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在科举考试上的失利并不足以证明其文章写作的水平,相反,八股文的写作经验干扰了《聊斋志异》,影响了其语言艺术的水平和审美境界.由于蒲松龄悲苦的人生历程和心态及齐鲁文化风气的影响,造成了其文风的干瘠瘦硬;由于其在创作上的逞心竞态和文言小说当时窘迫的历史处境,造成了其文风的造作不自然之态,其文本语感与传统文言文学文本大异其趣.从总体上来说,《聊斋志异》“文质”不均,其语言文字在中国古代文言文学文本中至多居于中等水平,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事”而非“文”上.  相似文献   

2.
运用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对《聊斋志异》中以动物、植物、其他自然现象以及人自身和谐为主题的小说进行梳理与分析,发现这些小说不仅叙写了自然界中动植物丰富、神奇的生命样态,而且探究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透过这些小说表现出作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进步生态观,传达出作者企盼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生态伦理观念,对这一主题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聊斋志异》的文本价值,同时促使我们展开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深刻反思与内省。  相似文献   

3.
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小说中的优秀作品,叙事意象的审美功能在《聊斋志异》中得到充分体现,主要表现为凝聚意义、凝聚主题;充当叙事线索,贯串叙事结构;保存审美趣味等。这是《聊斋志异》保持历久弥新艺术魅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子弟书研究及其说唱文学研究,既是子弟书改编小说名著的一部分,也是《聊斋志异》的接受传播史研究。包括对《聊斋志异》子弟书题材继承性、审美特征的研究,以及《聊斋志异》其他衍生作品研究等,近十余年来也有了一些新进展。这得力于子弟书文献整理的日趋完善、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宽,尤其是对于多民族文学关系及东北亚地域性、共同题材研究的进一步重视。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里存在着一个逻辑自洽的"鬼神世界"。阴阳有别、鬼神驾旋风、鬼神喜凭附、鬼神需香火、鬼神延续生前性情等民俗信仰中的鬼神认知,是"自然属性"在鬼神世界的折射;阴界封神、神职分工、神界律令等"中国封神文化"的重要构成,则是"社会属性"在鬼神世界的折射。《聊斋志异》里世人与"鬼神世界"的沟通,本质上是对冷酷现实的恐惧与力图超脱,同时也体现出华夏民族"我命在我"的执着信念。  相似文献   

6.
在易学理念的影响和模塑下,中国传统美学和审美文化中的"自然之用"体现出鲜明的生态审美意蕴。在生态中心主义模式下,生态保护所面临着悖论,但这一悖论在易学乃至中国传统哲学中本来不存在,"数"所生发的节用、顺用理念认为人合理地取用自然是可以实现生态系统整体上的互利互济、共生共融的。这还造就了"贵生"的审美理念和天人共在的环境、场境美,并表征于人居环境、艺术场境和园林建筑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以"尚清"审美趣味的视角,观照永子审美价值,探寻永子"尚清"审美倾向。永子的"尚清"属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涵具体表现为自然、淡雅与含蓄;永子"尚清"的产生源于中华传统农业文明下的"天清"观念和"人清"追求;由永子"尚清"生发出的生态理念与和谐观念,不仅对当代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也为今后保山关于永子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从思想文化和审美思潮的角度研究《聊斋志异》,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本文试图从明末主情浪漫思潮的延续、清代经世致用思想的反映、主情浪漫思潮与经世致用思想的并存、浓重的审美感伤情怀几个方面论述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与清初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思潮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来看,当代生态诗歌都是迄今为止最具科学意识的诗歌,是科学与诗融合的典范,创造了科学与诗对话的新空间.这与当代生态诗歌产生的历史条件、科学语境及其生态关怀和创作宗旨直接关联.科学作用于生态诗歌的一个最显著的结果便是审美取向发生了变化,即从传统的审美走向审丑,将传统自然诗所忽视、遮蔽、排斥甚至是"打压"的丑之自然作为其抒写和赞美的对象,实现了对传统自然诗的美学超越.  相似文献   

10.
《聊斋志异》与《红楼梦》是明清“双姝”模式小说的典型代表。《聊斋志异》通过异类组合塑造出奇幻的“双姝”形象,既是对明末以来文学思潮的反思,也是对人间至情的向往;《红楼梦》则通过“影身人物”一真一幻等技法表现出作者的精神倾向。这既是受明末市井文学的影响,也是受中国传统儒家与道家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蒲松龄在坎坷的人生境遇下发愤著述,写下了中国文言小说史上的集大成之作--《聊斋志异》。可以说他的情感生活、不同年龄阶段的创作心态都寄托在了《聊斋志异》当中。  相似文献   

12.
《汀克溪的朝圣者》是美国作家安妮·迪拉德的重要代表作,也是学界公认的生态文学经典文本。该书与传统审美迥然不同,呈现出生态审美的基本特征。本文从审美境域、审美对象与审美尺度、审美过程三个方面分析、发掘其中蕴含的生态美学价值:在本源自然和人之自然生命相通的本真体验中获取"诗意栖居"的生态智慧,并试图为理解生态美学开启更宽广的思维角度。  相似文献   

13.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 1874—1963)的许多诗歌都表现出关注自然、回归自然的主题,倡导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他的诗歌创作是在自然的滋润下完成的,清新而纯朴,给人一种宁静、独立的感受,展现了他浓厚的东方生态智慧,体现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文章从生态审美的三原则即"自然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交融性原则"入手,探讨弗罗斯特自然诗中浓郁而又朴素的生态审美意蕴,启迪人们不仅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应当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构建一个"绿色、健康"的新家园。研究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生态美学意蕴,不仅反映出东方传统生态智慧的普遍价值和现代意义,也为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继《陶渊明的幽灵》之后,沿着发掘古典生态资源的路径,鲁枢元将目光聚焦于《聊斋志异》这一古典文学名著身上,将其纳入生态框架下展开观照。作者致力于挖掘《聊斋志异》中潜在的生态因子,并采用随笔的文体和漫谈的方式将历史与现实加以连接。鲁枢元的这本新著与《陶渊明的幽灵》形成内在的逻辑演进关系,呈现出其开掘中国古典文化资源进而搭建生态路标的美学理念。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小说的集大成之作,而《马介甫》和《恒娘》又是其中的名篇,通过对比两者在艺术表现和主旨内蕴方面的异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烛照出作者当时的婚姻思想和婚姻理想,以便于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把握作品的历史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
《聊斋志异》的思想价值主要在其寓意,而其艺术价值之一则体现在与古人赋物传神之诗艺传统相关的以“神”致“幻”的审美特色上。从意象层来看,《聊斋志异》工于赋物,而其胜处不在“形奇”而在“神幻”;从意境层来看,《聊斋志异》工于造境,其胜处不在“事奇”而在“境幻”。《聊斋志异》正是以其颇富诗意的意象之神、意境之幻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7.
王芳 《华章》2012,(32)
《聊斋志异》构建了一个狐的世界.蒲松龄在继承狐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创造了一系列具有人形美、人性美、人情美及艺术美的美狐形象,给读者以审美愉悦.本文从美狐形象的外貌特征、性格特征、思想特征以及作者的文学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对《聊斋志异》的美狐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笔记小说发展到清代,出现了《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两部鼎盛之作.两部作品均多有描述"狐"形象的故事,但由于作者在社会地位、人生经历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因此两部著作在缔造"狐"世界、塑造"狐"形象上表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文章分别从情节结构、审美意境、描写语言、形象塑造以及艺术手法几方面探讨《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描写"狐"故事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幻化是《聊斋志异》突出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鬼狐花妖的人情化是蒲松龄的诗意创造,是对我国志怪传统的反叛与超越。立足于现实生活,品尝人生百味,《聊斋志异》体现了一种根植传统道德基础上的文化建构。作者内心流淌着的道德本位意识,不时浇灌着其文学创作,让读者于无声处谛听他心灵的呐喊与呼告,情感脉络的巨大牵引力,形成小说涉笔成幻、旨趣复杂的审美状态。  相似文献   

20.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之一,阐释了道法自然的"合一"观、道生德养的道德观,对当代生态文明教育中应塑造什么样的人,如何塑造人都有所启示。本文梳理了《道德经》中"知足知止、少私寡欲、复归于朴"等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提出教育者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应借鉴"自然无为、图难于易"等方式,最终高效达成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