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玉嘉 《文教资料》2014,(36):84-85
本文从自由意志的角度解释了《失乐园》中亚当和夏娃堕落的真正原因。从各类观点主要是上帝控制说着手,分析其中的不足之处,并联系弥尔顿写作的时代背景与主要思想,从更深层角度探究了亚当和夏娃堕落的原因,揭示二人堕落的真正原因是自由意志的觉醒。  相似文献   

2.
《失乐园》:一部人类史诗和圣经史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乐园》的主题是人的堕落和神的拯救,这两条情节的主线和副线 相辅相成,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国内学界对《失乐园》主题的理解上存在着偏 差,这也影响了对作品中反面角色撒旦形象的正确评价,应该说人──亚当、夏娃 才是作品的主人公,他们的堕落代表了人类的堕落。由于清教徒弥尔顿力图从人 类的角度来写这部史诗,主题的崇高也带来艺术风格上的崇高。此外,《失乐园》 还以圣经作为它的基本构架,除了它浓缩了整部圣经的历史外,它所表达的各种 观念也均以圣经为依据,在具体细节的安排上也多引用圣经内容。这些说明《失 乐园》除了是一部人类史诗外,还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圣经史诗。  相似文献   

3.
吕晓军 《考试周刊》2009,(44):32-33
《失乐园》是描写人类堕落的长篇史诗。它讲述了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原本纯真无邪.因魔鬼撒旦的诱惑而反抗上帝的旨意.最终遭遇堕落致罪的过程。作者弥尔顿在诗篇中大量运用《圣经》人物意象,从而使作品的主题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本文试图联系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对书中的《圣经》人物撒旦,以及亚当和夏娃进行人物形象分析。  相似文献   

4.
《失乐园》的主题是人的堕落和神的拯救,作为清教徒的诗人,弥尔顿试图从人类的角度写这部史诗。《失乐园》以圣经题材作为基本构架,描写了人类最初衍变的史诗,并浓缩了整部《圣经》史,所表达的各种观念都以圣经为模板,在具体细节安排上多引用圣经内容。充分说明了《失乐园》是一部完整的圣经史诗。  相似文献   

5.
《失乐园》是英国著名诗人约翰·弥尔顿于1667年创作的史诗,作者凭借高超的诗艺,塑造了矛盾性极强的作品人物,受到文学批评家的喜爱。本文运用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聚焦理论对《失乐园》中夏娃进行分析,探讨叙事聚焦在夏娃的分裂形象塑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朱晓光 《文教资料》2007,(30):28-29
《失乐园》是十七世纪英国作家弥尔顿的代表作。在这部史诗作品中,弥尔顿开门见山地宣称要"阐明上帝对人之道",然而,他随后却塑造了一个英勇的反叛者撒旦形象。而随着人类始祖亚当、夏娃的出场,读者逐渐明白:史诗的真正英雄是人类。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品《失乐园》的分析,揭示出弥尔顿身上的多重矛盾性,即革命性、清教主义和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7.
约翰·弥尔顿是十七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他的代表作《失乐园》是一部宗教政治性史诗,其主题是"人类的堕落",也即人类的违抗和伊甸园的丧失,其根本原因是撒旦。撒旦是《失乐园》中最具生命力、塑造最为成功的形象,作者借助撒旦的形象巧妙地表达了他的革命情感与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8.
《失乐园》是弥尔顿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之一,作为一篇神话史诗中的典型代表,所塑造的亚当、夏娃、撒旦、上帝、天使等形象都较为丰满,尤其是撒旦形象,体现出了作品推崇及追求的精神,具有代表意义,本文即针对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形象及长诗主题进行分析,以便了解《失乐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英国诗人弥尔顿的长篇史诗《失乐园》中,夏娃的诞生被描述为是由亚当被抽出的"左侧肋骨"创造出来,而英文单词"left"在《圣经》与《失乐园》中,都与绝对的负面含义相联系,通常意味着"罪恶".同时,夏娃与诗中另一位女性角色"罪"彼此互成镜像,二者自诞生起便命运重叠,并经历了类似的文学变形.由此可以看出,尽管作为一名人文主...  相似文献   

10.
<失乐园>是英语文学中最伟大的一部史诗,也是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一生中最杰出的诗作,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借用圣经故事用史诗的形式表现了人类最初的演变和人类历史上反复出现的变革斗争,全书共十二卷,描述了撒旦反抗上帝战败后设计复仇,偷入上帝制造的伊甸园,引诱夏娃偷食禁果,以致人类始祖被逐出伊甸乐园,开始沉沦的故事.诗篇大量运用圣经人物意象,将撒旦和亚当、夏娃刻画得栩栩如生,从而也将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失乐园>艺术地反映了在宗教旗帜下进行的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热情地讴歌了革命思想.这部洋溢着资产阶级革命战斗豪情的史诗,不仅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一曲赞歌,也是17世纪欧洲诗坛的坚实基石.  相似文献   

11.
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被视为英国诗歌史上的最宏伟的史诗性作品。新古典主义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对这部作品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从而开创了《失乐园》的评论历程。德莱顿,着眼于《失乐园》与古希腊罗马史诗相比较,认为弥尔顿兼有荷马和维吉尔两人的优点;艾迪生就《失乐园》中的人物刻画、史诗的主题性质、诗人丰富的想象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他也指出了史诗中的不足;新古典主义批评的集大成者约翰逊全面肯定了史诗的道德意义及崇高的风格,但他认为弥尔顿的词汇乖癖、笨拙。这个时期的《失乐园》评论都是以新古典主义理论为根据的。  相似文献   

12.
关于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的主题,学术界历来争议颇多。本文认为小说的总体框架呼应了弥尔顿的史诗《失乐园》,可以理解为重述的“失乐园”故事。玛丽·雪莱借用有关“堕落”的神话结构,表达了她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看法,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她的时代。  相似文献   

13.
《失乐园》深深植根于《圣经》的《创世记》。一方面,受传统和等级思想所限,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塑造的夏娃有着魔鬼般的形象;另一方面,夏娃能与亚当平等交流沟通,向上帝忏悔并勇于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4.
傅紫琼 《文教资料》2012,(20):31-32
《失乐园》有两部作品,一是17世纪英国作家弥尔顿的描述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受恶魔撒旦引诱偷尝禁果而被逐出伊甸乐园的史诗著作;二是日本现代著名的情爱作家渡边淳一的描写中年男女陷入不伦之恋,追求纯粹的爱而背离传统道德,背叛家庭,选择殉情的代表作,《爱的流刑地》也是他同类题材的著名作品。本文拟探讨其中隐含着的相似意象,以得出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弥尔顿的史诗《失乐园》以发生在英国17世纪的清教革命为讽喻对象,并试图为革命的失败寻找宗教上的解释。在弥尔顿看来,《圣经》故事里人类的堕落是其自由意志的选择,必须为之承担相应的后果,而人类的重生要经过一个从善到恶,再从恶到善的辩证发展过程。《失乐园》体现了弥尔顿希望调解信仰和理性之间的矛盾从而从理性的角度解释信仰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在整个基督教文化中夏娃被视为"原罪"的根源,她的图像是基督教推行禁欲修行过程中用以惩戒与救赎最有力的工具,本文通过分析米开朗基罗《原罪与失乐园》中的夏娃形象,试图解读图像背后隐藏着的性别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7.
《失乐园》是17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弥尔顿的伟大作品,这部作品被定义为宗教性的史诗,它以《圣经》作为基本的结构支撑,通过形象的语言、巧妙的构思、深刻的哲理生动地描述了撒旦与亚当夏娃之间的报复行为,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和罪恶的来源。这部史诗不仅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艺术特色,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是资本主义革命主题的生动展现。透视弥尔顿的《失乐园》,其深刻的历史性和宗教性,为读者打开了另一扇天窗。  相似文献   

18.
由约翰·弥尔顿创作的长诗《失乐园》被奉为17世纪人文主义的经典之作,其中的撒旦形象具有十分丰富的研究意义。撒旦既是一个具有叛逆精神和革新意识的变革者,同时也是一个由于盲目复仇而失去自我定位的角色。本文旨在从人文主义的视角去挖掘《失乐园》中撒旦这一形象的存在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文中分析了撒旦堕落的原因,其堕落的过程,以及他对人类成长所产生的意义。文章将重点探讨撒旦反叛行为对人类离开伊甸园后进行生存探索所作的启示。本文发现,尽管撒旦带给了人类一系列的灾难,却通过自身的探索向人类暗示了堕落与成长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令人类找到了更加合适的生存方式并获得对生命更加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研究了《失乐园》中作者要表达的自由观思想在学界引起的争议,并通过对作品诞生时代的分析解释了争议的原因。而后通过对失乐园中两大堕落主人公形象——人类和撒旦的分析,来研究弥尔顿在长诗中表达的人类充分享有自由意志的主题思想,以及本篇诗歌中表达的自由观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20.
夏艺 《海外英语》2012,(22):216-217
女性批评主义者历来指责弥尔顿为厌女症患者,他们认为在《失乐园》中,弥尔顿将夏娃描写为一个"诱惑者",正是她诱惑亚当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才导致了人类的堕落。他们还指出弥尔顿笔下夏娃从属和弱势的地位是上帝创造之始就决定的,因此是为男权主义的正言和辩护。但本该文分析弥尔顿虽然被时代所局限,受当时男权制观念的影响,认为男性确实比女性优势。但他决不是一个厌女症患者,因为她所创造的夏娃具有许多闪光点,是一个一反传统的女性的新形象。他所创造的夏娃可以说是对当时所盛行的厌女症的一大冲击和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