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文人墨客多有自己的书斋,而其名称各式各样,异彩纷呈,透过这些书斋名我们可窥见其主人的生活情趣、理想追求、意志信念等丰富的文化内蕴。一、寄寓书斋主人的怀抱、理想、志趣的书斋名,如:锲斋古文字学家商承祚的书斋名。取荀子“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之意,勉励自己在治学道路上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羿庐柳亚子住香港九龙时书斋名。取神话故事后羿射日之意,  相似文献   

2.
元代文人地位的沦落使他们徘徊于市民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这种双重身份给他们的思想带来了深刻的矛盾.他们既受市民意识的熏陶,又受儒家传统文化的浸染,但他们终究是一群骨子里透着"传统"二字的书生,因此,他们身上的新兴市民文化意识最终也被消融在强大的儒家传统规范之中.  相似文献   

3.
通过旅游求雅求知,这是古代文人旅游的一种追求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当数谢灵运和徐弘祖。南北朝时代,我国江南的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士族的物质生活条件更优裕了,一些人便建起了园林别墅。这时的士大夫文人,登临山水的旅游活动便成了一种风气。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开创我国山水诗派的第一位诗人谢灵运,就是其中的代表。谢灵运18岁便世袭做官,但他却特别热衷于山水名胜的游览。尤其在做了永嘉(今浙江温州)太守以后,更是游兴倍增,常常与随从邀游名山,连公事也懒得过问。到后来,甚至干脆辞去官职,回到自己的家乡会稽(今浙江绍兴),大建别墅,凿山浚湖,…  相似文献   

4.
<正> 纵观唐诗研究史,我们不难发现论者一般都习惯或局限于从两个层面来考察唐代诗歌:一是诗歌风貌本身,二是唐诗所以繁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外部原因。毫无疑问,物质存在决定意识,文学只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不可忽视而事实恰恰被忽视的是这种反映的能动性,它已不同于照相机式的机械模仿,而是通过中间媒介,即通过作家主体的创造活动去实现的。本文试对盛唐文人的文化心态进行考察,以便从作家主体视角窥探盛唐文学繁荣的奥秘。“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菜”要的事功心态大唐盛世,文士奔涌,感会风云,奋发而起。他们既有着“士志于道”的信念,更具备“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菜”的行动勇气;他们力图用自己的智慧、双手去改造主体的生存  相似文献   

5.
李信斐 《文教资料》2011,(21):82-83
明清仕女画在文人画家的积极参与下风靡一时。美人标准逐渐从唐时的丰体肥颊演变为诗心病体、风露清愁。明中叶以后资本主义萌芽,文化繁荣,城市新兴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然政治腐败严重,明清文人淡出仕进,优游林下,沉沦于风月情场、酒色柔乡,以美人寄情言志,聊以心灵慰藉。女性的弱势群体形象在文人笔下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反映了明清社会封建伦理教化对女性的不公与残酷,折射出封建男权社会的畸形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6.
贵州建省以来,游宦、游幕或贬谪来黔的客籍文人络绎不绝,他们或兴办官学、书院,或琢育黔中人才,或创作文学艺术作品,或传布宗教文化,为贵州文化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隐逸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国文人来说,是一个渴望却义难以追求的梦。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就想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道路.他们一方面不愿意放弃“人世”.想在“庙堂”之上建立一番大作为:另一方面又因为他们独特的理想——“出世”,喜欢在山水田园之中自娱自乐。  相似文献   

8.
尹云霞 《文教资料》2008,(23):10-12
宋代文人的爱国情结极其深厚,这与民族矛盾的尖锐、"重文轻武"的政策、理学思潮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也与作者自身的主体心理有关,究其产生的文化背最及心理因素,对我们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和解读作家作品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汉水女神最早出现于《诗经》《楚辞》中,后来文学作品对其的咏叹一直络绎不绝。在宋代诗词作品中,文人对汉水女神"弄珠解珮"的歌颂更加全面,汉水女神"凌波步弱""娉娉袅袅"的形象更加丰满,"真珠帘卷""满庭芳思"的场景更加华丽。宋人塑造的汉水女神形象更加光彩夺目,美丽动人,并被进一步平民化、生活化,女神走下了神坛进入世俗社会,成为人世间美的化身。同时,汉水女神文化中的人神离别模式,也被诗人们进一步开拓发挥,"佩解江皋,魂消南浦。人生惟有别离苦"。  相似文献   

10.
竹以其虚心劲节、潇洒多姿的外在形象和不畏逆境、宁折不屈、高风亮节的精神内涵同元代文人返璞归真、顺其自然、追求平淡的价值取向相契合,成为元代文人画家们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求得内心世界安宁和恬淡的最佳载体。以竹为载体的文人作品与道家道教文化中所蕴涵的追求安宁、恬淡的隐逸之情以及崇尚自然、与世无争的心态息息相关。元代文人的竹情结表现在诗中、画中,竹成为连接元代文人与道教之间的纽带。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家皆参与了对中国古代文人的思维观念及文化心理的塑造,使之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审美取向,从而使中国文学在不同时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  相似文献   

12.
评估的文化与高校文人精神的迷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评估与文化的主从关系被颠倒的某些事实,导致文化成了评估的附庸,而高校中的文人精神则在异化的评估之下迷失,不只是真学术与真文人中发生了某些腐败现象,而且有假学术和假文人借助于异化的评估乃至评估符号而滋生。伪劣的文化与造假的学术如果不能有效遏制,可能发生普遍意义上的文人精神的失落,由此则会导致虚假的“学术”繁荣,以及真学术的贫困。这之中有着无奈的如异化评估之类的外部情境归因,同时也有着文人自身如文德失范之类的内部情境归因。为我国正在迷失的高校文人精神,有必要在高校矫正评估、杜绝形式主义的虚假评估,使评估真正成为养育高校文化和文人精神的沃土。  相似文献   

13.
元代扈从文人群体,由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馆阁文臣组成。他们在扈跸途中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经历,也有着不同的情感诉求。歌颂"华夷一统"、渴望建功立业以报知遇之恩成为他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对"远游"情结的抒写,其实质是对一种理想的完满人生境界的追寻和精神家园的回归。旷日持久的扈从生活激发了文人深藏于心的安土重迁意识,而政治歧视、文化冲突、环境差异又放大了家国之思。元代政治的痼疾,使传统价值观备受挑战,成为困扰扈从文人的两难选择,最终导致群体的裂变。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秋"有着独特的情结,他们大多通过对秋景的描写,来表达自己深沉哀怨的心理体验,后人概括为"悲秋"情结。这种情结又是如何形成发展的呢?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将予以深入研究解答。  相似文献   

15.
作为创造与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力量,中国古代文人最引人注目的文化活动就是对“仕途”的执著和对艺术、尤其是山水画艺术的痴迷。与其对仕途的执著相对应,中国古代文人对山水画创作的迷恋也远远超过了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审美范畴。其间一定有更深层的文化与社会心理的原因。探究这些深层原因,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特征、把握中国古代文人以及山水画家人格的深层机制,而且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中国艺术创作的本质和中国人的艺术精神,汲取当代艺术创造的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16.
尽管老腔植根于华阴乃至秦东的民俗文化土壤之中,但它仍具有一定的文人文化特征。不仅老腔的形成与完善深受文人文化的影响,而且老腔的发展变革也深受历代文人欣赏趣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并且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于是,如同中国的“梅文化”、“葡文化”一样,‘“桃花”也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中国的桃花文化,又是中国女性、中国文人的文化。一、中国的“桃花文化”中国的“桃花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先秦的《诗经·周南》中,就有一首关于挑花的诗。“桃之夭夭”,描写茂盛、火红…  相似文献   

18.
自中唐至晚唐,进士文化渐趋成熟并彰显出与前期进士文化裂变转型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文人词亦自中唐经晚唐五代逐步发展兴盛起来,最终在宋代形成“词代诗兴”的局面.文章基于文人词的发生原理和进士文化发展嬗变的互济,将历史文献考证、文人词原典解读、社会分析三种研究视角交织,考察进士群体游宴狎妓风习与娼妓制度和音乐文化之间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晏殊婉约词的悲情书写,在北宋时代,有士大夫忧患意识和责任感的因素,也有有宋一代对佛教的大力提倡和保护从而激发了文人士大夫对生死命题的强烈关注的根源.与晏殊作为诗人的先天本性有关。在晏殊生活的北宋“太平日久”时期.发达的城市经济生活和娱乐文化对文人生活的影响,以及朝野参与娱乐的热情氛围,对晏殊婉约词里的悲情书写也是不可忽略的条件因素。  相似文献   

20.
桃花文化与中国女性、中国文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化”的涵义。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并且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于是,如同中国的“梅化”,“菊化”一样,“桃花”也成为我们民旗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形成了中国的“桃花化”。中国的桃花化,又是中国女性、中国支人的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