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邹群 《中文自修》2008,(1):24-24
优秀的小说总是呈现多义性,有时甚至是含蓄、含混的。在这里,含混不是一个贬义词,它是作家创作的策略,故意或者无意造成的歧义。它既可以引发读者的困惑,又体现了阅读生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小说教学往往拘泥于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教学内容的落点停留在小说的表达内容上,教学模式千篇一律,小说阅读观片面而滞后,学生无法真正进入小说的世界,感受作家的心灵.小说阅读要从体察学情出发,抓住“这一篇”小说的体式特征,在语言的本体上深耕细作,传授学生解读小说的方法,打开被旧知识所遮蔽的部分,用新知识重读小说,从而看到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问题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与教学同步。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则是阅读教学中最直接、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的一种教学方式。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提问才能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呢?“聚焦式”提问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环节,而且能提升教学智慧,启迪学生发现文本之真、探究文本之善、欣赏文本之美。  相似文献   

4.
儿童视角的小说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叙事结构、言语表达营造出别样的故事空间,表现出丰厚的文本意蕴.文章结合初中语文教材内的几篇经典儿童视角小说,分别就儿童视角小说的内容与特征、解读儿童视角小说的基本策略、教学儿童视角小说的建议等三个方面,探究儿童视角在小说解读与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要基于文本解读"三维",从"文本之意""文本之效""文本之法"三个紧密相连的层次挖掘和把握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昆明的雨》以浓绿的色彩、肥大的形态、鲜美的口感、浓郁的香气、醇厚的人情、安逸和滋润的生活动情怡神,以"昆明的雨"将昆明之景、物以及淡淡的乡愁与浓郁的想念融为一体,写景状物活灵活现,构思布局"曲径通幽、柳暗花明"。课例看取和聚焦《昆明的雨》写景状物的高妙,收放自如,才情洋溢;美中不足,忽视了课文构思布局的匠心。  相似文献   

6.
小说作品具有相当的社会认知度,艺术价值也高,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有很大帮助。拟结合鲁迅的《孔乙己》,引导学生从叙事风格、主线框架、深层寓意和艺术魅力四个方面进行鉴赏,进而让学生从单纯的"看客"变为对小说拥有深刻体会的"说客"。  相似文献   

7.
在鲁迅的小说教学中,若一味向学生讲述文学史上现有的结论还不足以让学生领略作品的实质内涵,在实践教学中,最好能从文学作品出发,在文本细读中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方能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切实提高学生对作品文本的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8.
金戈:小说聚焦人物形象的塑造,探究人物命运的变化轨迹,窥探心灵世界的丰富与诡异,隐喻人生或揭示世界.同时小说具有情感立场内隐的特性,教学中,我们要裸读文本. 所谓“裸读”,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是指在阅读时努力从小说的言语方式——人物的话语方式、细节、空白等处人手一直抵达小说文本深层的意蕴,而减少关注一些文本之外的因素例如时代背景等等的介入.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4,(A0):25-26
小说是高中课本中的重要文学体裁,所选编的文章片段多为经典作品,被高中学生喜爱。高中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可以通过小说阅读课,从而既提高文学素养,又陶冶情操。但是在高中小说教学中,往往过于强调阅读本身,教师没有给予适当的阅读指导,导致学生对小说描写细微之处有所忽视而影响学生的写作能力。本文针对小说细节描写的运用展开探讨,旨在为高中生的小学阅读学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诗歌教学贯穿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始终,凡“诗歌”必然涉及到“物象”、“意象”这两个概念。笔者多次听年青老师的诗歌教学课,发现他们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有些模糊,为此就两者的关系作如下通俗的浅说。  相似文献   

11.
在小说教学中,以物象为抓手,精读这一篇,整合“这一类”文本,使学生深刻体悟小说中物象与小说情节、人物、主旨的逻辑关系,从而领略作者的叙事匠心,感受艺术的逻辑真实,使小说鉴赏教学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12.
自由的课堂氛围能催生孩子的思想。但许多时候,学生并没有真正感到自由,课堂成了学生思想的坟墓,教学的道德性已经让“控制”思想蹂躏得无处可寻。阅读教学中应有的意义的多层次、内涵的丰富性却往往被单层的意义与内涵所取代,新课程所提倡的多元解读往往得不到落实。  相似文献   

13.
抒情小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种重要的文本形式,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抒情小说的解读方法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哦,香雪》的解读为例,概括总结了抒情小说解读的一般规律:以体解文,精准把握内容;抓住道具,理清脉络布局;品读技法,感悟浓郁情韵。通过这三种方法,可以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抒情小说的解读技能。  相似文献   

14.
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在的中学生读小说,往往只注重大概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对文本的反复研读。笔者在小说单元教学的时候,发现学生在早自习不像读文言文一样去读小说,很少有人朗读和细读文章。也许学生觉得小说没有朗读和细读的必要。北大教授孔庆东认为学生每天要朗诵10分钟,而且内容不限,  相似文献   

15.
《囚绿记》的主旨探究一直属于热点,然而,在众多解读文章中,却忽略了文中的一个重要物象——“窗”.结合文本内容与作者陆蠡的情感背景,深入探究隐藏在“窗”背后的一种解读可能.  相似文献   

16.
许纪友 《学语文》2020,(4):10-11+9
小说文本的解读总是离不开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和主题思想的读解。从小说文本解读的学理依据来看,它符合小说文本的体式特征。但是,从解读产生的效果来看,无论是语文课堂上长期形成的程式化的分析,还是高考语文试题难以超越的模式化的表达,都缺少理性分析的思维深度和情感体验的审美趣味。如何从浅层滑行的解读走向深度思考的解读,突破解读瓶颈,提高小说文本的解读之效,深度解读小说文本的哲学之"结"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小说文本的多元解读,既有利于读者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又利于挖掘作品的艺术价值。拟在界定多元解读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解读过程分析多元解读的意义,并参考具体的文学作品阐释两种核心的多元解读方法,即人物形象的多元解读法和文学作品主题的多元解读法。  相似文献   

18.
孙有喜 《课外阅读》2010,(9):125-126
在小说教学中,如果处理不好教学环节和教材的关系,驾驭不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势必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有必要探讨小说课堂教学的顺序和步骤。具体做法是理清情节结构,找到问题焦点;分析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分析环境描写,解读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毛诗序》曾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一诗歌特性决定了日常诗歌教学不能抛开“诗境”空谈“诗情”。本课通过“聚焦物象,置身诗境”的诗歌阅读方法,整体感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活动,品味组成诗境的场景,以期可以使学生发挥想象,体味诗歌的象外之意和意境之美,获得更为深刻的诗歌体验,促进诗歌鉴赏思维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小说之常态教学小说——文学体裁四类别中的一大样式。它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无一例外都是小说,能通过历史的积淀而流传下来成为经典必定有广泛的阅读人群,深受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