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书春 《今传媒》2006,(6):55-57
“红嫂”用乳汁救活的小战士,四十四年后率子孙三代跪在“红嫂”的面前。这个孝顺的儿子给妈妈洗脚。“妈妈”去世了,身在上海的“儿子”率全家跪守灵堂。《上甘岭》中唱“一条大河波浪宽”的女卫生员的原型人物比电影中伟大多了。一个十九岁的姑娘,为了不让因缺水、受伤的战士  相似文献   

2.
阿龙 《新闻世界》2005,(6):31-33
年轻的妻子得了尿毒症,久治不愈,丈夫的心却早已飞出了家门,更可恶的是,他还将外面的女人公然带回家。倔强的妻子毅然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年仅6岁的儿子牵着妈妈的手说:“妈妈。别怕。我是个男子汉呢,长大了我要当医生;治好你的病!”妈妈抱起儿子,擦干眼泪,重重地点了点头:“你行的,妈妈相信你。我等着这一天。”为了实现各自的诺言,儿子一边拼命学习,一边照顾着妈妈的生活,妈妈在儿子的感召下,顽强地走过风雨。如今,9年过去了,她还依然健康地活着,为了儿子那稚嫩的誓言,她要等儿子慢慢长大!  相似文献   

3.
在今年这场百年未遇的自然灾害中,安徽的各家报纸、电台和电视台,全力以赴报道抗洪救灾的消息。在大量的报道中,给人印象最深,轰动最大的是一篇不起眼的新闻特写——《当代“红嫂”》(8月5日新华社发稿,载8月6日《安徽日报》)。在8月15日“安徽赈灾义演大会”上,“红嫂”和被救的战士被请到了现场.当节目主持人把“红嫂”介绍给观众时,三千多人的会场掌声如雷,人人敬仰。《当代“红嫂”》,情节很简单,事件发生在一刹那,一闪即逝,可敏锐的两位作者,抓住了这“一刹那”. 安徽肥东县撮镇赵兴村几千名群众,已被洪水围困6天6夜,战士张广利、贾庭国泅水救人时,手臂被蜈蚣咬伤。顿时,他俩全身麻木,直往洪水底下坠落.这时,坐在船上的25岁的农村妇女薛文姐,放下九个月的婴儿,撩起衣襟,用力挤出有限的乳汁.给二个战士清洗,按摩伤口。当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委徐寿增中将听到这一感人的事迹后,双眼湿润地说,薛文姐是战争年代沂蒙的“红嫂”再现.《当代  相似文献   

4.
观其 《青年记者》2007,(3):63-63
这些天,我一直在想,我们是不是把整天挂在嘴边的东西丢了? 一天晚饭后,我在电脑前敲字改稿子。动画片时间还没到,儿子跑到书房指着我蝙辑的杂志问:“这个对人有什么好处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索拉  台文  张悦 《大观周刊》2006,(40):8-9
儿子逃学了。中午,他向老师请假,说要到妈妈的单位吃饭,然后射开来接他的爸爸,自己悄悄跑回家去了。下午,老师打来电话,告诉曾艳萍,小家伙“去妈妈那里吃饭”后没去上课。  相似文献   

6.
《阿秀嫂的家常话》是嘉兴电台城郊台自2000年推出的一档全新的对象性专题节目。节目运作两年多来,听众反映良好,节目中的主体人物“阿秀嫂”已成了农民听众心目中的“自家人”,《阿秀嫂的家常话》自然也成了嘉兴电台城郊台最有特色的名牌栏目。  相似文献   

7.
记得是中秋节前的一个星期天,笔领着儿子上街想买几斤月饼,来到一家在市里挂得上号的食品店。只见店里一个长得还算英俊的小伙子,正用彩色粉笔写广告“另售日饼”四个字。黄、红、白、绿,一种色一个字,引起了小儿子的注意:“叔叔,零售的零字写别了!”“小朋友,别字还缺立刀。”  相似文献   

8.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他刚刚在韶山宾馆住下,就问韶山公社书记毛继生:“四嫂呢?她在不在家里?”毛继生说:“她到长沙儿子那里去了,我们已派人去接她回来!”毛泽东说:“对,应该请她回来。她回来了,就有人帮我待客了!”  相似文献   

9.
新闻传媒,客观上是当今社会公众最易接受的一种通俗文化传播。鉴于此,新闻理应率先传播规范语言。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和人们思想的活跃,我们的新闻传媒也不时随意“制造”一些新词汇。比如近期,最先是以一些报纸招聘航空服务大嫂的新闻为由头,很快在全国新闻传媒中“演绎”出“营嫂”、“工嫂”、“农嫂”、“地嫂”等新闻,而且大有一触即发,不可收拾的势头。且不说什么这些“嫂”的提法本身欠妥,单说这些新词汇就有些令人费解。从词意上看,  相似文献   

10.
小幽默     
凤莲 《云南档案》2013,(6):58-58
见不得人的妈妈 小宝的妈妈正在家做面膜,刚涂完一张大白脸,就听见有人敲门,她忙喊来六岁的儿子:“宝贝,快起开门,妈妈这个样子是见不得人的。”  相似文献   

11.
老乔每有新作,我总找来拜读。一则读文如睹人,会会文友;一则看点门道,获点人生感悟与艺术享受。近日读了他的散文《妈妈》,胸中便涨满了春江般的亲情与激动。先是为“妈妈”自然、质朴、亲切的心性肃然起敬。你瞧,这位母亲平常得“连救助别人的好事也很少做过”。因为过去“她太穷了”,但她人穷心善,把人当人看,平和公道无私的行止,叫村里人无不称赞她“真是个善人”。儿行千里母担忧,她时时膺记在外当“公仆”的儿子是否“变了”。当得知儿子当选为县长,她连夜把儿子招回来叮咛不及:“这可不是玩的,你要是觉着没有这个能耐,赶紧回去给上级说说辞了,别误了公家的大事!”儿子临行,她又语重情长地呜咽着说:“你当县长了,妈妈也不求享你的福,妈只求你一件事,别叫人们提着你的名字骂你妈,行吗?”  相似文献   

12.
“妈妈,妈妈,我的足球鞋怎么没有买呀?你可是答应我好长时间了,明天又是星期三,我上体育课要穿的;还有牛奶,这个月的牛奶到现在都没订,妈妈太不守信用了……”我刚跨进家门就听到儿子一连串的埋怨声。面对儿子合理的要求,我只能又一次一脸无奈,深表内疚。唉,欠儿子的这笔账还得从上月末的一天说起。4月28日中午11点15分,外面的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我请了假准备接儿子去,顺便帮他买双足球鞋。刚下电梯,局办突然来电要我马上过去。“立刻到市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指挥部办公室(‘非典’办)报到,协助整理‘非典’办的档案。”如果说在这之前对…  相似文献   

13.
“妈妈,妈妈,我的足球鞋怎么还没买呀?你可是答应我好长时间了,明天又是星期三,我上体育课要穿的;还有牛奶,这个月的牛奶到现在都没订,妈妈太不守信用了……”我刚跨进家门就听到儿子一连串的埋怨声。面对儿子合理的要求,我只能又一次一脸无奈,深表内疚。唉,欠儿子的这笔帐还得从4月末的一天说起。4月28日中午11点15分,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我请了假准备接儿子去,顺便帮他买双足球鞋。刚下电梯,一个紧急电话将我召到局办公室,然后就得到指令:“立刻到市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指挥部办公室(‘非典’办)报到,协助整理‘非典’办的档案!”。如果说…  相似文献   

14.
从非凡的人和事里找新闻易。从平凡的人和事里找新闻难。难,不在于平凡中没有新闻,难在不能从平凡中看出新闻和不能将平凡的人和事写出新闻,尤其是写出不平凡的新闻。去掉那种认为只有非常才有新闻的思维定势,从平凡里发现新闻和写出新闻就不那么困难。读一读《四川农村日报》2002年8月20日的《漂泊在广东的打工嫂》,对于从平凡中发现和写好新闻,可以得到一些帮助。四川人南下广东打工的多如牛毛。“四川人在广东打工”是平凡不过的事情,“在广东打工的四川嫂”也是最平凡的人。《漂泊在广东的打工嫂》便写的是这种平凡人做的…  相似文献   

15.
记得这么一篇来稿。某地农村有逢农忙季节女婿必须上丈母娘家帮活的“老规矩”。有老哥俩都已年过花甲。老兄的五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可谓人丁兴旺,然而,一到大忙时节,儿子们便个个“离家出走”,奔丈母娘家“发扬风格”去了。无奈之下,老夫妻俩只好为儿子们“承包”下了地里的活,拼命“作贡献”、“献余热”。老兄做得“象只弯成九十度角的红虾子”,老弟却闲得象活神仙,天天喝茶听书,  相似文献   

16.
趣味驿站     
《出版参考》2009,(10):28-29
女儿的担忧 刚出生的儿子对婴儿用品过敏,因此,每次洗完澡后我都给他抹橄榄油。 有一天,4岁的女儿看着我为儿子抹橄榄油,显得很不安。她忧心忡忡地问:“妈妈,你想把他煎了吃吗?”  相似文献   

17.
星期日下午,我读了《英雄的雁》这篇文章。 喜鹊与雁母女俩要到一个美丽的地方──百花洲去。正当它们快乐地飞的时候,突然,乌云遮住了太阳,狂风吹来,寒冷刺骨,喜鹊一家受不了,喜鹊大叔停止唱歌,喘着粗气对雁妈妈说:“咱们还是回去吧!”“不!我们绝不回去!”雁妈妈坚决地说,它们只好分手了,万里长空,只剩下雁母女俩 独行。 这是《英雄的雁》中所描绘的情景。我深深地被雁那种顽强的精神打动了。 我爱雁,爱它那不怕困难的斗争精神,在狂风暴雨的情况下,它不屈服,知难而进。 我爱雁,爱它遇到挫折不气馁的毅力。当它们飞得…  相似文献   

18.
新闻的失实     
山西救人小英雄张喜忠几年间变成小无赖,似乎是反差太大。而有新闻说,当初的“英雄”就是人为制造的一场闹剧。8年前,12岁的三年级学生张喜忠从20厘米宽、40多米深的山缝中救出一名2岁女孩,使他一夜之间名扬全国,成为“舍己救人的小英雄”“山西省优秀少先队员”“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真实情况是,小女孩失足坠入山缝,其母跪地求人相救,并许诺报酬1000元。家境贫寒的张喜忠之父把儿子拉到现  相似文献   

19.
1月23日重庆晨报7版“贫穷父亲下跪为儿子赎罪”一文,报道少年杀人犯父亲在法庭上为儿子下跪赎罪一事。被少年犯杀死的是一名少妇,她和丈夫十分恩爱,丈夫原计划春节接妻到湖北永远结束分居。妻子突然被杀后,7岁儿子整日向爸爸要妈妈.丈夫无言,他想念妻子,父子俩常常抱头痛哭.情形很惨。  相似文献   

20.
这些天,我一直在想,我们是不是把整天挂在嘴边的东西丢了?   一天晚饭后,我在电脑前敲字改稿子.动画片时间还没到,儿子跑到书房指着我编辑的杂志问:“这个对人有什么好处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