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央红军长征开端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中央根据地作为长征开始的标志似乎已成定论,然而大量事实表明,黎平会议前的红军突围转移是“西征”而不是长征,“西征”和长征无论是在战略方向、实际领导还是在其评价和结果上都根本不同。黎平会议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根本转折,是长征胜利的起点。因此,黎平会议才是红军长征的开端。  相似文献   

2.
<正>长征是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革命遭遇空前危机的急迫形势下,为了保存革命火种而进行的战略大转移。我们党领导红军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历程。毛泽东长征诗词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万般豪情壮志,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热情洋溢地  相似文献   

3.
张品成 《红领巾》2006,(11):17-22
1934年10月,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决定战略大转移,也就是后来史书里提到的震惊中外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行动之前,中央决定留下部分同志成立中央分局。他们的任务是牵制国民党的军事力量,掩护红军主力转移,保卫中央苏区的革命成果。可是,留下来的部队极其有  相似文献   

4.
1934年 10月至 1936年 10月 ,是中共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被迫实施战略大转移的充满艰辛和困难的非常时期。在这生与死的考验中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 ,制定了正确的军事方针和民族政策 ,保证红军顺利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 ,并成功地通过了民族隔阂、宗教信仰、语言文化、风土人情等社会情况复杂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从而顺利地完成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挽救了党 ,挽救了红军 ,挽救了中国革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 ,在长征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无优劣贵贱之分、民族平等等民族理论 ,并将这一理论同中国民族问…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起因是“左”倾路线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已作大规模的战略转移,以另择革命根据地,极少把红军长征与震惊中外的华北事变联系起来。本文作者认为华北事变是促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历史大转折的催化剂,是促使红军北上抗日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6.
刊中报     
2003年第4期课文背景知识· 在义教九年小学语文课中 ,讲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故事的文章可真不少 ,如《飞夺泸定桥》(第十册第15课)、《倔强的小红军》(第八册第16课)等。那么 ,你知道“长征”一词是怎么来的吗?“长征”一词的确切含义是指中国工农红军于1934年10月开始的战略大转移 ,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革命根据地出发 ,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西康、四川、甘肃 ,长征两万五千里 ,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抗日根据地。但是把这次大转移统一称为“长征” ,却有一个历史“长征”一词的由来过程。1934年10月 ,中央…  相似文献   

7.
尘衣 《初中生》2005,(28):10-15
印象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了北上抗日,70年前的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翻越老山界,跨过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进行了一场震惊中外的战略大转移,胜利地跨越12个省,总行程达2.5万里以上.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它的胜利,不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世界革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1932年下半年到1934年间,中央苏区及其邻近苏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大百万铁红军”的运动。这场运动是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一个重要表现。这场运动之所以能够得以发动,是因为当时的中共领导人对革命形势作了错误的估计,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指导,再加上红军伤亡过大,部队减员过多。把少年队、赤卫军和地方武装整营整师改编为主力红军的猛烈持久的“扩红”运动,违背了人民战争这一战略战术的总原则,同时也超过了中央苏区人力、物力所能承担的限度,造成了根据地人财物的困难。“扩红”运动对于中国革命的消极作用远大于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永远的长征     
作为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在反“围剿”失败的情况下,被迫进行的战略大转移。在前有堵军、后有追兵的征途中,红军爬过了18座山脉——其中5座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足迹踏遍半个中国。长征是一个“向死路求生”的生死抉择。当时的“剿匪总司令”蒋介石指着军事地图说:“他们是在走向深渊,走向死亡。”他确信,红军是“石达开第二”,将重  相似文献   

10.
“南下”行动是红军长征中的一次重大曲折。但是,“南下”行动在军事上和政治上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在客观上支持和掩护了党中央单独北上;在战略上配合了党中央开创陕北革命大本营的艰苦斗争;接应了长征中艰苦转战的红二、六军团,为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创造了条件;“南下”红军还在经过的路途广播了革命火种,充分发挥了人民军队的“工作队”的职能。这些积极作用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共产党作为“南下”红军的灵魂和核心是其中最基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同志的七律诗《吊罗荣桓同志》发表后,许多同志在解释“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两句诗时,都把“战锦”释为战锦州,这一解释值得商榷。 长征,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大转移。毛泽东同志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对长征作了很高的评价,指出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长征的胜利,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并锻炼和保存了我们的党和红军。可以说,如果没有长征的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 既然长征是那么艰苦,那样困难,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又有那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三四年十月,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危害,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大“围剿”,被迫突围离开革命根据地,开始了震惊中外的长征。长征初期,“左”倾机会主义者又惊慌失措,在大转移中实行逃跑主义,使红军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两条路线,两种结果,从正反两个方面教育了全党、全军。一九三五年一月,红军长征到达贵州省遵义,党中央召开了扩大的政治局会议,即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全党的  相似文献   

13.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2002年12月第1版)第十册《飞夺泸定桥》一课,课文开头是这样的:“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教学之余,我思考这个句子,认为这种说法欠妥。现述陋见,以向同行请教。通过对本学期社会学科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的初步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红军夺取泸定桥这一事件发生在长征途中。上述说法,很容易误导学生认为红军长征是为了抗日,使学生对学过的历史知识产生混淆。从历史教科书中可以知道,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左”倾路线统治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进行的,是一次战略大转移。虽…  相似文献   

14.
1936年10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于甘肃会宁、静宁地区,既标志着伟大长征的胜利结束,也预示着中国革命新战略格局开始形成。根据毛泽东“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的论述,本文试图从研究长征前后中国革命战略格局的变化出发,进一步揭示中国革命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并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之际,表示我们对革命先辈的缅怀和无限敬意。  相似文献   

15.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反动军队,为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分担了压力,创造了条件。南方各根据地、游击区的艰苦斗争,保留了重要的南方战略支点,从而与西北红军遥相呼应。同时,南方红军游击队在险恶环境下的坚持斗争,保存了军事骨干,保持了党对南方的影响力,也集聚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6.
一本军号谱     
<正>2023年暑假,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次不同寻常的夏令营活动——“走进革命老区,传承红色精神”。我走进宁化县革命纪念馆,目光不由自主地被一本军号谱吸引。我端详这本有些破损、发黄的军号谱,思绪随着讲解员的讲解回到过去。讲解员说道:“1930年,红四军在毛泽东和朱德的率领下,离开古田,向江西转移……”听着听着,我似乎看见一个少年在听红军宣传革命,他眼中充满了对红军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7.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数十万红军完成了战略大转移。这不仅是党领导红军取得了军事上的绝对胜利,更是我党自身建设史上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8.
红军在长征路上的斗争是非常激烈、惊险和复杂的,既要同蒋介石几十万军队以及无数自然险阻进行斗争;又在同党内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和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作斗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克服了“左”和右的错误,冲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了种种困难,终于完成了红军战略大转移的任务。长征以我们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告结束,长征的胜利,是毛泽东正确路线的胜利,因而,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也得以确立和巩固。  相似文献   

19.
师:上节课我们讲到,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危害,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损失惨重,中央根据地日益缩小,革命陷入严重危机。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被迫撤出根据地,开始实行战略大转移——长征。 [评:概述上节课內容,引出新课题。体现了新旧教材的联系。] 师:今天我们学习这一章的第二节《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板书:一、长征开始) 师: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一方面军)八万多人  相似文献   

20.
一《奠基礼》是徐海东同志写的一篇革命回忆录。从一九三四年十月到一九三五年十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整整一年的长征中,纵横十一个省,长驱二万五千余里,翻过终年积雪的高山,越过人迹罕至的草地,进行了三百多次战斗,击溃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沿途的艰难险阻,最后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实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战略大转移。伟大领袖毛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同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及先期到达的由徐海东率领的红二十五军胜利会师了。红军长征的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