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文章从人的本质与文的本质切入,对儒家社会人性论与儒家文学本质观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儒家始终把文学艺术放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来看待,标举“修辞立其诚”。由于儒家十分重视人的实践,因而把作为人的重要实践活动之一的文学看成是人的现实存在的必然需要,是人的本质的感性显现。所以在儒家那里,文学不独成为“士”的事功,而且成了经国大业,不朽盛事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人类针对自身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对人本身加以开发、建构和塑造,以便适应和推动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不断发展。教育在人的社会实践(例如生产劳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把实践的目标和注意力从外部自然和社会环境上转移回来,集中到作为潜在的和现实的实践主体的人身上,积极地系统地发展人本身的各种秉赋、潜能,创造出日益进步的主体实践条件。因此,教育不仅表明人对自身认识的一种自觉,而且也表明人的实践的更高要求,即把人本身作为发展目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教育是人塑造自己的活动,是围绕着塑造完美的人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它必须正视“属人的存在”。当人把自身作为教育的对象时,如果将其作为非人的对  相似文献   

4.
价值是以主体的内在尺度为特征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这一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中,客体是否按照主体的尺度满足主体需要,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的作用,这种作用和关系的表现就是价值。其价值的大小在于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这里讲的主体指的是实践者、认识者,即人本身。客体指的是实践和认识的对象,这个对象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人既可以是主体又可以是客体,如当主体(人)把自然界当作自己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时,自然界就成了人的客体,于是人可以通过对它的认识和改造使它在物的方面满足主体的需要,这就是物的价值。人也可以作为客体,即人创造价值满足个人、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人作为价值客体的意义上说,他的价值与其他客体的价值具有某些相同点。人的这一特性决定了人不仅是价值的享受者,  相似文献   

5.
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有预期的目的,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目的指明了在一定社会中要把受教育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我国,教育目的在教育方针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的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为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第三次全教会提出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当把改进课堂教学作为主攻方向。在这样一种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仍然是最基本、最具能动作用的因素。因此,教师必须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来自思想认识,教育行为的转变来自教…  相似文献   

7.
“教育哲学漫谈”之四。回答“教育是什么”,即教育本质问题,是教育哲学需要研究的首要问题。本文从分析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着眼,在阐述教育内部的和外部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概括地提出了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通过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身心全面发展并适应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8.
徐子 《巢湖师专学报》2001,3(4):30-33,61
富煌集团作为乡镇企业,其发展历程和方式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模式”意义,解剖和研究这一“模式”是现实需要。作为企业,把“人”,即把人的存在及其价值放在一切工作的核心,办企业犹如办教育,正是其“模式”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其构成研究对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一、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标理由之一,把人的现代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由教育自身的任务和目的决定的。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适应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需要而产生的。人们掌握了这些经验,才能从事社会生产劳动和进行社会生活,从而使人类能一代一代的延续和发展下去。由此意义上讲,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即把培养人、提高人的身心发展水平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如果不是这样,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教育现代化就其实质而言,乃是通过对自身的改革与完善,全…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融合到数学教学中去,作为新型学习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发展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新需要的人材.  相似文献   

11.
人性与人的本质始终是容易混淆的两个范畴。本文力求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对人性和人的本质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判定: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各种共同属性,包括人的自然本性、社会性和精神自主性;人的本质是人性得以产生的基础、源泉和动力,它是不断生成人性的实践活动本身。实践活动的历史性集中体现着人是一种历史的生成的存在,实践活动的创造性集中体现着人是一种不断超越现实的自由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四个维度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和谐社会既是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要提高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必须在执政理念和执政实践中,坚持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中华民族与国际社会的和谐四个维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感恩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感恩的心理和行为。然而,要认真追问一下,我们为什么要感恩?我们的社会为什么需要感恩?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自觉的认识。从哲学的层面理解感恩的根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人的实践本质决定人必须依赖自然,感谢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的社会性决定人必须依赖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人的精神属性使人能将感恩这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行为广泛传播,使之代代相传,泽被后人。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长期以来,人们要私所社会与自然割裂开来,要私所社会简单地等同于外在自然,因此,得到的往往只是一个抽象的社会概念。事实上,社会是一种采取社会历史形式运动着的自然存在,它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又是人同自然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社会既同自然有着本质的区别,又同自然有着千丝尤缕的联系。在实践的基础上,人-自然-社会三者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的“自然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发展哲学的两大中心主题。人同自然的关系不过是自然同自身的关系,人理应与自然达成和谐一致,超越人对自然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征服与被征服的两歧逻辑;同时,自然又是人本学的自然,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又是人与自然的“自然关系”的特定反映。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视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两大关系相互指称、密切相联,没有自然人无以立足,没有社会人无以显现其本质,人类社会史与自然史本质上是一个统一过程,没有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合理解决就不可能有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解决。  相似文献   

16.
The organization is often the overlooked level in social work's ecological perspective. However, organizational realities exert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human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s well as the nature and quality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 model of teaching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which requires master's social work students to assess their school of social work as well as their field placement agencies. Teaching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experientially may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how organizations influence practice and empower them to see organization practice as a legitimate and important aspect of their work.  相似文献   

17.
人的本质是人的意识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接受者应具有主体地位。人的本质的意识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核心地位。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其思想政治意识的实践检验地,因此,环境对教育效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人通过实践活动改变生活环境,环境也改变着人。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中,由于人的实践方式、交往关系不同,人的本质内涵和本质特性也不一样。当今人类生活在物理空间、过渡空间和虚拟空间三元共生的空间环境之中,人的本质兼具有社会性、创造性和虚拟性三重特性。人永远处在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之中,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才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才真正拥有了自由自觉的本性。  相似文献   

19.
发展是人的有目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变化,在发展中求生存是人超越于其他存在物的独特生存方式,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的生存和更好的生存,而人是关系的存在物,人生活在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多重关系之中,和谐是现实人生的理想存在方式。传统发展观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发展的人学向度,科学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超越,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和谐作为基本价值准则,目的是满足现实生活中人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20.
生态社会主义是在战后资本主义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宏观背景下由绿色运动发展而来,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成长和90年代的迅速发展,现已经成为当代西方思想理论界最有影响的思潮之一,也是西方新社会运动的主流。这种思潮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对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进行了制度上的揭露,并提出了一套旨在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从全球化发展的未来趋势看,其坚持的批判性立场和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具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在实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狭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