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正作为一名新闻记者,采写出优秀的新闻稿件是永远的追求,能采写出优秀的新闻稿件,前提是要有好的新闻线索。那么,好的新闻线索从哪里来?如何得来?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新闻前辈告诉我,新闻记者要有能上天、能入地的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好新闻。在新闻采编一线工作10余年,结合多年的采访经验,笔者想谈一谈"如何发现好新闻"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2.
记得多年前读过一本从国外翻译过来的新闻教材,把新闻采访比喻为采矿,作者谆谆嘱咐记者不要满足于露天矿藏,而要深度发掘埋于深处的高品位矿石。  相似文献   

3.
戴墨 《军事记者》2013,(3):29-29
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前进报社社长杜树人每年都有稿件获得军内外新闻奖。品读他的获奖作品,给人一个很深的感受是:新闻可能天天有,但好新闻却不可能人人得。新闻人不光要有善于发现新闻的眼睛,还要有打磨新闻精品的意识。一、时刻带着敏感的神经,才可能发现被忽略的珍珠连获3项新闻奖的消息《某团把休息日还给战士》(载于《前进  相似文献   

4.
如果把新闻记者比作厨师,那么能否做出人人爱吃的美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采买到新鲜、优质的原料。发现新闻线索和挖掘新闻源的过程就好像采买原料的过程,具体到个体,因为记者的综合素质不同,工作质量也不同,有的人仿佛自己家有一座新闻富"矿",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源源不断,而有的人"踏破铁鞋"也难觅好新闻  相似文献   

5.
记得一位老记者曾说:“新闻记者的第一技能不是写作而是发现。”《陆水管理局上书全国人大》这篇消息能获全省市州新闻奖一等奖,我深深地体会到:新闻报道源于发现,发现源于新闻敏感。如何获得新闻线索呢?新华社著名记者徐人仲说:“新闻采访线索可能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一个数字、一句话、一种现象;也可能是比较复杂的事。它的来源十分广泛,记者的所见所闻,都有可能成为线索。”抗日战争期间,著名的战地记者陆诒去重庆找周恩来,谈及新闻线索缺少时,周恩来对他说:“当你在新闻线索实在贫乏之时,不妨到茶馆里去坐坐,听听群众在谈论什么,想些什么。”陆诒深受启发,随即去访问几个擦皮鞋的儿童、嘉陵江渡口的船夫和室内公共汽车售票员,写了不少访问记和特写,受列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6.
什么样的新闻才是好新闻?待我们鉴赏了普利策新闻奖一些叩人心弦.读罢不忍放弃.咀嚼再三仍有嚼头的新闻作品之后.掩卷深思.原来,好新闻的精准、敏感、独到的特质是可以揣摩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跨进新闻队伍的人,哪个不渴望自己多评上几个好新闻,市级的、省级的、全国的,但是有的人文笔相当不错,但却很难得获奖证书,原因何在?其实就是每个人在新闻敏感性方面的差异。何谓新闻敏感性?顾名思义,记者识别新闻  相似文献   

8.
9.
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发生的讯息或信号,是新闻敏感的捕捉对象,也是新闻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出发点。记者寻找新闻线索是采访的第一步。记者的采访活动往往是从寻找新闻线索开始的,然后循着新闻线索,找到采访对象进行采访,了解新闻事实,写成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0.
因为中国多年来还一直没有颁布《新闻法》,所以,也就不知道新闻记者到底有多大的采访权限。而对采访对象来说,他的权限却大得要命。他要想将你拒之门外,可以找到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 在通常情况下,其正当拒绝记者采访的理由莫过于以下几点: 1、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 2、涉及对他人的评论会带来不良反映和陷入诉讼。 3、违背采访对象的意愿。 4、不知情。 此外,采访对象还可以找出许多正当的或不正当的理由,来拒绝记者的采访,比如时机不成熟、有负面影响、会给工作造成被动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记者要完成报道…  相似文献   

11.
在传播手段日新月异的网络化生存时代,年轻记者的采访装备更新,信息渠道更多,采访、写作、传稿与交通等物质条件大为改善,但优越的采写条件不能成为孵化"懒  相似文献   

12.
13.
在当今信息时代,媒体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作为平面媒体中的"小兄弟"——企业报,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与大报相比,企业报存在诸多先天不足,如新闻资源少、报道范围小、出版周期长和新闻时效性差等因素。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辩证地看,企业报也有自身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4.
15.
"什么样的新闻是好新闻?"工作中大家常常有这样的疑问。好新闻的标准不好确定,主要是因为新闻作品属于应用新闻学范畴,是用主观思维反映客观事实的物化形式。笔者很认同著名新闻学者李希光眼中的好新闻标准:清澈、简练、聚焦、有细节、有诱惑力、能唤起人们的好感。用一句话说,好新闻,就是把故事讲得精彩。  相似文献   

16.
许薇薇 《今传媒》2009,(9):88-89
好新闻应该是新闻背后的新闻,应该通过直观映象把握事物的外部联系,而且通过概念等理性形式,间接地概括地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内在本质或规律性,最大限度地还原新闻真实.只有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才能满足公众知情权,并真正实现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17.
“用生命书写新闻”的海南日报记甘远志,39岁在采访途中殉职,做了1000多天记,发表了1000多篇报道。他说:“新闻,是跑出来的。”“我在东方采访”,这是甘远志留给同事吕岩的最后遗言。  相似文献   

18.
吴苾雯 《新闻知识》2000,(12):14-15
在中国,新闻界恐怕是女性较为集中的行业之一。而在有些新闻单位.在采访一线跑动的女记者的人数甚至超过了男记者。在新闻这个领域.女人似乎如鱼得水,她们从容自如,不让须眉.越来越显示出在这个行业中的优势。女记者的职业优势来自于她们的敏感和冲动。女人似乎天生就是敏感的,她们敏感于一声叹息,一串笑声,一个故事,一个情节.一段经历,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新闻事件都容易在她们心里掀起波澜,引起心灵的震动。这种敏感的特质使女记者更具有捕捉新闻的观察力和对新闻的感受力.她们会在看似平常中发现不平常,在看似普通中发现…  相似文献   

19.
新闻采访应掌握的一些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灿璧 《新闻窗》2009,(2):116-116
采访是艺术,也是战争,无论如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你的采访对象并让其开口说话,是任何一位新闻记者拉开演出序幕或者打赢战争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电视新闻的报道中,新闻采访是极其重要的,它是记者深入实际、认识实际、反映实际的过程。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就如何做好电视新闻采访工作谈谈个人见解。做好新闻报道,可以说是七分采、三分写。成功的采访对做好电视新闻报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每次采访前应初步掌握新闻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背景等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