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论"育才"、"成才"、"用才"的内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育才”、“成才”、“用才”三者之间,不仅存在着纵向的历时性和 横向的共时性所组成的主体时空关系,而且还独立遵循各自所有的规律和规则。“育才”要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教育方针,要受教师素质、教育条件、教学环节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其他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成才”要遵循人才成长与发展的规律(包括心理和生理规律),要受个人天赋、学习方法、家庭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和个人主观努力与否或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用才”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要受到政府有关政策的调控,要受企业条件的影响,还会受到一些主观人为因素的左右。这些规律、规则、内在关系并不是相互割裂与排斥的,而是互补的、整合的。  相似文献   

2.
根据学生在校期间认识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我院在学生工作实践中按不同年级分别实施了“修身”、“立志”、“成才”和“立业”四步递进式思想教育方法,实现了思想教育工作的层次化和系统化。1.一年级修身教育法。刚从高中升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力浅,思想的不成熟性和心理的脆弱性,他们自我意识强,但缺乏自我监督、约束和控制的能力;他们渴望成才,却缺乏学习的毅力;他们想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却在实际生活中难以自律;他们需要理解,但又处理不好个人和他人、集体的关系。这种主观愿望与自身条件、客观…  相似文献   

3.
成才的秘诀     
友人赠给我一本《成才秘诀》的书,我读过后,才知书中并无什么成才之秘诀,粗俗谫陋,肤浅至极,聊无文德。这倒让我想起一些成才的广告来:文学快速成才班,三个月内可发表作品;英语速成班,两个月内可与老外对答如流;46小时可练就一手好的钢笔字,看来当个书法家也就是三两月的事儿。还有一些电脑速成、快速记忆、作画等等,不胜枚举。吃饭狼吞虎咽风扫残云谓之快速;阅报一目十行不求甚解谓之快速;科学养猪喂添加剂谓之快速……惟有学习知识不能快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才,谈何容易!挑灯夜读,十年寒窗,孜…  相似文献   

4.
以“通俗”起家的文学巨树,分成俗文学与雅文学两个枝杈,俗文学经流变发展形成四大子系;通俗文学,民间文学,曲艺文学及现代化音像传媒中属于大众通俗文艺的部分。要将雅俗文学作精确的分界是很难的。我们认为,在古代可定义它们为“雅文学”与“俗文学”;在现代文学时段中,则可定义为“知识精英文学”和“大众通俗文学”。目前,因循文化市场的规律,两个文学分支渐有靠拢的趋向,甚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适俗”但不“媚俗”。这一文学现象的出现将给广大读者带来很大的收益。  相似文献   

5.
孙林涛 《中国德育》2004,(1):24-24,56
着眼于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依据人的全面发展规律,“成人成才”越来越成为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育人理念。“成人成才”教育既包括人的共性的发展,也包括人的个性的发展。它要通过确立“成人成才”教育目标,构建“成人成才”教育的课程教材体系,完善“成人成才”教育方法,建立  相似文献   

6.
创新思维具有批判性是人所共知的,但同时它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我们用一些所谓“规律”的东西去“指导”学生,很容易形成一种趋同思维定势而进入一种新的模式,不知不觉中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一次写作训练课,题目是《“逆境”与成才》,采用讨论或辩论的形式。针对“逆境”与成才的关系,形成对立的两方。一方认为“逆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促进“成才”;一方认为“逆境”扼杀人才。前者举出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文王拘而演《周易》……”一段来论证,后者列出吴晗、老舍等人才被“文革”这个“逆境”所扼杀进行反驳…  相似文献   

7.
曹禧修 《西江大学学报》2003,24(1):29-32,47
文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的文学性,文学性的内涵准确地说并不是文学独特的表达形式,而是文学独特而有“灵性”的表达形式,也即“成为内容”而且也“意味着审美对象”的形式。只有它才是文学性的真正内涵所在。因此,从理论上讲,文学研究只有“从形式分析进入意义”才有可能真正触及文学的内核,抵达文学的本体;既呵护文学的灵性,也揭示出文学的内部规律;既防止纯粉碎的外在研究规避文学表达形式的特殊性,也防止纯粹的形式批评有意无意地宰割文学的灵性,真正做到把形式的分析与意义的引领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叶燮论“识”可谓详而备,他关于“识”的见解揭示了如下创作规律:1.唯物主义创作基础论;2.关于创作规律的深入阐述;3.重视作家的主观修养;4.文学贵在独创;5.创作自由论  相似文献   

9.
从价值取向的角度透视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某些特质,剖析了新时期文学价值抉择的多元态势:一是对经济行为坚持“道德判断”;二是对经济行为坚持“历史判断”;三是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矛盾的”价值判断。文章还进一步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文学创作规律的高度.提出并论证了新的价值标准,即“历史一道德”判断。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文学思想包括五个方面:其“关、善”说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开启了中国古代以政治功利为目的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传统,但它只片面地强调文学的外部作用,而忽略了文学内部规律的研究;其“文、质”说并非论述文学问题,从汉儒开始正式地将此概念引入文学批评,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在其“无邪”至“中”说的基础上派生出了“温柔敦厚”和“含蓄蕴藉”的审美追求;孔子的“兴、观、群、怨”诗教原则对文学理论的影响不仅在于这几个概念本身,而在于提示了“兴观群怨”这一行为物态化后的意义;孔子的诗论思想是汉儒诗教思想的发端,更是汉儒诗教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核心。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