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结合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心情。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了解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第一首。教学过程一、诗歌引导,聚合内容1援师:波兰音乐家肖邦带着亡国之恨客死他乡让我们深深震撼。大诗人杜甫笔下的"国"与"家"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月夜忆舍弟》)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垂老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相似文献   

4.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2.理解古诗的诗意,体会诗歌中部分字、词古今不同的读音和意思。3.诵读古诗,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想象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培养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5.
6.
一、以诗引诗。揭题读题解题意 1.背诵学过的杜甫的诗。《春夜喜雨》。  相似文献   

7.
一、复习导入,美美背诗1.学生背诵学过的三首杜诗,教师指名接龙背,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背诵.2.出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引导学生观察此诗与学过的三首诗的区别,初步理解七言律诗: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请学生们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根据教师的提示读出诗歌的节奏.[设计意图]学生们已经学过杜甫的三首诗...  相似文献   

8.
<正>【教材分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责任,入选第9课的三首七言古诗,展现了不同时代诗人的情怀,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片赤子之心。《从军行》中有边关将士的豪情壮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有企盼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其中唐代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于安史之乱末期。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朝廷的军队已经收复了洛阳等地,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身在蜀地的杜甫听闻这一消息,不禁欣喜若狂,脱口唱出这首七律。全诗八句,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相似文献   

9.
《江西教育》2014,(11):18-18
【教学流程】 1.讲书。(约10分钟) 首先,我用启发式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时代背景。我说:“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靖的消息,不禁惊喜欲狂,j中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接着,我又给学生简述了诗中出现的六个地名: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我说:“诗人在区区的五十六字小诗中,连用六个地名,丝毫不觉堆砌,这是杜甫的高明之处。”  相似文献   

10.
这首诗是诗人杜甫在七六三年(唐代宗德广元年)春流寓梓州(四川三台)时,欢庆大河南北土地相继收复、长达七、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最后平定时,所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据《唐书》记载,七六二年(即宝应元年)十月“官军破贼于洛阳,进取东都,河南平,史朝义走河北”.“次年春正月史朝义走至广阳自缢.其将李怀仙斩其首以献,河北平.”这使祸及全国的安史大乱,初步得以宣告结束,这是身受其害的全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天大喜事.身居异乡,饱经丧乱的爱国诗人杜甫,听到了这个消息惊  相似文献   

11.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笔耕不辍,产量颇丰。他的诗不管是叙事、写景或抒情,往往带有沉郁、忧伤的情调。而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一改往日文风,明快、豪放之情跃然纸上,乃为杜诗中绝无仅有,以至被后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相似文献   

1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  相似文献   

13.
1 诗的大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相似文献   

14.
鉴赏古代诗词,了解一些古人的看法,尤其是他们关于艺术特色方面的鉴赏经验,于我们是不无裨益的。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宋明以来对它的评论就不少,其中有些看法值得我们注意。宋代范温从诗歌的内在意脉与词语的关系出发,评此诗说:“‘剑外忽传收蓟北,  相似文献   

15.
一、讲书。(约10分钟)首先,用启发式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接着,给学生简述诗中出现的六个地名: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之后我说:“诗人在区区的56字小诗中,连用六个地名,丝毫不觉堆砌,这是杜甫的高明之处。”最后,与学生讲“凌子”,明确古代的“妻子”是指“老婆孩子”,与现的“妻子”的含义完全不同。“古诗往往一字即一义,不要把诗中的单音…  相似文献   

16.
杜甫流寓梓州,欣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喜极而泣,挥毫写下流传千古的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本文谈谈个人对这首诗的阅读。  相似文献   

17.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是杜甫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时写的,时间是唐代宗元年春天(763年)。上年冬季,唐王朝军队攻下洛阳及河南诸州。接着史朝义兵政自杀,其部相继归降,河北诸州也回归朝廷。河南河北全部收复,延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即将结束。诗人听到胜利消息,激动地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律。首句叙事,情因事起,写得痛快淋漓,没有一个典故,没有刻意炼字修饰,却已把当日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盘托出,它感…  相似文献   

18.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它告诉我们, “情动”是“辞发”的基础, “读文”是“人情”的前提, “披文人情”也因此成为阅读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李白的七绝《早发白帝城》与杜甫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都抒发了一种人生困厄中突获释放的兴奋和喜悦之情。但在抒情方式上却不尽相同,前采用的是表现式抒情,以意象造境为手段,通过表现一“快”字来间接暗示情感;后采用的是再现式抒情,以叙述描写为手段,通过塑造一位老的“狂喜”形象来直接抒情。相比之下,前深得艺术简化之精髓,更为含蓄,给读想象的余地更大。  相似文献   

20.
<正>[教学目标]1.朗读诗文,能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心境,读出情怀。2.自主探究,品读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后的"喜欲狂"。3.拓展阅读,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对比阅读杜甫的诗作,体悟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后的"喜欲狂"。以读为主线,指导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心境,读出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