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晋时期的尚书郎多出身于高门和中低等士族,以品级较低的清流官起家,以后在清流官体系里迁转,所任最高官职一般超过寒门庶族任职的极限"五品"。因此,东晋尚书郎与西晋相比,只是官资略减而已,仍是高门和中低等士族乐意接受的官职。究其性质,无疑属于清流官的范畴。  相似文献   

2.
到了萧梁时期,高门出身“造宋”功臣后代即便如琅邪王氏也都内敛,以谦退自处,他们多以门第与自身的敦质而平流进取,缺少了宋、齐朝琅邪王氏追随建国的冲力,但“造宋”功臣后代中的文义之士往往显贵。陈的建立者陈霸先以及大批追随自己的亲信大都是寒门出身,这种“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模式也使得“造宋”功臣后代很难像齐、梁二代的建立者与他们联系与交往,能够有多名新朝元勋出现,本文则就上述问题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唐史学会和洛阳市文物园林局共同组织的全国第三次武则天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0月21日在洛阳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共50余名。提交会议的学术论文23篇,专著和编著4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讨论、交流武则天在洛阳期间的事绩,调查、考索武则天在洛阳活动的遗迹。与会代表就大家共同关心的武则天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认为,如把武则天打击士族,扶持庶族地主作为她政治上的功绩,其实历史事实并不是如此。武则天打击士族虽加速了其衰落,但这种作用不宜估计过高,因为在武则天以后,出身高门士族的官僚掌权的还很多,武则天本人也出身士族,她在夺取政权时也利用了一些不得志的高门士族和寒门士族出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分析历史环境造就了刘裕,刘裕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成功地扮演了他的历史角色。文章认为,刘裕是在高门士族彻底腐朽、后继无人的情况下,作为寒门武将的杰出代表应运而生的。刘裕备不顾身的进取精神、审时度势的敏锐智慧,使他能不失时机地抓住每一关键的成功机遇;刘裕严于律己,知人善任,善于识别潜在敌人,使他能恰当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因而能制人而不制于人;刘裕善于隐蔽战略意图,明确打击目标,注意分化瓦解敌方,故而斗争策略深谋周虑。正是这些主观因素保证了刘裕个人事业的成功。  相似文献   

5.
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寒门子弟学业获得的文献,重点探究了教育社会学领域理论的转向,以及从家庭教养的视角如何一步步打开寒门子弟学业获得的黑箱。在家庭内部影响寒门子弟学业获得的因素中,从家庭教养方式的视角抽离出四种家庭教育参与机制—文化资本的激活与传递机制、经济资本积累打造人力资本机制、情感资本与亲密关系的联结以及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家校社互动,力图展现出影响寒门子弟学业获得的家庭参与的民族志图景。基于此,在影响寒门子弟学业获得的家庭研究中,进一步关注地方知识,发现寒门子弟独特的文化世界,探究寒门子弟如何通过文化生产导致学业失败,聚焦多子女家庭代内帮扶的文化体验,是未来以民族志视角打开家庭教养黑箱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寒门出贵子"被人们一直从古传诵至今,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将提升国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摆在优先位置。我国一直致力于促进国民教育的均衡发展,以达到提高国民素质、缩小城乡差距的目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差距的鸿沟却在一定程度上愈演愈大。伴随着教育成本的提高,因教致贫现象频现,"寒门出贵子"也演变成当下的"寒门再难出贵子"。本文透过当今社会上存在的"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现象,深入分析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士族政治的档案书--谱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用“九品官人法”取士,所根据的档案是各州郡的“簿状”。其后,士族形成,集合士族家好、族语编成的《百家好》代替了簿状。谱中的高门出仕优先,任官容易升迁。为了保持士族的“纯洁性”,高门只与高门通婚。这情况维持到南北朝末年。隋、唐士族任官的特权丧失了,仍维持着高门之间通婚,唐朝三修士族谱牒,就起到了这种档案作用。  相似文献   

8.
晋宋之际,高门士族的动向以义熙八年为界。此前,他们仍在“门阀政治”的观念下从事政治活动,二刘之争即隐含着高门士族利用时局恢复“门阀政治”的因素在内。义熙八年刘裕独掌大权后。高门士族接受最高统治者权威统治的政治格局,转向关注权力分配。在权力危机面前,部分高门子弟表现出强烈的政治进取心,背离了该阶层历来标榜的“素退”的精神风貌。更重要的是,激化了的权力竞争关系削弱了高门士族在政治上的一致性,从而使“门阀政治”的成立条件彻底丧失。  相似文献   

9.
西安晚报曾联合某企业、团省委和省青金会发起援助贫困大学生计划,活动启动以来,接到大量报名者.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的寒门学子阳光励志,也有的寒门学子不愿接受资助,对贫困家境无法释怀.(据《西安晚报》)  相似文献   

10.
东晋会稽兰亭诗风可以追溯到西晋嵇康诗风。东晋一朝生活在会稽的高门士族有意识地模仿嵇康诗风,原因有二:一、生活在会稽的高门士族崇尚隐逸,主张自适其适,悠游山水之间,此种风气嵇康实为先导。二、会稽本为嵇康故乡,生活在此地的士族遂以嵇康为偶像。但是由于会稽高门士族与嵇康所面对的政治氛围不同,东晋兰亭诗风消解了嵇康诗风中的峻切而得其恬淡。同时,兰亭诗风所阐发的玄理建立在郭象玄学的基础上,又使得兰亭诗风只得嵇康诗风之形而未得其神。  相似文献   

11.
经济资本的匮乏、文化资本的欠缺使寒门学子参加艺考被视为不理性行为,但通过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寒门学子艺考是目的合理性行动和文化合理性行动共同驱动的结果,价值合理性在其中仅起辅助作用。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寒门学子要面对摆脱资本困境的努力与非预期后果的落差、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博弈、机械模仿训练与高雅艺术气息培养间错配的“三重挑战”。将中国社会的文化生产逻辑和底层物语纳入寒门学子艺考的理论矛盾中,在超越“资本欠缺论”中发现,文化资本的区隔具有情境性,寒门学子艺考之路体现了惯习的契合、迟滞与流动;在超越“理性选择论"中发现,寒门学子学艺术过程中存在有限理性的可能,因此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有必要呼唤价值理性的回归。保障寒门学子艺考的获得感,需要个体、中学、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携手努力。  相似文献   

12.
教育优势资源的再分配应实现实质公平。市场优胜劣汰的资源配置方式将寒门学子放在社会最不利的位置上。政府对优势教育资源的分配,应坚持对处于最不利地位上的人最有利的差别对待的原则,以实现对寒门的正义,达到教育机会的实质公平。自主招生对寒门学子不应设置门槛,寒门学子在自主招生中应至少占一定比例的名额,对寒门学子参加自主招生的差旅费应由组织自主招生的高校自行负担。  相似文献   

13.
西晋人刘毅在论及当时九品中正制有八损时曾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后来沈约在《宋书·恩幸传》中曾引用此语并将其改为“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这绝非是简单的同义词替换,而是因为在魏晋南朝三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这些词语的内涵不断被历史本身所更新,正所谓“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以“势族”一词在魏晋南朝文献中出现的具体语境为例,其所指先后经历汉末的地方豪族、西晋中央政府中的势力集团、南朝迅速兴起的寒人群体等三个阶段.这个变化过程与门阀势力在此时期的兴起、盛衰基本保持同步.故到沈约修《宋书》之时,不得不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对词语作出更换.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高等教育资源向贫困偏远地区倾斜,加之针对贫困生入学的诸多扶助措施出台,寒门学子考上并读完大学,较多年之前已顺利许多。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上学的"入口"解决了,毕业的"出口"在哪里?就业市场是一个双向选择的市场,就业竞争力也不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衡量标准。一方面,寒门毕业生及其家庭在城市里所拥有的人脉等就业资源非常有限,这使得寒门毕业生难以叩开一些"优质单位"的大  相似文献   

15.
高峰 《生活教育》2011,(23):21-22
中国高校的农村学生越来越少了!寒门子弟想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前不久,关于"寒门难出贵子"的讨论在互联网上迅速蔓延,与此同时,《南方周末》的一篇《穷  相似文献   

16.
科举制为传统社会寒门子弟提供上升流动机会,具有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本文通过考察《清代朱卷集成》和《未刊清代朱卷集成》中浙江籍举人、进士朱卷履历,定量分析其中的受业师、家庭成员和家族成员信息,探析寒门子弟考取科举功名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考取科举功名的寒门子弟在教育条件上与生监家庭子弟没有显著差异,受业师是举人考取进士的重要影响因素,教育机会获得是寒门子弟考取科举功名的根本原因;家庭文化资本是教育条件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家族文化资本保障了天资聪颖寒门子弟的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17.
:“寒门学子”难圆北大清华梦、读书无用论在社会底层蔓延;“寒门学子”输在了起跑线, 向上流动通道越来越窄。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无论是政府还是高校,在招生政策上对农村生源进行 了倾斜,积极推进城乡教育公平。然而,这些倾斜政策是基础教育不公背景下的补偿政策,难以根 治城乡教育不公平问题。因此,“寒门学子”圆梦北大清华,拓展上升渠道,政府要从教育公平抓起, 切实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寒门难出贵子”一直是个突出的教育公平问题,在教育研究领域备受关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为人们探讨“寒门难出贵子”的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探讨教育公平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寒门难出贵子”的现实表征是:欠发达地区孩子接受优质高等教育困难,农村孩子上“好大学”的机会不公平,贫家子弟在高质量高等教育竞争中居于不利地位。家庭文化贫弱、资源配置失衡、入学和人才选拔制度不公是寒门子弟不能获得同等文化资本的三重成因。阻断教育贫困代际传递的路径在于:聚焦寒门群体,弥补家庭文化资本的不足;打破闭塞僵局,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加强政策干预,阻断教育贫困的代际传递。  相似文献   

19.
对昭通作家群的代表小说家之一刘平勇的首部长篇小说《如尘》进行特色归纳和艺术解析,多层面多角度展现了主人公杨鹏羽的神秘、细腻、多面向,让我们记住了一个寒门学子由于背叛初心、追逐权力和贪恋美色,是怎样一步一步由催人奋进的奋斗者沦为人所不齿的阶下囚的。《如尘》是一部寒门学子的初心背叛记、是一部基层贪官的情史堕落记、是一部惜墨如金的语言探索记。  相似文献   

20.
门阀政治鼎盛的两晋南朝时期,谱牒学开始兴盛。在编缀姓祖神话的同时,高门士族也在无意识中进行着家族精神和自我价值观的逐步建构与完善。这个过程,会从家族成员不同历史时期的文艺创作中以不同方式曲折地投射出来,成为后世读者眼中独具风采的家族特征。本文以南朝高门琅琊王氏家族为切入点,对上述现象尝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