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国图志》的编著者只有魏源一人,但林则徐对该书的编著功不可没。《海国图志》是魏源受林则徐之嘱而编著,《海国图志》是魏源在林则徐组织翻译的《四洲志》等资料基础上编撰而成。  相似文献   

2.
治近代史不得不讲洋务派的先驱魏源,讲魏源不得不讲他的巨著《海国图志》。洋务派(撇开它末流的各种畸变)的宗旨或曰中心意图,正如魏源在《海国图志·原叙》所说,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了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不但要知己,更须知彼;因此首先必须向懵懵然只知天朝大国的士大夫作世界大势的启蒙,打开人们全球性的眼界。《海国图志》绝不仅是世界地图和世界地理  相似文献   

3.
《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命题,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旧有的史地观念,树立了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近现代史中,1840年到1861年间,中国共著有22种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的书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畬的《瀛寰志略》,无数学者对两者见解不一,或肯定《海国图志》,或肯定《瀛寰志略》。  相似文献   

5.
刘勇 《兰台世界》2016,(10):147-149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饱含情感地对美国予以详细介绍。从《海国图志》对美国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美国社会的进步是一种全面的进步,同时也可以看出为什么魏源对美国赞叹和向往。  相似文献   

6.
魏源在林则徐主持翻译的《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撰了《海国图志》。《海国图志》的编撰与传播,为中外图书交流过程中的图书的接受和引进、编撰和加工、传播和输出等环节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魏源在林则徐主持翻译的《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撰了《海国图志》。《海国图志》的编撰与传播,为中外图书交流过程中的图书的接受和引进、编撰和加工、传播和输出等环节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闻通 《新闻传播》2014,(1):122+124
<正>我国著名的思想家魏源(1794—1857)所著的《海国图志》,被认为是中国认知海外第一书。我们熟知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便出自于此,其最初的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增强国力,以抑制西方列强的侵略。撇开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结合现在的图书出版工作,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引进出版国外优秀的图书来服务于我国图书市场发展需求,提高我国的文化实力。这便是我们引进出版外版图书的宗旨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林则徐,福建福州人,清代著名爱国将领,是我国"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他的精心构思策划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魏源写成《海国图志》,详细阐述了对外开放思想、世界各国地理交通状况和武器轮船制造技术.当时此书被中国留学生带往日本,得到日本高度重视和效仿,促使日本后来发展成为世界科技强国.酒泉图书馆藏有最早的《海国图志》线装本全套15册,书中绘制有清代世界地图、通往西方各国的海陆交通路线图、轮船大炮制造各部件工艺及组装使用图谱,对于研究清代政治外交军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魏源不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有重大影响的编辑家。魏源在编撰《海国图志》过程中的文化选择表现为"自省式"的文化自觉"、改良化"的文化认同以及"务实型"的文化创新,体现出强烈的文化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11.
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是一部资料汇编性质的百科全书,它不仅在编辑体例上有所创新,而且是西方文化在近代中国传播的开山之作,在近代中国和近代日本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文化传播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魏源作为晚清思想家,编纂了时代巨著《海国图志》,这部鸿篇巨制集中表达了魏源提出的要全面、客观地看待西方并向西方学习的思想.2011年出版的《海国图志》对魏源成体系的思想传播有重要意义.这些思想虽然存在特定的阶级局限和时代烙印,但对近代的哲学理论以及近代思想文化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实学的形成与发展也功不可没,对中国当今的经济发展亦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中期传入日本的《■咭唎紀略》和《海国图志》中,英文"Library"的中译名是"大书馆"和"书馆"。但源自《四洲志》的《海国图志》中,中文"书馆"大部分译自英文的"学校"或"大学"而非"图书馆"。1860年森田冈太郎和1872年市川清流与町田久成先后提出了"書籍館"的译名。日语"図書館"的名称首先来自1877年的东京大学法理文学部图书馆,以该馆为代表,日本的大学图书馆名称出现过先将"書籍"转换为"圖書",并与建筑设施的其他称谓结合(如"圖書室"),然后再替换为与"館"结合的演化路径。"图书""文库""图书室""图书馆"在中国古代均已出现。日语中只有"図書"源自古汉语,日本在8世纪初出现了名为"図書寮"的机构,一度也负责管理国家的藏书。没有证据表明"library"一词的日译名称"図書室"和"図書館"直接取自中国古已有之的称谓。  相似文献   

14.
一言 《历史档案》2012,(3):92-99
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人开始自觉地了解和研究西方与世界。短短几年后,便产生了《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两部杰出的世界地理著作,代表了当时中国知识阶层对世界认知的最新最高水平。两书关于尚未统一的德意志,均予以足够的重视,专门介绍,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5.
魏源是我国19世纪杰出的思想家。他毕生著述不断,作品卷帙浩繁,风行海内且超越时空者有《皇朝经世文编》、《圣武记》、《海国图志》。本文拟按照这三部书编著出版的先后顺序分别介绍,以探讨魏源在鸦片战争前后与时俱进的思想变化和各书畅销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6.
李克征 《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12):137-138,143
魏源在晚清文献编纂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其自身所编纂的史书,诸如《海国图志》《圣武记》《道光洋艘征抚记》和《元史新编》等,体现出的经世致用精神、史论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特点、春秋笔法等革新思想,对今天文献编纂理论与实践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闻周刊》2006,(48):I0005-I0006
从《海国图志》到《国家风险分析报告》 对于中国人而言,我们开眼看世界的经历曾经充满了历史的枯涩。从茫然无知中一惊醒,就面对不断冲击下的震惊与困惑,那时,我们与外面的世界相比,仿佛生活在两个天地,两个时代。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人具有启蒙意义的《海国图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有限,然而这本书传到日本去后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五口通商",但此时清政府尚有相当广阔的改革空间。可惜清政府对所面临新挑战的意义毫无所知,仍抱着自己是"天朝上国"的自大观念,从一开始就没抓住变革的最初机遇。在满清大员中,林则徐无疑是少有的开明之士,他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可做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的代表。从一些细枝末节,可窥见当时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程度。自从乾隆年间英国使臣晋见皇帝拒不行跪拜之礼后,对此便有流传说,洋人的膝盖与中国人不同,  相似文献   

19.
作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和近代中国维新运动的重要先驱,林则徐是晚清时期中国翻译介绍西方图书馆的第一人。本文全面分析了林则徐在1840年左右组织编译的《四洲志》,以及魏源于1842年重编的《海国图志》翻译介绍西方图书馆,尤其是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历史史实,从而说明了西方图书馆观念最初流入中国的情形。  相似文献   

20.
《江西图书馆学刊》2021,(1):121-128
在古代书目发展史中,图谱之学经历了由分到合,再合而复分的反复过程。《七略》《中经新簿》分别开创谱学和图学之端。而后,《七志》的"图谱志"首次将图、谱合并,对图谱学的建立有导夫先路之功。与此同时,图谱与文本文献的著录矛盾也随之暴露,《七录》鉴于此,遂取消了图谱志,并以图归部类,附谱于纪传之末。爰及《通志》,图谱文献既因主旨与文本文献并立于"艺文略",又以表现形式独立存在于"图谱略",两"略"联动,不但调和了图谱与文本文献的著录矛盾,而且丰富了图谱文献的内涵,图谱学正式确立。不过,南宋以后,图、谱二学重新分化,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