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丽敏 《教育》2014,(30):18-19
每个人精神生命的质量和完满人生之路,起步于早期的情绪与情感生活状态,即儿童情感体验与情感态度的形成。儿童期是情感发展的最佳期。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而体验、感悟又是情感的核心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儿童充分感受、体验,有效激发儿童的内在情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通过各种途径  相似文献   

2.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重在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与态度,塑造小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情感。本文介绍了情感教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并详细论述了情感教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运用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3.
情感是一股无形的动力,是品德教学的灵魂,品德与社会知识的落实更离不开情感牵线搭桥。小学生是一个富有情感的群体,因此,教师在品德课堂中应当让文本、生活、社会资源恰到好处地组合,在教学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千方百计地唤起学生情感的觉醒,让知识线、情感线合二为一,让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哪怕是那么小小的一点,也会让学生的情感鸡汤味道逐步鲜美起来……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特点决定了情感教育是本课程的教育目标,学生情感的积极升华,正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不同于语文课,它有自身的教学目的和特点。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带着新理念走进新课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打破旧课程的局限,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此,本人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的情感教学,其宗旨是在上《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科学地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得到不同的感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陶冶学生的情操。人类的高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主要是对社会情感的…  相似文献   

6.
当前由于对情感融入品德培养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致使品德培养缺乏实效性,社会出现道德滑坡。品德培养不是简单的道德知识的灌输与说教,还必须激发道德接受主体的情感需要,才能有效避免教而不化。通过培育美感、移情(同理心)、羞耻感等情感融入品德培养的途径,提高品德培养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品德内化是指学生把所接受的道理和激发的情感转变为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从内心产生履行道德准则的自觉性,形成道德动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作为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以其生活性、综合性、活动性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王海梅 《家教世界》2013,(8):122+121
新课标指引着我们课堂改革的方向,决定着课堂改革永远走在前进的路上且永不止步。本文力争从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情感意识、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三个方面来探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他们知情同步,品德升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较强的课程,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三要素是激情、明理、导向。教师在品德课堂中,要善于运用情感教学,促使学生知理动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而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7,(19):7-8
道德情感是人们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人们意志形成的内在动力,能够对道德行为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在品德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帮助学生形成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稳定的、积极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2.
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一个人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去处理相互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如果没有情感体验,也不会使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体的道德需要;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感的支持,不会产生自觉的坚定的道德行为.所以,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注重对他们道德情感的培养,并且要抓早、抓小,在春天时就要播种道德情感,打下良好的品德基础.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将情感贯穿于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之中尤为重要。要使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扎根于教学课堂,首先就要实现学生的知情统一,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其次要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再次,教师要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4.
情感因素在现代教学思想体系中,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信息传递的手段。就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课堂教学而言,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有着品德内化的作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艺术会不断发挥学生思维敏捷灵活的潜力,激活学生自塑良好行为的欲望,达到品德学科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完善人格,健康发展人。  相似文献   

15.
幼儿品德是在培养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品德意志、品德行为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而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品德意志、品德行为的培养离不开幼儿的生活。我坚持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6.
史文波 《快乐阅读》2013,(10):84-84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对于这样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学生创设体验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践行,规避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前调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把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所以,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只有放手让学生大胆体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对于这样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学生创设体验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践行,规避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前调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把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所以,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只有放手让学生大胆体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18.
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一个人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去处理相互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如果没有情感体验,也不会使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体的道德需要;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感的支持,不会产生自觉的坚定的道德行为。所以,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注重对他们道德情感的培养,并且要抓早、抓小,在春天时就要播种道德情感,打下良好的品德基础。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实施以来,有些教学活动存在形式化、浅层化的倾向,教学活动没有落实到位,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那么,怎样避免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活动的浅层化,促进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活动的深化呢?  相似文献   

20.
肖铭 《华章》2012,(23)
本文从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式入手,探讨情感体验在品德学习中的促进作用,提升小学品德教育的趣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