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心雕龙·时序>是一篇专门论述文学发展与时代演变关系的论文.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认为政治教化与时代风气、学术风气、统治者的态度都可以对文学发展的方向、内容、风格产生一定影响.刘勰生活在南朝宋、齐、梁时期,其时代风气、统治者对文学的态度都恰好印证了他的观点.当时的文坛追求新奇、绮丽浮夸的风气盛行,虽然刘勰对这种文风极为不满,并力图创作<文心雕龙>来矫正这一流弊,但从作者实际创作情况来看,却难以摆脱其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时序》是一篇专门论述文学发展与时代演变关系的论文。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认为政治教化与时代风气、学术风气、统治者的态度都可以对文学发展的方向、内容、风格产生一定影响。刘勰生活在南朝宋、齐、梁时期,其时代风气、统治者对文学的态度都恰好印证了他的观点。当时的文坛追求新奇、绮丽浮夸的风气盛行,虽然刘勰对这种文风极为不满,并力图创作《文心雕龙》来矫正这一流弊,但从作者实际创作情况来看,却难以摆脱其影响。  相似文献   

3.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语义双关,写的是事物也是人物."风雪"可以作名词义理解,也可以作动词义理解."风雪"作为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恶劣的氛围,可以凸现人物性格."风雪"在描写上形式多样,直接描写为经,间接描写为纬,纵横交织,共同推动情节发展.  相似文献   

4.
贵阳市志编纂委员会所编《金筑丛书》中的《贵阳五家诗钞》出版了,其中载有我市享誉隆盛的诗家王敬彝(蔬农)先生的《柳廖庵诗集》。她给中华传统诗范又增添了一束鲜花。所谓“柳廖庵’嗜,敬彝先生晚年署其居而自号也。敬彝先生的先祖是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于乾隆年间来黔定居,遂人贵阳籍。先生生于同治三年(1864),卒于民国丙子(1936)年,享年刀岁。先生天分极高,自幼勤攻诗书,安顺名士刘藻芬在《屡受别传》中说:“君于学无不窥,为文辞,出人于马、班、韩、欧,神明于义法变化,而心摹力追,以新于古。尤精于诗,自少寝惯社韩…  相似文献   

5.
中英小说在其发展的初始阶段似乎保持着同样的趋势,这是因为它们都处于同样的时代背景──封建社会之下。但此时的小说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到中英两国真正意义上的小说──狭义小说产生时,却又由于两国当时的不同历史条件,结果造成了两国小说发展力度上的巨大差异。这一点充分说明了特定的文学形式的产生与发展取决于特定的时代社会环境。这是文学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6.
崔文峰 《课外阅读》2010,(11):177-178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水浒传》中精彩篇章之一,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其中的环境描写在其中起了重要在作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环境描写简洁、传神、情景交融,不仅塑造典型人物,而且推进矛盾冲突,显示了主题思想。本文试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五四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期,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政治环境的相对宽松、各种思想的活跃、报刊业的发达使文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受时代因素的影响,五四文学在类型、题材和表现手段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变化。这一时期,社会时代的特性为杂文的发展创造了优渥的外部条件,而杂文也契合时代精神成为最佳的言说载体;五四精神得以张扬,杂文得以兴盛。五四时期杂文创作数量繁多、形式自由,成为五四时期最为凸显的散文文体。  相似文献   

8.
以林冲从“逆来顺受”到“豪气冲天”的前后差异为切入口,探究故事情节、时代背景、小说主题和写作意图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对“忍”文化进行重新审视,辨析它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蕴,从中汲取润泽生命的养分。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梳理叙事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聚焦作者是如何以“风雪”为媒,在情节推进上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分析故事环境设计对情节发展构成的巨大影响,带领学生领略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精妙。  相似文献   

9.
批判性思维是语文学科的重要思维能力之一,如何在阅读教学课堂中落实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本文运用批判性思维,针对小说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主题等进行分析、评判、探讨,以批判性思维培养为旨归。通过这些实践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思维素养。  相似文献   

10.
以核心素养落地为目标,着力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与提升,致力于构建思维发展型语文课堂,特别设置了四个学习任务。一是阅读、品析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二是深层挖掘别里科夫是怎样变成“套中人”,甚至是专制统治的帮凶的。三是深层探究别里科夫死去的原因。四是主题探究:忧郁远方的一抹天色。  相似文献   

1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作为一个经典小说文本,笔者曾听过许多优秀教师用不同的方法讲授,自己也多次讲过。笔者发现,许多教师的教学重点都落在了对林冲人物形象与风雪的环境特征的分析上。或者是以传统的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为教学目标,均衡地展开教学。  相似文献   

12.
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密切相关,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大战中的插曲》以百团大战为历史背景,以八路军救助日本小姑娘为中心事件,既彰显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又包含了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文章将深层的情感抒发和理性思考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引导学生将对故事的感动转化为对中国革命的理性认识和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特定历史文化背景对人的心理和性格都会产生影响,对人物思想、语言、动作、行为甚至价值观的形成都会产生长久的作用。反过来人物对社会环境有一个反作用,推动社会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本文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分析小说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共生和互动。  相似文献   

14.
以学生对《短歌行》作者曹操形象的理解偏差为切入点,基于单元学习任务中对“知人论世”方法的学习要求和“学写文学短评”的写作要求,设计“知人论世说曹操”“文如其人读曹操”“群诗联读鉴赏,探寻文学短评切入点”三项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抒情主人公形象,并能够分析鉴赏此诗“善用典故、巧设比兴”的艺术特点,进而探寻文学短评写作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在小说教学中,以物象为抓手,精读这一篇,整合“这一类”文本,使学生深刻体悟小说中物象与小说情节、人物、主旨的逻辑关系,从而领略作者的叙事匠心,感受艺术的逻辑真实,使小说鉴赏教学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16.
聚焦《中国建筑的特征》作者在阐述建筑特征时为何引入语言学概念这一主问题,通过三项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梳理文本的内在逻辑,分析关键概念的内涵及作用,结合时代背景探究写作意图,进而提炼阅读此类文本的路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7.
张文凡 《教师》2012,(31):60-61
道具本是戏剧术语,它是指戏剧演出过程中所用的器具,如手帕、佩剑、书画等。它是戏剧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小说像戏剧一样.讲一个故事,呈现一个主题,也势必运用到一些道具——被作家赋予某些含义的特殊物品。中外的作家们都有意无意地利用道具来布局谋篇,甚至用它来塑造人物、揭示主题、渲染气氛.道具也就起着不可替代的妙用。  相似文献   

18.
着眼于“任务设计”,立足于“思维提升”。课堂创设了三个层递式情境任务,让学生在做任务中细致深入地阅读文本,进而打通群文阅读的学习通道。立足于真实情境教学,用做任务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为中心,引导学生通过群文阅读,深入剖析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统编教材中的《哈姆莱特(节选)》是一个经典戏剧片段。借助这一片段,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戏剧的创作原理,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引发戏剧冲突、戏剧冲突重塑人物形象的内部机制,了解戏剧人物与戏剧冲突的双向建构意义,让学生从戏剧本质上把握悲剧内蕴。  相似文献   

20.
《〈论语〉十二章》这样的诸子经典的学习,应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搭建支架,帮助学生概括梳理十二则章句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交流探讨把握孔子思想的内涵,并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思考经典的当代价值,达成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