧艺术的特色。比较汤氏与莎翁的戏剧对时间处理的异同,以管窥中西方戏剧在表现手法上的各自特征。  相似文献   

15.
古代和中世纪语言科学的发展,部分地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涉及到对超出语言范围的问题的、相互对立的观点的论争.在18世纪以前,哲学界的特征是经验主义和唯理论(即理性主义)的论争,二者之间的分歧和争论影响到人类知识领域的各个方面.其中,语言学由于与认识论学说有天然的密切联系,更是受到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争的深刻影响.本文通过梳理西方语言学研究在早期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它们在语言学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杨杨 《黑河教育》2011,(3):58-58
以中国传统戏曲为代表的戏剧艺术和以欧洲话剧为代表的西方戏剧艺术是当今世界戏剧体系中重要的两部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传统孕育了独有的文化和艺术,中国戏剧以写意为主,而西方戏剧以写实为主。西方戏剧理论大师亚里士多德与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大师李渔都曾把结构称为戏剧的第一要素,但中西方戏剧的结构同中有异,西方人在强调情节整一性的同时,还对时间和地点有~定要求,讲究“三一律”。中国人从不谈论戏剧的时空,其情节的整一性与时空有着内在的联系。与其他艺术种类相比,戏剧对结构的要求更多。因为,除了一般所说的剧本文学中几个要素(题材、冲突、人物、语言)外,在情节、时间、地点上的不同处理方法,也构成了两种戏剧的不同结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艺复兴时期人主义传统的梳理,明确20世纪90年代关于“人精神”论争双方均有失偏颇,并凸显人重建的迫切性。而王安忆的小说正是建构了一种迥异于论争双方的人价值体系,即尊重每一个人的价值选择,涵盖现实关怀和终级关怀的双重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8.
论争,或称商榷,在有师生之谊或上下级关系者之间展开,总是令人关注的,因为其中除了围绕论争或商榷的焦点外,别有意趣存焉——即看双方当事人是否会因或师生或上下级关系而影响此一论争或商榷。在此,我们不妨就从1917年,同在北大任职的蔡元培与胡适之间的一场论争谈起。  相似文献   

19.
戏剧在西方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罗马的酒神祭祀。伴随着漫长的历史变迁,戏剧本身,无论是在内容或形式上,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在对西方不同时期的戏剧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阐述现代、后现代主义戏剧所表现的戏剧的一个发展趋势,即对深层戏剧形式的解构,称之为“推动力的削弱”。  相似文献   

20.
杜威与赫钦斯关于大学通识教育之争始于二人有关通识教育理念问题的论争,在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演变为双方的持久论争。从1936年至1945年前后,这场论争经历了三个阶段,涉及通识教育目标、科学与职业教育范式和名著教育价值等重大问题。杜威等人批评赫钦斯迷信“永恒真理”和古典权威,轻视经验科学与社会需要,更有否定民主之嫌;赫钦斯等人则回应这是对其观点的误解,竭力阐明名著教育的理智价值、道德意义及其与民主的关联。论争双方都在一定程度上误解了对方的观点,他们的分歧主要在于通识教育的价值取向而非根本目的,其论争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20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框架,并推动人文学科获得了与科学同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