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西方的哲学概念对中国本土的术语进行解释就是近代的反向格义。传统的格义是权宜之计,其对外来佛学术语的解释借用了本土概念,是工具性、启蒙性、普及性的,而专业性、研究性是正统的或主流的近代反向格义。应严肃地反思和讨论反向格义,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与西方哲学概念体系是极其不同的,若在老子之道的解释或定义中引入应然和突然、精神和物质,则使人迷惑。若中国哲学术语用反向格义的方法来进行解释,那么就会说明和自觉意识到其局限性。用西方概念对应中国哲学术语不免会大相径庭,因此,对我国古代哲学术语的解释采用描述的方法也未尝不可。  相似文献   

2.
"反向格义"是解释事物的一种方法,教育研究中的"反向格义(reverse analogical interpretation)"就是指在教育研究中,用外国的教育理论来解释中国的教育现象的研究方法。目前这一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经常被使用,本文希望能揭示这一方法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利弊,在此基础上对教育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格义”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其中一些概念、范畴不好理解,于是中土僧人便以老庄的术语模拟和解释佛教教义,帮助一般人了解佛教的基本内容,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以本土固有的经典解释外来的教义。但近代以来的中国哲学研究是要以西方哲学的概念体系以及理论框架来研究分析中国本土的经典和思想,也就是像人们所说的,如果不借用西方哲学的概念语言,自己的传统反而不容易理解了,这与传统的“格义”方向相反,所以我们称之为“反向格义”。我提出“反向格义”的目的主要是唤醒一种自觉意识,就是说我们不能避免用西方的语言、西方的哲学概念、  相似文献   

4.
围绕“反向格义”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所展开的讨论并未取得实质性的思想进展,其根源就在于“反向格义”和“以西释中”、“以中释中”的说法及其问题指向是含混和有歧义的。在中西哲学史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在中西哲学之间进行比照,而在对中西哲学进行比照的时候,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最具误导性的思想前提就是本质主义。研究者一旦真正地...  相似文献   

5.
格义原本是以儒家、道家经典中的名词、概念去比拟或比配佛教经典中的名词、术语的教学方法或译经方式,后来进一步引申为以儒家、道家观念、思维方式阐释佛教思想的方法。“格义”是佛教传入之初为在中土立足不得不采取的权宜之计,同时对佛教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格义本身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与此相应,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的影响也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任何名词概念只能在文化整体中被理解。近代以来,中西语言互释中的格义与反格义,导致了关于中国文化的一系列"有"、"无"之争。在对中西文化中几个基本名词概念的互释——形而上学与metaphysica,本体,本体论与noumena,ontology,自然科学与natural science进行初步反思与澄清的基础上,给出中西科学文化源流:从文字语言与思维方式,超越类型与文化取向,学问或哲学体系、科学性质与研究方法的大略对照与简要说明。以图抛砖引玉,有待来者。  相似文献   

7.
汉语四字格语意精练,形象生动,音韵优美,是汉语词库中的瑰宝,而英语中缺乏相似的语言表达形式。本文将从翻译中"形"与"义"的传递关系入手,以隐喻性认知理论为视角(概念隐喻,概念整合理论)探索汉语四字格翻译的认知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8.
作为“三玄”之一,《庄子》是魏晋思想家表达思想的核心载体之一。玄学家向郭与高僧支遁对《逍遥游》都有所言说。将两家学说加以勘会,亦可见出当时思想界的一点消息:格义、反向格义及隐性反向格义并行,般若学与玄学之间既有濡化又有对立。支遁逍遥义的立说关键在于以“至足”超越“自足”,其即色游玄论便由佛家的般若空义贯通了道家的逍遥义,可视为引内典注《庄子》的反向格义。向郭玄冥说及入世出世之辨与般若思想相合,可视为隐性反向格义的结果。道林与向郭同以玄为境,然支遁由缘起性空而游玄,向郭由独化实有而玄冥,其精神境界虽同号之为“玄”,其通达玄境的进路却大相径庭。两种进路之异,一言以蔽之,为“自尔”与“不自”的对立,或曰,自然与缘起的对立。  相似文献   

9.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其教义、教理等很难为中国人所理解;但是,佛教的"空"跟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无"等概念形成了两种文化之间的共鸣;于是,早期佛教的传习者,特别是魏晋时期的佛教传习者,便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跟佛教思想相近的概念来解释佛教的"事数",将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概念跟佛教的"事数"进行一一比配,于是便有了"格义"之法."格义"在佛教传播中土初期起到了文化上的"摆渡"作用,为两种异质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某种"方便法门".虽然后来佛教的传习不再需要借助于"格义"之法,但这种沟通两种文化的方法.仍然为后来的文人和学者使用;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便借助于中国经籍中的"天"向中国人解释"上帝"的观念.同时,"格义"一法作为古代中国融通中外文化的一个先例,也成为中国比较文学较早的源头之一,并对当今的中外文学、文化的交往和沟通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严复对中西学的格义实质上是予中学以西学的诠释,用西学补中学之不足。这种采近代西学之“石”,攻经典精义之“玉”的理智心态,对传统文化机制进行创造性转换的努力,起到了破块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1.
《"格"辨》(The Case for Case)一文是美国语言学家菲尔摩创立格语法的经典文献。文章通过梳理《"格"辨》中格、格框架以及深层格等核心概念,重点解读该文中格语法的体系建构。文章认为,《"格"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在深层结构中引入格以实现对转换语法的修正,并以此为基础初步创立具有普遍意义的格语法体系;《"格"辨》的意义在于将语义和句法结合,开启句法语义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2.
姚志奋 《天中学刊》2011,26(4):93-95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它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辜鸿铭会通中西文化并推崇儒家文化,适应了当时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其选择的格义策略也适应了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应成为典籍外译的一个原则。  相似文献   

13.
"格义"是佛经初入中土之时的传译法,其范围涵盖了讲经、释经、译经、注经及不同学派之间的互释。"格义"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认知特点,更有其必然性和正负效应,因此有必要从这些方面去重识"格义"。如此阐释无疑有助于我们正确了解它在建构翻译学科理论体系中的作用,认识它对于今日中国文化走出去所产生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训诂方法中文训方法可以解释为“随文谋义”,也可以解释为互文见义、异文比较、文内自注等方法.文章对三种训诂方法加之详细考据和解释,并对文章自释功能、释词方式作出评价和概括,校定随文谋义的具体概念和知识结构,阐明其学术内涵和定义.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对大学生"义"概念的心理表征进行初步探索.研究方法:搜集说明"义"的特征及涵义的项目并简化合并得出原型,选取高频原型制成问卷,让大学生按每个原型与"义"涵义的接近程度进行评价,再对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并结合内容分析法对原型进行编码分类.结果显示:"义"在大学生心目中由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表征:(1)季友伯兄;(2)凌楷信守;(3)宽仁孝悌;(4)深明大义;(5)行侠好义;(6)明礼尚德.  相似文献   

16.
荀子隆礼、重法,但并未因此而忽视"义"及其在自己伦理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反,他不仅为"义"的产生找到了外在基础,即社会发展的历史需要;而且还使"义"的内涵在这一历史需要的前提下向功利性、条理性和规范性,即向外在价值转化;最终使"义"与"礼"相结合,"礼""义"并提、互换使用,极大地发挥了"义"作为"手段的善"的功效。而"义"概念的这一转变也正是荀子伦理思想向大众、现实、操作层面转变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论语》对"义"的运用在诸子中是最早的,"义"在史书中有价值评判尺度和指代政治道德理想这两种用法。"义"的本义是形容体貌或兵器的威仪风度,早期文献多取其"礼容各得其宜"的义项。由此而引申出的"合理"、"合宜"义项,则是"义"字众多内涵的直接基础和根源,也是《论语》运用和改造"义"的依据。《论语》对"义"的运用,第一种取其"合理"、"合宜"的义项,引申为正义,与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相对立,包含有纠正对象的意义;第二种用法虽然仍保有其"合理性"内涵,但其儒家政治道德色彩十分明显,这时的"义",显得更接近于一个独立的政治道德概念。  相似文献   

18.
长久以来,诗格著述被视作指导初学者的教科书和科场应试的指南,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并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始终未得以充分认识。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诗格之"格"的理解停留于法式标准层上,即便有学者提出技艺和审美力量层面的含义,也语焉不详。诗格之"格",一是近体格式体制的法式、标准;二是诗的内在艺术品质,即选词取象、章句构拟、用事描写等艺术手段;三是诗之气势、意境和风格等总体艺术风貌。三层内含层递融通。既是一个由点到面到体的逻辑建构,也是形式格法与意义、审美的互文共建。全面细致梳理诗格之"格"的内涵,有利于把握诗格理论术语的内在体系,有利于深刻理解和梳理诗格理论的内在机制,有利于重新考量其在文论史和诗论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汉语"心"是一个构词能力很强的语素,越语表示"心"的词主要有"tam"和"lòng",它们的构词能力也很强。汉越"心"从认知角度来看,可分为转喻义和隐喻义。通过对比发现,汉语"心"和越语"tam""lòng"的转喻义都发生在思维范畴和情感范畴,隐喻义都发生在实体范畴。但在转喻义上,汉语"心"的转喻义"珍爱物"在越语"tam"和"lòng"中就没有对应的语素义,越语"tam"和"lòng"在转喻义上则更加丰富。在隐喻义上,越语"tam"和汉语"心"基本相同,越语"lòng"隐喻义则更加丰富。对汉越"心"的转喻义和隐喻义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质量。  相似文献   

20.
"给"的"给予义"可以分成单纯引入与事宾语义、引入与事宾语义与给予动作义的扣合义和引入与事宾语义与使役义的扣合义三类。在共时层面,"给予义"语料数量多于"非给予义","单纯引入与事宾语义"语料数量多于引入"引入与事宾语义与给予动作义的扣合义"和"引入与事宾语义与使役义的扣合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