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本篇从音节字句和行文章法两个方面论述文气的文体表现.前者把“文字”还原为“语言”,“文气”问题就成了“语气”问题.这样,文字从死的印刷物恢复为说或读的声音运动过程—文气就在这活的声气运动过程中产生.这里着重分析了产生文气的八种形式.后者把文气从句、段扩大到篇,使语句中的“气”进一步展开为总体中的“势”,指出虽然强劲有力的声气运动产生文气,但又不能一泄无余,而需要有跌宕、能蓄势,真为内包,避免只作表面声腔阵势.  相似文献   

2.
运用修辞手法会让文章闪着迷人的光辉,如广袤天幕上的月亮、星星,发出耀眼的光芒。巧妙贴切的运用修辞手法,语言就会变化多姿,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使文章文采飞扬、文气流畅。  相似文献   

3.
我国文学作品向有注重文气流畅的优良传统,而文气的流畅,与语言的音乐性是密不可分的。早在魏晋南北朝,刘勰就以为理想的作品,当是“视之则锦绘,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文心雕龙·总述》)。其中听觉之美即指语言的音乐美。文学语言娱情悦性的功能除了靠形象性来体现外,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声音来体现的。语言借助语音这个物质外壳来表情达意,欣赏者则通过语言的流动过程(朗读或默读)而接受形象,又通过自己  相似文献   

4.
曾有民俗学家如是说:"时间线性流逝,节日就像这条直线上的刻度;有了刻度就有了生命的气息,生活才有意义。"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集体文化意识,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在学前教育中,通过建立传统节日课程的途径使中华文化记忆深入幼儿的血脉和灵魂,是教育的主体目标,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然要素。本文立足于优化传统节日课程,为儿童发展留下民族文化印记这个课题展开讨论,以期为丰富该相关研究做出点滴贡献。  相似文献   

5.
孟、荀文风异同与文化接受的多维审视管仁福孟子和荀子不仅是先秦继孔子之后的两位大儒,而且还是先秦两位“理懿而辞雅”①的散文大家。他们的散文成就斐然而各有特色。孟子散文以“文气”磅礴激越,论辩机智灵活,语言生动精练而见长;苟子散文则以“文气”雄浑雍容,论...  相似文献   

6.
朗诵是一门艺术,是通过声音形式对语言,准确地说是对视觉艺术的解构或重建。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对于文学,有所谓的“文气说”。我们认为,“文气”是情感和朗诵结合的产物,是通过吟诵获得的美感,所以朗诵古代作品,需要运用古今音变常识和诗词格律等,对作品的“文气”加以解构。  相似文献   

7.
文气是文章的精神血脉,所以历代作家作文,都极重养气。清人钱谦益在《周孝逸文稿序》中云:‘曹子桓云:文章以气为主。’李文饶举以为论文之要。而余取韩、李之言参之,退之曰:‘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  相似文献   

8.
“文从字顺”即文字通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它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字词用得恰当,妥帖;二是句与句之间顺从畅达。文气贯通,能很好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表达出来,无含混、错乱和别扭之处。文气不贯通在作文中表现为三种情况:第一,句与句之间缺乏合理的逻辑顺序。句、段组织得不合理,就会杂乱无章,它反映了作者的思维缺乏条理性。第二,句与句之间缺乏应有的语言呼应,读起来感到生硬,缺乏连贯感。第三,语言表述中的跳跃现象。这里又有两种乏深入、细致的理解,对事物发生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没有弄清楚,表述时便少了一些必…  相似文献   

9.
现在的语文老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很少用到“文气”一词.取而代之的,往往是“语言流畅”、“结构紧凑”,反之.则为“语言不通”、“结构松散”等等。在著名语文学家夏丐尊先生所著《所谓文气》一文中提到,古人评论文章,常用到“文气”一词,在国文教员批改学生作文时,也有“文气畅达”或“气势欠流利”等评语。究竟“文气”如何理解.恐怕很难说得清晰,即便能说出一二,也是玄之又玄,  相似文献   

10.
刘志坚是当代具有独特风格的散文家,其散文的主要特色表现为两点:一是情理交融,富于蕴藉;二是语言流转,清丽活泼。刘志坚是一个语言意识很强的作家,他的作品在语言方面常常呈现出古雅文气、灵动鲜活、调侃幽默的风格。  相似文献   

11.
在毛泽东的政论作品中 ,自始至终贯穿着一股与众不同的浩然之气。这种集大气、锐气、才气于一体的不同凡响的“文气” ,构筑了毛泽东文体的血脉与灵魂 ,形成了“声成金石 ,字挟风霜”的文章风格  相似文献   

12.
在历时衍变中,文气的概念表现出极强的生长性。当下论文气,不应仅将其看作一个名词,而应综合文学内外部,从气聚、气贯、气显三个层面立体把握,将文气作为一个贯穿创作始末的动态概念。散文文体中文气论的当代转化问题尤其值得关注,可通过改造合理地用于散文理论建构、批评与研究。李修文在创作谈中对文气的理解仅停留在个人风格、特质上,但这只是动态文气的结果呈现。纵观李修文散文创作,其学养积聚、“感物”“感文”的抒情模式、兼具当代适用性与古典美的语言,使情感与文章结构贯通流畅,确于文气论的当代化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文气”是中国古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今天有关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中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文气”说的现代转型,可参照冯友兰先生在他的《新理学》中提出的“照着讲”与“接着讲”模式,先从继承古代优秀传统方面来“照着说”,对“文气”说的历史作一回溯;在此基础上,再“接着”说,关注现代语言模式、文学形态的演变,在原有的概念、范畴里注入时代精神,同时也可与西方相关的文艺理论进行对接。在转型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保持“文气”说的诗性之思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朗诵艺术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根基在文学 ,处理的体裁主要是诗歌、散文和小说。它侧重开发的是语言的音声层面、情感层面和美感层面。特别是对语言的音声层面 ,它开发得最为彻底和立体。因此 ,训练气息和共鸣 ,就成为培养朗诵艺术人才的关键。一、气息(呼吸调节)朗诵表演非常讲究共鸣 ,而共鸣的丰富来源于气息的支撑。因此 ,讲共鸣首先要分析呼吸的调节。我们平常说话一般不用调节呼吸。因为一般不会有哪个人说着说着感到气不够用。但在朗诵过程中有些人明显就会有气不够用的感觉。所以有必要对气息这一共鸣的来源有一定了解。气息是发声…  相似文献   

15.
汪曾祺将古代文气论进行了现代性转换,建构了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小说理论体系.小说创作就是行"气"过程.小说的结构是内在的节奏,受制于文气.小说的人物要神全气足,意境要气韵生动.语言是小说的本体.  相似文献   

16.
"文气"是中国古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今天有关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中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文气"说的现代转型.可参照冯友兰先生在他的<新理学>中提出的"照着讲"与"接着讲"模式,先从继承古代优秀传统方面来"照着说".对"文气"说的历史作一回溯;在此基础上,再"接着"说,关注现代语言模式、文学形态的演变,在原有的概念、范畴里注入时代精神.同时也可与西方相关的文艺理论进行对接,在转型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保持"文气"说的诗性之思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高艳秋 《文教资料》2014,(31):86-89
“文气”一说是我国古典文学批评领域内评价文章的重要标准,文气充沛的文章更为人所称道。南宋公文受时代风气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整体来说,呈现出文气充沛的特点。南渡之初,民族危机严重,士人多慷慨陈词、力主抗战,出语峻急,文气激扬;隆兴和议、嘉定和议,士人义愤填膺,不平之气充盈其间;南宋末年,国家岌岌可危,忠烈之气充斥天地,士人的一腔热血终化为慷慨悲歌之作。  相似文献   

18.
教师应重视加强学生作文语言的创新,让其作文酝酿出浓郁的文气,方法主要有:强化背诵积累,丰富文化素材,为学生作文语言打足底气;指导直引化用,启动储备信息,为学生作文语言注入雅气;培养个性创新,激活知能系统,为学生作文语言展示才气。  相似文献   

19.
曹丕《典论&#183;论文》是魏晋时期文艺理论的发轫之作,也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文章学专论的开山鼻祖。曹丕“文气说”是文学创作“才性论”批评的核心命题。自曹丕首揭“文气说”伊始。中国文学界无论是评诗论文或是探讨创作和鉴赏的一般规律皆是从“文气”着眼。故而古代文论纷繁复杂的理论范畴实质上就是由“文气”说承续展拓,从而形成了别具匠心的文艺学批评的价值风范和审美情韵。  相似文献   

20.
黄寒隽 《作文》2023,(39):24-26
<正>单元要求1.了解缩写含义。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提高概括和表达能力。3.做到语言流畅,文气连贯。写作指导“学习缩写”的关键是要把握文章的中心和重点。从这一点来说,缩写并不是简单的缩句。缩句是保留句子的主干成分,去掉定语、状语、补语等修饰成分。而缩写,并不是对文章中的每一句话进行缩写。哪些部分该去掉,哪些部分该保留,我们要如何判断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