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无尽的忏悔     
时光匆 匆,岁月 流逝。 不觉 间我已 步入 教坛十五载。其间我默默无闻地履行着教书育人的天职,得过的奖状 为数不少,在同行 中也算 佼佼 者,然 而 ,当 有 人 夸我 是 个 好 老 师时 ,那 种为 人 师 表历久弥香的感觉 便荡然无存。我眼前总是出现一张 圆圆 的 、挂 满了 泪 珠 的 小 脸,愧 悔 在 不时 地 折磨 着我,只有 我知道我曾 经怎样地 刺伤 了一颗 稚嫩的童心…… 情绪有 时控制着 人的 思维。 那天,学校 刚刚开 完表彰大会 ,初为人师 的我因 学生平 均成绩 比其 他 班 低 而与“ 优 秀教 师 ”称 号 擦 肩 而过 ,心 中很是窝火。 心…  相似文献   

2.
老师的忏悔     
似水年华 《成长》2007,(2):31-31
比尔·克利亚是美国犹他州的一个中学教师,有一次他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要求学生就自己的未来理想写一篇作文。[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伯乐的忏悔     
尊敬的上帝:当我走完人生之路,向您报到的时候,回首往事,不寒而栗。与其说这一生走了些错路,办了些错事,不如说多半在走错路,而且犯了许多罪过,还是不可饶恕的。  相似文献   

4.
巴金忏悔意识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金忏悔意识的产生,是受卢梭、民粹派和托尔斯泰的影响,他的忏悔意识的流变,可分为三个层面:作品中主人公的忏悔及作家本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而产生的尾悔,是忏悔的人的忏悔;忏悔意识与忏悔主体的分离理从忏悔的人到忏悔的奴隶的倒退;主体意识的回归,是从忏悔的奴隶回复为忏悔的人,再到人的忏悔的过渡。  相似文献   

5.
吴明 《教书育人》2005,(11):36-37
蓦然回首,自己在职高语文教师这个位置上已经做了七年。  相似文献   

6.
托尔斯泰是一个具有忏悔意识的作家。他看到广大农民过分贫困的生活而自己养尊处优,生活奢侈,觉得自己有罪。所以,他不停地自我剖析,自我反省,自我忏悔。托尔斯泰的忏悔意识源于对社会罪恶的反省,源于对基督博爱精神与道德完善的虔诚信仰与追求。这种忏悔意识几乎贯穿于他思想的始终,并且成为其创作的中心。  相似文献   

7.
做教师后,听到别人在我面前说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时我总会自嘲地笑笑。其实,这不外乎是一份职业罢了,若说与其他职业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教师面对的工作对象实在太过纤弱,需要用真挚的爱心去呵护。  相似文献   

8.
一英国利希菲尔德市有一个小书店。一天早晨,店刚开,外面下着大雨。店老板——一个白发老人将一些书装进了一只大篮子里。他不停地剧烈咳嗽,时不时要用手捂着腰才能减缓痛苦。他显然病得不轻。"塞缪尔!"他喊道。在一个角落里,一位年轻人正津津有味地读着一本厚厚的书。  相似文献   

9.
李凯 《山东教育》2005,(23):92-92
在你睡着的时候,我要和你说一些话。我刚才悄悄地走进你的房间。几分钟前,在书房看报纸时,一阵懊悔的浪潮淹没了我,使我喘不过气来。带着愧疚的心,我来到你的身旁。  相似文献   

10.
《今日教育》2012,(3):56-56
我们在校园中为人师表.是否应该示范“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教书育人的路途中,我们携手同行,成长的路途中,你与我同在。我们是否应该并肩走入另一个成长旅途.携手开始我们的新人生?  相似文献   

11.
本刊2006年第12期沈为慧老师的《苏格拉底死了——我的忏悔》一文,引起了同仁们的广泛关注,潘金传老师的《我们都来忏悔吧》就是其中积极的回应之一。忏悔,多么沉重的字眼,然而老师们需要它,作为编者的我们同样需要它。举例来说,给沈为慧老师那往篇文章所加的“编者按”,我们就把作者的性别望“名”生义地误作“她”,这是让人哭笑不得的错,特向沈老师和读者朋友深表歉意。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百科》2010,(11):62-63
我是一个坏孩子,一个不折不扣的坏孩子。赌博的一把火,点燃了我的梦想,点燃了我的追求,也点燃了我的口粮。我今年16岁了,长得一副“奸商”嘴脸,身材不高,戴着一副“博士”象征的眼镜,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号一桃子。  相似文献   

13.
托尔斯泰的《忏悔》是他本人的一段心路历程,作者在其中述说了自己的思想困惑和对生命的体悟,因此理解托尔斯泰忏悔的缘由和意义对于解读托尔斯泰本人及其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强化和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的结构。拓展知识面,注重师德修养,增强教书育人的感召力的论点。  相似文献   

15.
16.
忏悔原是一种宗教仪式,念经拜忏,向神佛表示悔过,请求宽恕。"禹汤罪己"就隐含了中国古代先民悔过意识。《论语》要求"内省",成就中国忏悔意识的雏形。司马迁《史记》有"负荆请罪"。唐明皇李隆基宠爱贵妃杨玉环,不理朝政,导致安史之乱、马嵬兵变、贵妃自缢。玄宗面对物是人非,深深忏悔,这一话题成千余年文学母题之一。唐代白居易《长恨歌》、元代白朴《梧桐雨》、清代洪昇《长生殿》,再现"长恨"与"长生"情结。《西游记》救赎意识浓厚,具有英雄化与神话色彩。明末清初吴伟业"自恨枉节",成为"贰臣",带着沉重的精神枷锁,进行心灵上的忏悔与救赎。"整部的《红楼梦》当中都是充满了忏意。"贾宝玉鲜明强烈的罪感心理是其形象的一大特征。自我忏悔构成曹雪芹创作的动力,也成为他自我救赎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教师,倾心打造你的人格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志雄 《师道》2005,(10):19-20
美国名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有这样一段论述:“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解除,儿童之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在我。”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深受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影响,托尔斯泰的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忏悔意识,这一点也深深地影响了鲁迅先生。本文比较了二人作品中忏悔意识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对国民性的改造问题是众多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其关键问题之一是深刻的认识自身,敢于批判自身,对疲惫衰竭的国民性作出前所未有的内省和深刻反思。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语境中,启蒙者们以西方基督教忏悔为参照标准,使其成为新的价值观的一个支撑点。鲁迅对基督教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他同样站在忏悔的天平前,深刻地剖析自己,对民族的灵魂也作了沉重的反思,并努力构建新文化以达到改造国民性,重铸民族灵魂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20.
张亚凌 《家长》2009,(2):35-36
孩子,今天,我给家长们讲了节“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并尊重孩子”的课。在课堂上,妈妈俨然如专家一般,以严密的逻辑层层递进及列举的大量事实,使整堂课的内容听上去人情在理且言之凿凿、道理深刻,得到了家长们雷鸣般的掌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