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843年,马克思提出"你们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他所谓的"消灭哲学",不仅要消灭以德国古典哲学为核心的西方资产阶级旧哲学,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哲学本身的"扬弃",这种扬弃既包括使哲学与现实相结合,又包括哲学现实功能与现实意义有机结合,还包括哲学主题的伟大变革,进而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2.
在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深刻解读中可以发现,马克思的"消灭哲学"、"实现哲学",均有其具体指向。就实践派而言,只有先实现黑格尔哲学,才能消灭黑格尔哲学,"实现"是"消灭"过程的环节;就理论派而言,唯有先消灭自身的哲学前提,才能将自身的哲学变为现实,"消灭"意味着存在论原则的变革,"实现"则意味着哲学境域的超越。因此,批判本身是为了构建,马克思的"消灭哲学"、"实现哲学"背后是一场空前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多次提出要“消灭哲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必须给出解释的问题。对此,俞吾金教授认为,这句话的中文翻译有误,马克思的原义是要扬弃哲学。根据马克思相关文本的中译文和英译文,从“消灭哲学”的出场语境出发,得出结论,“消灭哲学”的翻译无误。但是马克思原义是要消灭具有意识形态特征的那种哲学而并非所有哲学。俞吾金教授所提出的翻译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将马克思的格言放入特定的文本语境中来理解,而不是脱离语境任意的引用。  相似文献   

4.
社会分工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是马克思用以考察和研究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和重要方法论,同时也是科学把握和深刻理解马克思历史哲学思想的理论枢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探讨社会分工是马克思敲开人类社会"历史之谜"大门的最有力的叩击。首先,社会分工是马克思深入考察人类社会结构和系统描述社会历史进程的"切入点",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基础和新的出发点;其次,社会分工是马克思研究世界历史形成的特有"视角",并借此科学地预见了未来人类历史发展的更高形态——共产主义社会;最后,社会分工是马克思考察现实的人的发展历程的基本方法论"支点",并找到了一条消灭异化和私有制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消灭分工。  相似文献   

5.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费尔巴哈的“现实的”和施蒂纳的“唯一者”的扬弃而形成的。“现实的个人”具有丰富的内涵,是马克思的新唯物史观的起点所在,同时它还蕴涵了马克思哲学的方法论变革,使得马克思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现代哲学的转折。  相似文献   

6.
"解释世界"是哲学的一个基本的、普遍的功能,马克思哲学也不例外。我国哲学理论界之所以把马克思哲学的性质视为"改变世界",根源在于对马克思1845年写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的错误解读。我们不应该对马克思哲学的性质作过分的、夸大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从弘扬马克思哲学主体性原则出发,围绕现代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潮,并剖析西方传统哲学主体性原则的存在现状,深入分析马克思哲学对西方传统哲学主体性原则扬弃的具体思想表现,探讨马克思哲学对西方传统哲学主体性原则扬弃的重要意义,形成更科学、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并提供坚强的思想支持和理论保证.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实践哲学从现实的人、现实的生活出发,归于现实的实践,实现了现实人、现实生活和现实实践的辩证统一。现代哲学咨询通过哲学实践活动,依据各种哲学观点和咨询方法,帮助人们解决思想困惑和理智错知方面的问题。哲学咨询的理论基础是实践哲学,其基本理念与马克思实践哲学一致,实现了"实践哲学"与"哲学实践"的统一。基于实践哲学,哲学咨询的主要任务是,关注现实人、关照现实生活,引导人们通过实践创造新的存在,在理想与现实中求得平衡,以在纷繁的世界中实现"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9.
关注现实,将哲学批判同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实践精神,促使马克思完成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转变,从而实现哲学上的革命变革,马克思哲学不仅在于正确地说明世界,而且更重要的在于改变世界,因此,应当将马克思哲学同无产阶级革命初中相结合,同时也就应当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哲学,这是马克思哲学实践精神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在对近代哲学思维范式的扬弃中,现代哲学思维范式凸显出两大典型代表,即马克思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虽然二者在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上具有“家族相似”性,但马克思哲学从“现实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出发,展开对传统哲学和现实世界的批判,与现代西方哲学相比,更加具有彻底性、科学性和颠覆性.随后的后现代哲学虽然在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反绝对主义的口号中进一步发挥了马克思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批判”维度,但其“批判”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相脱离,仍然没有克服其先天的不足.关注和研究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维范式,通过剖析马克思哲学对近代哲学、现代西方哲学和后现代哲学的批判、超越及对话,揭示马克思现代哲学思维范式的历史原像.  相似文献   

11.
德国古典哲学的国家普遍性思想是马克思国家学说的渊源之一。德国古典哲学起于康德、终于黑格尔,对马克思有重大影响的费尔巴哈哲学不能列位于德国古典哲学的系谱之中。德国古典哲学以国家为普遍意志的体现形式,作为普遍物的国家是公共利益的现实映射,达至普遍利益是国家这一共同体的本然目的;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的国家主义观点是典型的国家中心论,从而有别于古典自由主义的社会中心论。德国古典哲学家,包括黑格尔,并未能真正地区分国家和社会的界域,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国家观而把国家归为由市民社会所决定的私利性的控制工具而非裹有道德迷雾的公益性的共同体组织。马克思对国家的理解也是社会中心论的工具主义范式。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以实践唯物主义作为他的哲学革命和哲学创新的成果,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认识视角和内容体系的变革,完成了哲学史上的深刻革命变革。以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为基点,重新审视、理解、阐释马克思的哲学理论,对指导我们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经济学和哲学在马克思那里是一块不可分割的整钢,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和哲学研究始终是一个双向建构的同一过程,他在进行经济学研究的同时也实现了伟大的哲学革命。马克思“经济”和“哲学”视野是融合的,这是由人的二重性存在的不可分割决定的,“经济”和“哲学”与人的二重属性是紧密相连的。经济学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可见,经济学本身就和哲学的超验性相互交织,是属于同一过程的双向建构,而哲学又同人的存在的社会性、超验性相对应。因此,马克思双重视野的前提是人的二重存在性。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举世公认的历史上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他不仅是哲学大师,而且是逻辑学、心理学、生物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奠基者或重要创始人。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不仅总结了以前所有哲学家的思想,还澄清了他们的混乱,并且把自然哲学和本体论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代表了希腊哲学的最高水平。正因为他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故后人对他的哲学立场派别归属问题,众说纷纭,不一而衷。亚里士多德在哲学方面的主要代表作是《形而上学》、《物理学》、和《论灵魂》。在他的诸多哲学著作中,详细地阐述了他的基本哲学思想。从古代希腊哲学的发展史看,进而从全部西方哲学史来看,亚里士多德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吸引了西方众多学者的探索。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哲学是植根于历史与现实之中的现代哲学,实践产生了马克思哲学,也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正确回答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不仅具有当下的现实意义,而且也蕴涵着指向未来的哲学旨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应从马克思哲学所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内在的一致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形式四个方面去认识。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政治哲学日益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这不仅因为马克思哲学的政治意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反思、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的哲学建构使马克思政治哲学成为可能,还因为不乏学者意识到政治哲学是理解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维度,并自觉地将其纳入政治哲学史的归纳与政治哲学的阐发.如果说国外研究概况表现为归纳与阐发,那么国内研究趋势则表现为重审与建构,虽然较国外研究稍晚,但问题切入与纵深呈现出中国学者对马克思政治哲学及其当代意义的深入理解.梳理国内外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历史图景,在此基础上构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框架,生发其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对建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并推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诞生,既为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的独立自觉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中国高等教育哲学走向自觉,既是中国高等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必然,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哲学自主发展的内在需要。中国高等教育哲学只有坚持本土化、实践化、人本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要求,才能实现自觉自立。  相似文献   

18.
旧哲学的根本缺陷在于脱离现实,不切实际,不能满足无产阶级革命的迫切需要。与旧哲学不同,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质是现实革命性。马克思哲学拒斥形而上学,以劳动为基点,实现了哲学的现实转向。马克思哲学是劳动哲学,是为劳动者服务、为社会主义运动服务的新哲学。把握马克思哲学,须强调现实性,突出革命性。  相似文献   

19.
文本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永恒性基础。正确地进行文本研究至关重要。进行文本研究时应注意:文本的选择要直接以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文本为依据,在全面研究的同时,适应时代的发展结合现实需要,从中选取最能反映其创新精神实质的代表作作为文本研究的重点;解读文本时要注意马克思哲学文本的整体性,把握好解释的主体性与解释的客观性的关系,把对马克思文本的解释看作一个持续变化、无限循环的历史发展过程;要处理好文本研究和现实研究的关系,加强文本研究但不止于文本研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认为人类理性思维的特质就是运用思维的“抽象力”通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而这种抽象力把世界作为整体把握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因而认为“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颠覆”,首先在于他意识到任何理性,观念不是现象背后的本质,只是“传统形而上学的幻觉”的观点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而且这种反本质的观点,又是一种标准的后现代哲学语境。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并不存在“认识过程”混同于“表达过程”,语言不仅不是消除哲学问题的工具,而且还是澄清哲学问题的砝码,马克思思想的连续性与“颠覆”一词是格格不入的,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旨在剥离它的唯心论外壳,决非要去颠覆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