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荀子的《劝学》荀子(公元前286—238)名况,又被称为荀卿、孙卿,战国时赵(今山西安泽县)人,是战国后期的一位思想家,著有《荀子》一书。荀子吸收了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学派(主要是儒、法两家)的观点,综合研究,建立了一套以儒家学说为体,  相似文献   

2.
儒家名篇《礼运》由于种种原因,古今学者多认为是孔子或其门人真言。本文通过《礼运》与荀子学派观点多方排比考订,发现《礼运》的内容与荀学主要体系大致相同,两者有直接的关系。《礼运》在传承过程中,受到荀子学派之《易传》的明显影响,可见《礼运》出自于荀子及其后学。  相似文献   

3.
荀子(约前313——238),名况,时人尊为“卿”,因古代荀、孙同音,所以又叫孙卿,赵国人,著作有《荀子》.“尽管荀子具有批判地综合各家的特色,但从思想渊源来说,主要来自儒家学派与管子学派.他的思想可以说是两者的综合与发展.从学派分野来说,荀子属于儒家,是先秦时代与孟子齐名的儒家大师.”(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学说史》)荀子对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经济学、文学、语言学和修辞学都有研究,而且造诣深,影响大,在战国时期,堪称佼佼者.对于上述方面的成就和贡献,历来都有论释,大家都公认为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珍品,然而对于他的语言学、修辞学却被忽视了,很少有人专题研究、阐释.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学术空气的活跃,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4.
荀子的文学作品虽不多,但影响较大,故而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荀子》中有民歌体的《成相篇》,被称为"弹词之祖"和"三三七言"诗体的开创之作;在文学史上,个人自作而称为诗的,最早是《荀子.赋篇》中附录的《佹诗》。《荀子》中还有以赋命名的《赋篇》,这是文学史上现存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它和楚辞诗体一道促成汉赋的诞生。  相似文献   

5.
用譬喻说理乃至形成博喻论证,是《荀子》的独特说理方式.其对譬喻的倚重信任,有儒家学派的学术源流.梳理儒家譬喻理论的源流,探讨孔子到“七十子”,再到孟子的譬喻理论与实践对《荀子》博喻形成的影响,可以了解譬喻说理的学术来源,把握《荀子》博喻说理方式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6.
荀子的文学作品虽不多,但影响较大,故而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荀子》中有民歌体的《成相篇》,被称为“弹词之祖”和“三三七言”诗体的开创之作;在文学史上,个人自作而称为诗的,最早是《荀子·赋篇》中附录的《饱诗》。《荀子》中还有以赋命名的《赋篇》,这是文学史上现存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它和楚辞诗体一道促成汉赋的诞生。  相似文献   

7.
荀子是我国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乐论》是一部阐述其音乐思想的重要理论著作。在这部著作中,荀子从"性恶论"出发,礼乐并重,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音乐思想,主张以音乐来陶冶人的情感,使人成为高尚的人,以促进社会的和谐。荀子的音乐思想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刘顺 《绥化学院学报》2009,29(6):113-115
荀子辩学涉及辩之发生学,辩之功能学及辩之本质论等诸多方面,因而成为先秦辩学理论的大成者.但是做为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荀子辩学继承了儒学对于伦理领域关注的学派特点,其辩学理论也因此有轻视知识论维度的倾向,由于荀子理论对中国数千年来的深刻影响,今日国人理论商谈发展不足,当与荀学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前,学界论述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大多注重孔、孟、曾三人,对荀子孝道思想的研究还很不够。荀子孝道思想内容朴实、情感真切,是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损益与继承。荀子从"礼"而重"义",言"以礼义事亲谓之孝";看重行孝道之过程,珍视父子间的真挚情感,要求孝子不匮、事亲以亲;从社会现实出发,顺之以道义,言"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以分忠孝之次;虽强调以礼义治国,但极重视政治对孝道的维系作用,移风易俗,制之以礼。  相似文献   

10.
《显学》是《韩非子》一书中的第五十篇。“显学”即有名的学派。本文具体指儒、墨两家。这篇文章主要是对以孔老二为头子的儒家学派进行揭露与批判。这是一篇宣传法家思想、充满革命战斗精神的讨孔檄文。文章一开始,就单刀直入,狠批儒家“法先王”复古倒退的反动思想。韩非继承了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针对儒家宣扬的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提出了检验认识  相似文献   

11.
“人之性恶明矣”是《荀子·性恶》篇的主题。“人之性恶明矣”不仅使荀子在人性论上主张性恶一目了然,而且透射出荀子对人性有别于孟子等人的思考。由此,荀学风采、儒家神韵、先秦特质和中国印记便构成了“人之性恶明矣”的四重视界。  相似文献   

12.
对荀子伦理及政治思想的论述,所在多有,我不拟累以篇幅。本文将着重讨论荀子在性论及礼论上的逻辑矛盾,以及由此引起的必然的理论后果。就人性而言,荀子认为人是生而平等的。《性恶》言:“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在荀子看来,人都是生而自私自利的。其所以善,是后天积伪学习的结果。在此意义上,他说:“涂之人可以为禹”(同上),“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圣人者,人之积也”(《儒效》)。意谓人类均可通过善的累积这一量变达到质变而止于至善。  相似文献   

13.
老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用五千言的《老子》记录了他的思想及理想,希望能给君王提供统治的原则及方式,期盼人类能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荀子.劝学》篇云:"书者,政事之纪也",说明《尚书》是记录政治事务的。老子曾为史官,  相似文献   

14.
《荀子》的思想前继孔孟之余绪,后开儒家之新风,在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在我国的训诂学史上,《荀子》也同样具有开创之功。本文对《荀子》正文训诂进行了探讨,它在训诂内容、方法和术语方面都为训诂学的日臻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2021年10月15日至10月17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朱熹研究会、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张浚张栻思想研讨会联合主办的“中华道统思想的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多个高校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此次会议,大会针对“中华道统思想的当代价值”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主要从如下几个专题进行了学术研讨。一儒家道统思想新论中国人民大学梁涛教授将儒家的道统说分为两种:一种是以韩愈所提出,多数宋明理学家继承,并为当代新儒家发展的道统说;另一种是以杨倞所提出,宋初孙复、石介等接受,钱穆、李泽厚所提倡的广义道统说。前一种可称为“即道言统”,乃是一种哲学、超越的道统观;后一种可称为“即统言道”,乃是历史、文化的道统观。梁涛教授认为,应从“即道言统”的角度确立道统,并重新探究了荀子对于儒家之道的传承,将荀子纳入道统之中,与孟子地位相当,又进一步提出“新四书”,即《论语》、《孟子》、《荀子》、《礼记》。  相似文献   

16.
孟子主张法先王,他说:"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离娄上》)又说:"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同上)荀子呢?也说:"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非相》)可见荀子也是主张法先王的.但正是在法先王的问题上,荀子却对孟子进行了猛烈的攻击:"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非十二子》)任继愈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中认定这是荀子"不赞  相似文献   

17.
《荀子》的思想前继孔孟之余绪,后开儒家之新风,在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在我国的训诂学史上,《荀子》也同样具有开创之功。本文对《荀子》正文训诂进行了探讨,它在训诂内容、方法和术语方面都为训诂学的日臻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重视道德的社会作用,从而重视执政者的表率作用,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是儒家学者的优良传统之一.这个传统的奠基者是孔子,并为先秦以来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所继承和发展.孔子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来“敬德保民”思想,十分重视道德的社会作用.他鲜明地提出“为政以德”(《论语·为政》),“为国以礼”(《论语·先进》)的观点,主张治国执政要依靠德教礼义.之后,孟子强调“善教”的作用.荀子强调“隆礼”.乃至认定“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荀子·大略》),都是这一传统的发展.对于这个传统,我以为应着重从如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之济世之心,非儒家独有之,墨家、道家亦可言其自身之学理中有此以人为本之济世之心。以此心判定荀子为儒家,法家学者犹可疑问此济世爱民之心与墨、道二家有何区别。故以为荀子亦秉承一儒学之特质,此特质,可称之为“善的自明性”。即“善自身生成发育、彻底成就自身之过程,此过程无须依赖他物,只是自身彻底表显自身”。此过程非道家、墨家、法家所能有,则以此特质论述荀子之学,以见荀子之“诚”是否有此善之自明性之意,以此言明荀子身为儒家而特有之思想。荀子所言之“善”,惟能通过“诚-无伪”而表显,而此成就自身之过程并不能依赖于任何外物之介入,此可见荀子之“诚”亦符合“善的自明性”。  相似文献   

20.
《左传》中的“君子曰”到底是不是《左传》的原文?是左丘明自己作的评论,还是《左传》在流传过程中被后来学者所增入?有的学者说是西汉末年的刘歆所窜入。本文经过考证认为,“君子曰”之言不是左丘明的评论,而是《左传》作为儒家教科书在战国流传时被战国儒家所加入的评论,其中很多内容是当时或从前的贤人对历史的评论。添加“君子曰”的人很可能是战国时代儒家的虞卿学派和荀子学派。“君子”并非专指一人,不是左丘明本人,与《史记》的“太史公曰”性质不同,而是泛指对历史有正当评论的贤人。“君子曰”之言可能收录在《法语》书中,不是《左传》成立时就有的,所展现的评论代表了儒家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