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跨企业职教中心是区域共享型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场所,是企业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路径,为德国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近年来,德国政府高度重视跨企业职教中心的转型升级,跨企业职教中心不仅成为多样化的学习群体获得技术技能的教育教学平台,还成为数字化技术的智慧型学习工场,以及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智库与创新试验平台。德国跨企业职教中心的改革发展,为我国建设共享技术技能实训基地、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提供了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人才是数字经济时代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国内职场社交平台的调研数据显示,企业对营销人才的数字化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谋求数字化的变革与转型,主要通过设定数字化营销人才培养目标、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培育双师型师资队伍、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构建跨区域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等路径,为产业输出更多高质量的数字化营销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转型时代的商科创新创业人才应该是具有新技术理念的跨界型人才、具有变革意识的创新型人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战略型人才。学习创新、数据分析、资源链接和整合、价值链重构是商科创新创业人才适应数字化转型必备的能力要素。面对企业数字化转型,高校传统商科人才培养存在与需求脱节、与应用脱离、与企业脱钩的问题,商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构建数字化技术与商科融合的跨界培养模式,与数字化技术企业进行产学研深度合作,构建基于数字化能力培养的商科课程体系,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创新创业活动驱动商科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德国职教新模式——跨企业培训中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主要体现为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其最初始的形势即是“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继承传统的“双元制”(职业学校和企业)模式优点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种“三元制”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这一创新模式发展的标志是,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剥离出了一个过渡环节——跨企业培训中心和技术转移网络中心,它的出现是德国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深层次发展的产物和载体,也使得德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的特征越加明显。下面重点介绍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德国教育数字化转型起步较晚,但在后疫情时代和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浪潮冲击等多重压力之下,德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取得了迅猛发展,并将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教育数字化变革的优先事项。2016年以来,德国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采取了诸多举措,包括建立教师数字化能力标准,数字化主题融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实施与推广教师教育数字化示范性项目,为教师教育体系的数字化变革提供制度支撑等。以上举措的实施,使德国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取得积极成效,但同时还存在跨学科和跨阶段交叉融合难以有效实现,缺少统一各州的政策和法规框架,亟待制定前瞻性整体概念和搭建广泛合作网络等挑战。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深度融入高等教育,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系统性变革,如何驱动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成为各界重点关注的议题。德国高等教育教学在转型过程中,以“硬性”的法律框架确保师生教与学,以“软性”的包容性环境兼顾少数群体学习诉求,提出科研创新、无障碍学习、完善数字学习空间与数字化课程开发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逐渐形成立足于德国4.0发展格局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在借鉴德国高等教育教学转型实践经验的同时省察警示,从教学保障、教学合作、教学理念与教学场景四个方面提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创新路径:完善数字教学法规,奠定教学数字化制度基础;三位一体构建教学合作体系,提高数字化教学质量;秉承高等教育过程公平原则,促进数字教学包容性;构建无边界教学场景,激发深层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7.
“教育能力发展计划”以提升发展中国家教育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助力发展中国家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己任,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主动尝试。该计划重点关注教育部门综合改革、培养生活和工作技能、培养高质量教师三个行动领域,在推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支持教育数字化建设、注重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关注弱势群体学习与发展、制定综合教师政策、更新教师培训内容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教育能力发展计划”也面临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亟需转型、教师政策制定和落实难以推进等挑战。面向未来,“教育能力发展计划”或将进一步延续包容合作的工作理念,抓住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契机,重视弱势群体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面对世界工业技术发达国家的数字化人才竞争,德国加快了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进程,形成了总揽式的适应德国“工业4.0”的数字化培训转型战略框架。在这一战略背景下,德国联邦政府开始对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进行重点布局,主要表现在确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指导体系,出台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新法规,培养高质量的数字化人才队伍,建立继续教育数字化转型评价体系。针对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出现的问题,借鉴德国转型经验,我国应完善顶层规划与制度设计,妥善解决数字资源的不平等问题,重视多主体协作参与,重视数字化职业技能人才的精准匹配,重视数字化职业培训证书设计。  相似文献   

9.
伴随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老年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向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基于数字技术学理认识,老年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种依托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过程,其具有技术革新、序次形成与范式转换的内涵特征。基于此,老年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逻辑框架体现在以老年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为起点、以产教深化合作的数字技能培训为逻辑进路、以老年教育的技术理性去引导数字形态为逻辑归旨。为深入推进老年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应形成“虚实共在”的数字化思维,更新老年教育数字化转型理念;开展“协同共建”的数字化项目,推进老年教育数字化建设进程;实施“智慧共治”的数字化治理,打造老年教育全域数字生态圈。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字技术的强势崛起,职业教育走向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数字化转型对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更日益凸显。基于对数字技术的学理认识,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的系统性创新发展过程,包含自我赋能、秩序生成与范式转变的内涵特征,最终指向重塑职业教育健康新生态。据此,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形成以职业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起点、以校企合作一体化的数字化技能培训为进路、以职业教育技术理性牵引外化数字样态为旨归的逻辑框架。为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应升级“虚实共在”的数字化思维,更新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理念;开展“协同共建”的数字化项目,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建设进程;实施“智慧共治”的数字化治理,打造职业教育全域数字生态圈。  相似文献   

11.
基于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及数字化发展需求,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路径创新智能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以数字化、智能化、工业化升级为契机,真正融入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手段,创新突破相关核心课程建设,运用校企共建实训中心开展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和实操实训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的核心知识,具备核心岗位工作能力,助力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实现“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数字化转型升级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析发现,湖州市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还存在通晓数字化的各类复合型人才短缺,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资金压力较大,数字化转型升级核心技术能力相对薄弱,数字化转型升级亟待制订数据标准等问题。因此,必须增加复合型人才供给,创新拓宽融资渠道,制订数据标准,加强数据安全体系建设,重视共性技术的分类分级供给,才能更好地实现湖州市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3.
在智能制造背景下,新一代数字技术与工业生产深度融合,实现了生产高度数字化和智能化,催生了企业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构建职业教育教师实践共同体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教师实践共同体通过深入企业实践、传承经验智慧、倡导合作共赢,有助于提升教师行业经验和实践能力,实现教师快速成长和身份认同,形成教师共同信念和发展愿景。本文在审视职业教育教师实践共同体发展困境的基础上,从跨学科教师合作、教师企业培训、教师评价等提出构建策略,形成多学科合作、培训形式多样、评价体系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正处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需要培养具备相应数字能力的劳动者以适应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需要。德国为实现培养和提升个体数字能力这一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目标,实施了新增、重组相关双元制职业教育专业、更新专业标准使其能够充分反应数字化工作世界对职业行动能力的要求、促进职业进修教育同步推进数字能力提升等一系列举措。借鉴德国经验,该文提出了建立数字能力培养标准,对数字能力培养进行系统设计;聚焦综合职业能力下的多维度数字能力培养,形成数字能力与专业课程内容的融通;持续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支持终身化职业发展等针对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下数字能力提升的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教育数字化转型为新时代中小学作业管理提供了重要机遇,数字化与作业管理融合创新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还处于探索阶段,数字化驱动作业管理转型的同时,惰性心理滋生、管理机制缺陷、教师数字素养不足、作业决策偏差等问题日益凸显。为推进数字化与作业管理的有机整合,需要引导教师对数字技术采取理性态度,完善作业数据管理机制,通过培训提升教师作业数据运用能力,建立教师作业决策偏差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16.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广泛共识,但现实中校企合作的效果却往往并不理想。一方面,学校经常抱怨企业对校企合作不感兴趣,缺少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意识;另一方面,企业则在培训成本及同行竞争的残酷现实面前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来自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张建荣教授建议借鉴德国经验,建立一个由政府支持、行业主导、企业参与、学校共享的跨企业教育培训协作机制,通过建设跨企业教育培训中心来服务于职业学校学生实训和企业人员的培训。他认为这将有利于发挥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和协调作用,有利于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实训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下,以色列布劳德工程学院紧抓数字化转型机遇,实现了教研新场景的构建,传统教学范式得到创新,科研成果产出得以加速。在前沿科技悄然改变高等教育传统场景的同时,“工业4.0”也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提出新要求,驱动高校以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交叉学科能力。当前,“一带一路”的数字化内涵不断深入发展,有待高校在规划布局、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等方面转型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和以色列可以在师生交流、产业园建设、学分互换,以及远程培训四个方面开展合作,助力“数字丝路”建设提质增速。  相似文献   

18.
德国培训企业适用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培养技术人员厦海摘编在德国,有大批的技术员活跃在企业界,他们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他们对德国工业生产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德国企业规定技术员的职责为:工程师的助手;有丰富实...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德国一批企业培训中心的实地考察,了解到德国对技能型人才进行企业培训有四种模式:单一企业培训、跨企业培训、企业联盟培训、企业外培训等模式.具体分析了德国企业培训的主要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在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中,高校要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无疑,校企合作是主要载体和途径.近几年,宁波各高校在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合作提升教师产学研能力、合作开展技术研发与服务、合作构建培训体系等方面得到不断发展和提升,校企合作使学校、政府、企业、学生乃至经济、社会多方达到了共赢,促进了学校、企业以及宁波经济社会的联动发展,并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产学研合作典型案例及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