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唐天宇 《教育》2024,(2):125-128
<正>《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强调课程的时代性、整体性、综合性与实践性。为凸显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者丰富了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作为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2.
“课程育人”是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各科课程标准中最为鲜明、最为重要的理念。育人是课程的本体价值,也是新时代课程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新时代课程育人的目标是培养“三有”(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面”(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新课标强调变革育人方式,推进实践育人、协同育人、技术育人。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坚持目标导向,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有理想需要文化基因铸魂,有本领需要四大支柱支撑,有担当需要敢于负责的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落实“三有”人才培养目标,让语文学科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肩负起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  相似文献   

4.
夏萍萍 《江苏教育》2022,(94):48-52
南京市实验幼儿园近40年致力综合课程研究,形成了以培育“完整儿童”为目标的观念体系与实践模式。培养“完整儿童”有赖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园所在审思儿童、教师、综合课程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民主赋权、教研增能、文化润泽的“完整教师”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5.
“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是重要的理论命题和实践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的时代需求培养无产阶级新人、社会主义新人、“四有”新人和时代新人等。中国共产党培养“新人”体现“为党育才”的价值目标,体现功能性、社会性和情感性的价值层级,体现价值主张、传递和实现的逻辑进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培养“时代新人”的实践向度要把握好处理好“三个关系”,在实践目标要坚持个体自由与集体共识相统一,在实践方法要坚持政治引领与教育引领相统一,在价值导向要坚持功能性、社会性、情感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6.
李爽 《天津教育》2023,(6):80-82
<正>2020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次课标的修订思路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整合课程内容,实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结构化,以及学科实践、学业质量水平的突破,从而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结合新课标的考察要求,课程理念与目标设计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等素养贯穿于整个课程标准,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以大单元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和项目化学习作为有效融通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魏影 《黑龙江教育》2023,(12):45-47
“中国史学史”是历史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在“中国史学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要达成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从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形式和课程考核方式3个方面进行教学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增强其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8.
高等院校要努力培养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个务必”重要论断对于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价值。在思想引领、品格塑造和行动激励等方面,基于“三个务必”培育“时代新人”,以思想为引领,筑牢“时代新人”精神之魂;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推进实践载体建设,助力“时代新人”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正>以教育目标观之,“教育强国”的内涵应聚焦在“让每一个学生身体强壮”“创造力强盛”“责任心强大”三个方面。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便也明晰了起来,即:素养导向,培育未来新人;实践育人,全面走向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合作中学;综合育人,在学科与生活的双向融合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要实现这一目标,整体构建符合数字时代和知识社会个人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新体系必然成为当前深化改革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0.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设置好议题、创设好情境、设计好活动,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实现课程育人目标提供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旨在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笔者试从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和学业质量三方面谈谈研读心得。一、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路径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灵魂,体现了语文课程从知识时代向素养时代的重大转型。  相似文献   

12.
论课改的范式基础及其理念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构—功能主义范式、冲突—批判范式和现象学—解释学范式是近现代以来影响最大的三种课程范式,这些范式对我国历次的课程改革均有影响。我国的此次课改综合了各家学说,在理念上出现了比较大的突破,表现为:第一,将课程目标指向完整的人性发展和人格培养,突出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二,扭转“知识本位”的旧课程观,联系时代进步和儿童的生活世界;第三,弘扬儿童的主体精神,强调学生对课程的主动生成、体验和感悟,树立“以人为本”的人与课程关系观;第四,在师生关系上主张对话、理解与建构。  相似文献   

13.
吴洁 《江苏教育》2022,(83):64-65
<正>新时代背景下,教育部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总课时数不变的情况下,把“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并制定《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获得初步的职业体验,形成初步的职业意识和生涯规划意识”写入其中,成为7~9年级学段目标。可见,职业启蒙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具体措施,更是新时代初中学校育人蓝图的优化板块。如何创新实践,把“职业启蒙”这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育人路径行远拓宽,成为我们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4.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家国情怀作为最高层次的核心素养,“体现了历史学习的价值追求,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情感基础和理想目标”。因此,初中历史教学落实家国情怀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结合统编版教科书“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课的教学实践,从“凝练教学立意”“凸显情境教学”和“关注现实问题”三个方面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5.
以2021年盐城市中考化学试题为例,从关注学生自信文化培养的视角,提出“好的试卷一定是有灵魂的”,并结合命题实践,着重从“文化自信”“科技自信”“生态自信”等三个角度进行命题,通过命题引导一线化学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关注学生的价值需求,以培养有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让学生学习有“根”的化学。  相似文献   

16.
儿童哲学课程在我国发展已有30年,但却未能全面推广。研究发现,儿童哲学课程的发展在教育观念、教材选择、课程设置三方面存在问题。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儿童哲学课程的发展,需要做到以下五点: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加强对教师哲学素养的培养;重视对IAPC版教材的研究;尝试构建从幼儿园到高中完整的课程体系;多方合力筹建中国儿童哲学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7.
冯晓盟 《广西教育》2013,(29):16-17
品德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标准倡导教育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作为课程基础。那么,如何让思品课真正生活化呢?本人从“课堂上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教学中注意发现、创造活动,注重课外实践的感悟升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正>为达成“创建幸福学校,成就幸福教师,打造幸福班级,培养幸福学生,引领幸福家长,共享幸福人生”的办学愿景,老河口市实验小学从聚焦育人目标、推进课程建设、重视学科融合等方面扎实推进“幸福教育”。一、聚焦育人目标聚焦培养有本领、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育人目标,结合办学实践,老河口市实验小学梳理出幸福实小学生必备的“六个一”——一流品行、一笔好字、一口好话、一项运动、一门才艺、一项劳动。  相似文献   

19.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价值的探究决定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走向和具体实践,笔者以儿童视角站位,目的是更贴近真实的课程实践和更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与特征。本文提出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要创造儿童的技术生活”、“要培养儿童的思维”、“要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这三个核心价值,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造教学内容”、“强调技术性内容”、“凸显思维含量”、“转向想象力实践”以及“挖掘文化蕴涵”、“增加儿童趣味”、“注重生活背景”等策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正>一、新课程新课标新变化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六大方面都有体现新意和变化。(一)课程性质突出政治性、思想性较之前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相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