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河南教育》2014,(7):52-52
<正>策划人语:随着近年《老男孩》《一触即发》《一部佳作的诞生》等微电影作品的爆红网络,微电影这种新的电影形式迅速进入人们的视野,进入大学校园,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和追捧。随之,各大学都开始举办微电影比赛之类的活动,一大批由学生制作的校园微电影作品涌现出来,其中不乏佳作风靡校园,成为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微电影,顾名思义,是比常规电影微小的电影,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其"微"在故事短小精悍上,"微"在观众的碎片化时间利用上,当然,也"微"在投资和制作周期上。大学校园里始终有着一批热爱电影的年轻人,以往大电影时代的高制作成本、长制作周期等高门槛让他们望而却步,而微电影的出现让  相似文献   

2.
《辅导员》2014,(35)
正小记者来回答微电影是网络时代的电影形式,实际上就是微型"短片"。小主持大讲堂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它有故事情节完整、放映时间短、制作周期短、成本投资少的特点,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微电影之"微"在于: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以其短小、精练、灵活的形式风靡于中国互联网。微电影兴起于草根,各种参差不齐的"小短片",来自于各种相机、DV、手机。一部好看的微电影要具备两个  相似文献   

3.
《辅导员》2014,(23):26-26
小记者来回答微电影是网络时代的电影形式,实际上就是微型"短片"。小主持大讲堂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它有故事情节完整、放映时间短、制作周期短、成本投资少的特点,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微电影之"微"在于: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以其短小、精练、灵活的形式风靡于中国互联网。微电影兴起于草根,各种参差不齐的"小短片",来自于各种相机、DV、手机。  相似文献   

4.
微电影,是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放映、微周期制作和微规模投资的视频或者说类电影短片。在今天的网络时代,微电影以其制作成本底、发布平台广泛的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5.
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电影结合自身比较突出的优势,积极顺应信息碎片化、受众碎片化以及媒体碎片化的潮流,产生了一种新的电影艺术形式——微电影。从2010年《老男孩》迅速蹿红,至今各种题材的优秀微电影作品大量涌现,各大影视制作公司纷纷开启了自己的微电影制作计划。基于微电影产生的背景及其所具备的特点,分析微电影发展的优势及其长久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微电影的优化及发展。  相似文献   

6.
电影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承载商业信息的介质.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智能终端和无线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要在碎片化的环境中接收信息,再加上电影中植入广告数量偏多、方式生硬等缺点,传统电影在传播商业信息方面面临瓶颈.微时代除了微博之外,微电影也是引人关注的新事物,它突破了传统院线电影的物理环境,并以其成本低、传播快、互动频繁等优点成为企业散播商业广告的首选.这种定制式的微电影广告实现了高端植入,降低了广告主的投资风险,有利于企业和微电影的制作者获得双赢.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来,中国网络电影走过了网络视频拼接、初期原创作品、"微电影"三个阶段,发展脉络清晰,阶段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微电影作为移动媒体技术发展的产物,以其特有的电影叙事方式走进人们的视野。当今社会,"微"已经成为了大众欣然接受的一种生活方式,例如,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这种"微时代"的事物非常符合现代人生活的快节奏,能够给人们的娱乐休闲带来更多的乐趣。微电影不同于传统的电影,它的广告方式同传统的说教式、诉求式有所区别,它创造了全新的广告盈利模式。微电影广告的诞生,成为当前比较流行的广告体裁和广告制作方式,不仅符合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向,也为广告业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本文通过分析微电影的传播效果和广告特性,寄希望于对我国的媒体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微电影是新媒体时代的宠物,集娱乐、商业、文艺等于一身。媒介融合视阈下,微电影的创作处处充满着"个人化"的创作特点。基于微电影自身的特征以及创作原因,它的"个人化"的创作特点主要体现在制作、传播、内容、形式以及平民化创作等方面上。在"个人化"创作发展的基础上,微电影逐渐走向商业化、专业化、跨界合作之路。  相似文献   

10.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越来越多的微电影呈现在观众面前,它展现的是与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而网络的盛行又为它提供了便利的观赏模式,随处可见的视频发布,人人可导的微电影,在未来电影产业发展中占据着一定比例,并成为一颗璀璨之星。随着影视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微电影才得以茁壮成长,它融合"微"这种新兴媒介的传媒特点,突出快餐式的草根文化特质,提供着高效便捷的运营特性,由此彰显出微电影最为本源的所在——电影之美。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开放,跟随视听语境及演示手法的变换,更是微电影这种新型艺术形式及市场运作方式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在电影发展的近百年间,电影艺术在不断变革中逐渐积累了自身的价值。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等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信息更加多元化,一场以"微电影"冠名的新一轮革命应运而生。微电影的诞生使得新传媒时代下的电影艺术无论在技术方式还是消费方式上都发生了与传统电影有所不同的根本改变。微电影以其个性化的传播特征,日渐成为影视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拓展了新媒体时代大众个性化表达的空间。其多元化的价值走向将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Micro film is a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Media,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film performance, and in order to cater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 era, it is more attractive to the audience. The thesis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ra of micro film from the media dependence and the needs of the audience, as well a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about them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me and space,and the developmedent trend of micro fil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oday's society.  相似文献   

13.
微电影是电影艺术、网络媒体与现代商业跨界联姻的产品。在表现特点与传播机制上.微电影充分整合和利用了现代传媒的众多优长。然而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与广告商业的合作也可能成为遏止它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若要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微电影应当回归并严守自身的艺术本性,在受众、载体、商业价值与艺术教育的良性互动中寻求发展。  相似文献   

14.
微传播时代的到来改写着大陆电影的现代化进程,使其进入了"人人电影"时期。在这种背景下,对微电影的叙事策略进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从文学叙事学和接受学角度看,微电影叙事所采用的悬念策略、情感策略、戏仿策略等与其自身的特性是分不开的。这种叙事策略打破了微电影的成长悖论,促进了微电影的流行与传播。  相似文献   

15.
"微电影"作为青少年亚文化,既有积极的作用,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效应。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对"微电影"的正面引导,反对和控制那些为了收视率、点击率而过度迎合观众需求的庸俗、低俗、媚俗的"微电影",这有利于从根本上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大环境。  相似文献   

16.
微电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广告植入、网络和新媒体传播是其核心的两大构成要素。由于独特的传播特性。使它具有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院线电影或电视播出的电视节目的“微”特征。微电影从“微”入手,体现了短周期、低成本、微时长、“简”故事、“强”视听和“新”话题这六大特征。这些特征之间彼此关联。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7.
自电影符号学宣告现代电影理论诞生以来,电影理论不断吸收相关学科理论来实现自我建构,促使自身走向多元化。电影精神分析学作为现代电影理论的一支,其对于电影中所呈现的精神疾病的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但其身体维度的缺失使得电影精神分析学视域下的主体始终处于残缺状态。在这一背景下,"电影病理"作为电影学的新概念的提出和研究,是迫切而必要的。电影病理学在现代电影理论转型的机遇下诞生,又将对现代电影理论转型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微贮玉米秸杆饲料具有成本低 ,适口性好 ,效益高 ,材料来源广 ,保存期长等多种优点。洲秸杆经过微贮处理其营养成分含量有明显的提高 ,其中粗蛋白质含量提高了 32 .1% ,粗脂肪含量提高了 5 1% ,将其应用于奶牛补饲 ,是一种提高秸杆养畜效益的好途径 ,可将奶牛的产乳量提高10 %以上。  相似文献   

19.
《舌尖上的中国》大型电视纪录片,能够在当今引起轰动,其原因在于用影视媒介特有的形象性、快捷性、大众性、声画一体化的优势,通过对一个人、一个家庭和一个村庄这些微观元素的记录和书写,每一个鲜活的个体背后都洋溢着朴实的气息,展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片子里那些辛勤劳动、有着质朴笑容的人们,组成了这个国家最重要最真实的存在。而让每个观众如身临其影地“参与观察和体验”,更具有亲切感,易于接受,较好地实现了中国文化等宏大主题的当代表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