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尹建玲 《甘肃教育》2023,(14):126-128
中华传统节日食俗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精神活力,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将其纳入幼儿饮食教育课程,让幼儿在食育活动中了解其蕴含的历史人文,感受其中的道德文明,对从小培养幼儿历史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美好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拟从传统节日食俗教育内涵的挖掘、传统节日食俗文化教育氛围的创设、传统节日食俗教育活动的设计、传统节日食俗教育渠道的拓宽等方面对中华传统节日食俗文化融入幼儿园食育活动课程的探索与实践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武秀文 《学前教育》2023,(Z1):46-47
<正>在探索食育课程构建的初期,我园教师非常积极投入,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教师们认为中华传统美食有许多,可开展的活动也多种多样。可以跟随传统节日开展,也可以根据二十四节气开展,还可以依据地域文化开展。于是,教师们便风风火火地以常见的中华传统节日节气为线索开展起了班级的食育活动。活动开展前,教师会主动利用网络查询各个节气的民俗内容,以此为基础和幼儿一起开展丰富的活动,惊蛰时带孩子们制作梨水,  相似文献   

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让"食育"进入生活课堂,让幼儿做健康的人、做幸福的人。食育文化旨在以幼儿为本,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入手,引导幼儿认识食物、食品;了解绿色、环保;掌握文明、礼仪;懂得尊重、感恩;感受付出、回报,在食育文化塑造中让幼儿能够养成科学健康的、可持续的饮食行为习惯。为此,就食育文化在幼儿园中开展的意义和实施策略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4.
黄瑂  兰一心 《教师》2023,(29):111-113
饮食文化作为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地方的风土人情、饮食与生活习惯。食育是幼儿园健康教育与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将地方饮食文化融入幼儿园健康食育课程,不仅有利于幼儿养成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还能促进幼儿对本土饮食文化的了解,激发幼儿对本土文化的热爱,涵养幼儿的文化品格。文章基于本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融合的视野,探讨将木兰溪饮食文化融入以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第一实验幼儿园为代表的木兰溪流域“生命体验”教育科研项目基地园健康食育课程的价值与途径,提出通过开设木兰溪美食小论坛、建立木兰溪美食坊、举办木兰溪美食节,来构建特色化健康食育课程,促进家乡饮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相似文献   

5.
季红珍 《成才之路》2020,(3):102-103
3岁~6岁是幼儿良好饮食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应通过开展食育主题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有关饮食的知识,具备选择饮食的能力,培养幼儿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理解和传承饮食文化,养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教师要善于将食育主题活动与生活教育、环境创设、礼仪教育、传统文化相结合,培养健康、文明的幼儿。  相似文献   

6.
食育,是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国民学习与掌握饮食有关的知识,培养正确的饮食选择能力以及形成良好饮食习惯的一种教育。开展食育活动,要求将健康饮食的观念融入日常生活中,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态度和饮食习惯。文章以日本为例,通过探讨食育活动中所蕴含的对于幼儿身心发展以及教学工作开展的独特价值,对我国进一步推行食育计划提出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7.
祖桂枝 《福建教育》2023,(16):54-56
<正>幼儿园的食育,即与饮食活动相关的教育,以食育之、寓教于食,主要包括饮食教育和饮食教育过程中所涉及的其他各方面的教育,包含生理满足、习惯养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传统的饮食文化等内容。食育不仅能改善幼儿的健康状况,还能培养其良好人格和生存能力。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贯彻与落实,越来越多幼儿园开始重视并尝试开展食育,  相似文献   

8.
<正>在社会发展进步推动作用下,愈来愈多的人意识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在幼儿园开展食育,能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饮食习惯,而在幼儿园食育活动中渗透传统饮食文化内容,能够促进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在传统文化渗透作用下,食育的生活教育、礼仪教育功能更加凸显,对幼儿的成长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卢秋萍 《上海教育》2024,(13):68-69
<正>幼儿园食育课程是围绕饮食开展的综合性活动,它能传达人们的生活价值观,能让幼儿从小接触中国历史底蕴深厚的饮食文化,为其营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氛围,对提升幼儿的传统文化素养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食育课程能够引导幼儿主动挖掘与饮食相关的文化元素,不仅能让幼儿提升文化素养,还能通过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增进主动学习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冯晓洁 《动漫界》2022,(20):78-79
食育,即以食物为载体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的过程.幼儿园是幼儿教育的启蒙基地,是教会幼儿识别各种食物,养成良好、健康饮食习惯的第一站,因此在幼儿园开展食育课程非常重要.我园一直努力通过食育课程对幼儿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和生活技能,促进幼儿的人格养成、兴趣及情感提升.  相似文献   

11.
食育是饮食行为教育,是对孩子进行包括饮食观念、膳食营养知识和饮食卫生安全等一系列营养学的教育。食育的开展是一项利国利民,值得大力推广的事情。食育应当成为全民的教育,且越早开始越好。目前我国食育还处于萌芽阶段,幼儿食育的推进更是任重而道远,需要幼儿园、家庭、政府、社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2.
食育,最早见于日本养生学家石冢左玄于1896年写的《食物养生法》一书,除了饮食习惯、饮食卫生,还包括通过饮食活动开展的相关教育。食育贯穿一生,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是美好生活的重要一环。成都市盐道街小学528校区积极开展“中国美食”相关学科项目化学习,通过融合教材内容和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探索饮食背后的文化。  相似文献   

13.
开展幼儿园中班节气食育主题活动,能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开展活动,引导幼儿感知了解节气美食、亲身体验制作节气美食并与人分享节气美食,丰富幼儿的身心体验,带领幼儿感受节气美食的独到之处,传承祖先优秀的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4.
郑彩玲 《天津教育》2021,(4):179-180
幼儿的饮食习惯与他们的身体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有正确的饮食行为,才能帮助孩子实现健康成长。一般来说,零至七岁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开展的食育课程,甚至可以影响他们一生的饮食行为。对此,本文从必要性阐述出发,研究环境与饮食教育的关系及推进食育课程的必要手段,对如何培养幼儿健康饮食行为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食育”即饮食教育,饮食教育应从儿童抓起。广西实验幼儿园积极开展“食育”活动,了解幼儿在家的饮食情况和家长对“食育”的困惑和需求,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期深入开展“食育”,进一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构建幼儿园膳食科学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6.
食育,即关于"吃"的教育,是通过饮食观念、营养、饮食安全、饮食文化等知识教育,结合多种多样的烹饪、栽种等实践教育,让幼儿获得有关"食"的知识,具备选择"食"的能力,培养幼儿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理解和传承食文化,养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3-6岁是良好饮食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如果给予恰当的养成教育,培养好的饮食习惯,将为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因此幼儿园为幼儿开展食育势在必得。  相似文献   

17.
<正>“食育”是日本医师石塚左玄(1851~1909年)于1896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体育、智育、德育即食育”。2006年,中国农业大学李里特教授将“食育”理念引入中国,并扩大了“食育”的内涵: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对学生进行营养知识、饮食安全、饮食文化等饮食知识教育,让学生获得有关“食”的知识和选择“食”的能力,培养具有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有传统饮食文化理解力,有良好饮食习惯的人。从幼教实践看,3~6岁是幼儿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幼儿园开展“食育”课程,不仅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宋晓婷 《快乐阅读》2013,(12):108-109
在贸易全球化、食品安全备受关注的今天,幼儿"食育"尤为重要。饮食教育应当成为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课程。成人应通过培养幼儿健康的饮食习惯、丰富心灵体验、营造关爱环境、弘扬食文化等手段,以应对当下食品方面的种种危机,并起到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弘扬我国传统膳食文化的作用。食育应当成为全民的教育,有效的食育必须从婴幼儿开始。  相似文献   

19.
我园通过对已有食育课题“家园营养卡:幼儿食育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的结题总结,认为食育课题还可以继续挖掘研究,因此确立了“基于二十四节气幼儿食育课程信息化的实践研究”,继续探寻食育课程对幼儿的影响。借助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把文化与饮食融为一体,挖掘适合幼儿学习和操作的实施策略,并通过信息化手段给予支持,构架家园共育桥梁...  相似文献   

20.
王艳玲 《福建教育》2023,(12):60-61
<正>食育是生存之本,也是智育、体育的基础,不仅能培养幼儿的生存能力,促进身体健康,还能在深入理解与探索饮食的基础上,激发幼儿对自然、传统、文化、科学等的热爱,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加强幼儿与自我、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的协同。食育还蕴含着深厚的德育内涵、劳动教育内涵,以及生活美学,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幼儿生命成长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