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圣叹其人     
明末清初的反动文人金圣叹,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出生于江苏苏州的一个地主阶级家庭里。原名采,又叫人瑞,号圣叹。“圣叹”两个字是他从《论语》里翻出来的“好货”,也寄寓着那么一种紧步孔老二的黑脚印,使“圣人”赞而叹之的野心。他熟读孔孟的“圣经”,恪守孔孟的邪道,狂热吹捧孔老二的所谓“圣人之德”,他对秦始皇的焚书怀恨非浅,大骂“始皇之罪万世不得而原也”。他醉心科举,梦想一举而腾达,但却屡试不第。金圣叹的崇拜者们,硬要说他“视青紫如儿戏”,“以诸生为游戏具”等等,纯属胡诌。有一次考试,金圣叹以为又不免“以六等被黜”的命运。不料  相似文献   

2.
明末清初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原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字圣叹。“圣叹”即圣人孔子之叹。《论语》中记栽了孔子称赞弟子曾点的志向,金若采改字“圣叹”,就是把自己与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相提并论,坚信自己若早生2000年,也一定会得到孔圣人的赞叹,可见他恃才傲物的狂放个性。后来金圣叹因“抗粮哭庙案”被杀于南京三山街。  相似文献   

3.
书种与奇才     
清代顺治年间有一大冤狱,名日“哭庙事件”,18位书生横遭死难,内中一人是金圣叹,其人其事传闻天下,颇有争议。金圣叹自称“书种”,出自他的《绝命词》一诗,曰:“东西南北海天疏,万里来寻圣叹书。圣叹只留书种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相似文献   

4.
关于错误的随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学生有了错误时,笔者就向学生讲了如下寓言:普通人问圣人:“世间什么最贵?”圣人回答:“错误.”又问:“何物最便宜?”圣人仍答:“错误。”学生想一想就能理解:会分析错误的原因,会吸取教训,错误是无价之宝;不分析原因,不吸取教训,错误一文不值.  相似文献   

5.
清初嵇永仁《与黄俞邰》书云“周计百使君司李南,读《才子书》,慕圣叹为人,遣使赍舟车之费,往迎之,对叹适有唐诗选,未赴也,就业已心许之,越明年,使君梦一人披发跣足,耸身案上,蒙面而泣曰“我圣叹也”,使君晨起,谓客曰:圣叹休也”遣使再至吴门,始知使君梦中之夕,即圣吧绝命之晨”,所涉金圣叹与周计百交往之事,近代俞樾已不知其祥,令人更均以荒诞怪异视之,其实“计百”为河南延津周令树之字,时任江西赣州府推官,其雅幕圣叹,可谓神交,两人交往实迹基本可考,由此还可推知,圣叹临终遗诗之三“东西南北海天疏,万里来寻圣叹书,圣叹只留书种在,累君青眼看何如”,当是向其托孤之作,在金圣叹生命后期,清高狂傲,才气英发的周令树乃是其重要友人之一。  相似文献   

6.
郑板桥起誓诗中漫润着兰的簟香、石的竖教、竹的气节,把诗书画三种姊妹艺术臻于化境地完美结合在一起。郑板桥不仅有着“扬州八怪”辱风漉名士的狂傲不羁。同时又有着杜甫一般”穷年忧黎元.叹忠肠内热”的忧圈忧民的深沉情怀。在山东为官多年瀑受齐鲁浓重的僵索文化熏陶。“山左多圣人,江南多才子”,郑板桥可谓颇具才子风骚更兼圣人的豢怀。  相似文献   

7.
姓 名 既 是人的一种符号标志,也是一种 源 远 流 长 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国文字意 象 繁 复 微妙,不同的姓名直接反映了命名者的心理和修养。历史上很多名人因各种原因而改名,以此来表达 自 己 的 爱好、追求和抱负。 明 末 清 初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原名采,字若采。明亡 后 改 名 人瑞,字圣叹。“圣叹”即圣人孔子之叹。《论语》中记载了孔子曾经称赞弟子曾点的志向,金若采改字“圣叹”,就是把自己与孔子的得意门生曾 点相提并论。他坚信自己如早生二千年,也一定会得到孔圣人的赞叹,可见他恃才傲物的狂放个 性。 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  相似文献   

8.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苏轼)“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韩愈)“年小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车书。”(王安石)的确,人都必须学而知之,读书是求知的必由之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9.
金圣叹在评点《水浒》时寄寓了他的理想人格,他痛恨虚伪,尊从诚实,但他又不是绝对地评价人物优劣,而是把人置于现实生活中来评论的,如他把宋江当作“假人”,把李逵当作“真人”,但假人也有假的必要,“真人”也有真的缺陷,因此,武松既堂堂正正,又善于应对,成为金圣叹最理想的人格,称之为“天人”。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洒脱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要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惟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学界大抵认为“仁…  相似文献   

11.
金圣叹想一是抬高《水浒》的地位,一是“世不相延,人不相及”的文学发展观。鲁迅说他是“拾人唾余”,胡适则说他是“眼光过人”。从明代文学批评的历史来看,金圣叹只是照搬了李贽与袁宏道等明代批评家的观点,确实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因而只是“拾人唾余”而已。  相似文献   

12.
<正>【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不忧不惧。”并指出“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也曾经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孔子这些话中的“惧”与“畏”其实都含有“怕”之意。但是为什么孔子既说君子要“不惧”,又说要“畏”呢?这其中包含着圣人的大智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是如何理解孔子的“惧”与“畏”的,又有什么思考和启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曾在《博览群书》上读到朱伟一先生的《往事》一文。写他12岁的儿子“写砸了”(朱先生语)一篇命题为“往事”的作文的这件事。他分析原因说:“主要是跑题,东一榔头,西一棒,没有重点,像没有对准焦距拍出来的相片。”接着又写道:“我同儿子讨论了半天.左思右想还是不知道如何改才好。最后两人一致认为,这个题目就是没有办法写好……连孔圣人都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圣人尚且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求一个12岁的小孩写一篇深奥的文章呢?”作者的这种分析与责怪在当下可谓大有市场,对此本人大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14.
[原文] 昔者公孙龙①在赵之时,谓弟子曰:“人而无能者,龙不能与游②。”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臣能呼。”公孙元顾弟子曰:“门下③故有能呼者乎?”对曰:“无有。”公孙龙曰:“与之弟子之籍④。”后数日,往说燕王,至于河下⑤,而航在一汜(6)。使善呼之,一呼而航来。故曰:圣人之处世,不逆(7)有伎(8)能之士。 (摘自《淮南子·道应训》) 【训练】 1.下列句中的“而”与“人而无能者”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客衣褐带索而见 B.而航在一汜 C.一呼而航来 D.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下列句…  相似文献   

15.
金圣叹在他那有名的《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序一》(文中引金氏语未注出处者均见此书)中,提出小说创作有三个境界的理论。拙见以为,这是金圣叹文艺思想中一个主要内容,是他从事文学批评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中一个重要学说。为了便于明瞭问题的实质,有必要把这篇序文简略介绍一下。这篇序文可以说是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思想指导。(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已另文论述)他自述其评点《水浒传》的目的,是为了禁天下人作“书”,因为这些“书”与圣人之教相悖忤,于天子之治大不利,皆为“横议”。以他金圣叹一介“庶人”如何会有这么大的威力能禁普天下人的“横议”?于是他提  相似文献   

16.
一 史家常在金圣叹是反动文人还是启蒙思想家的层面考察这一历史人物,且争论激烈。本文试图从“读书人”的意义上陈述金圣叹概貌,并认为读书人有政治观点,参与过政治活动,但不等于他是职业政治家和职业革命家。读书人的社会价值,主要看他的思想个性对历史、对今天有何意义,判断的方法应当是抓观点、抓观点的成因和学术方法,而不应该断章摘句,与历史文献作简单的比较。 金圣叹是中国十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和文艺批评家,原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为瑞。圣叹是他的别号和评书时用的笔名。金圣叹生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苏州府长洲县人(今江苏省苏州市),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遇难,死时五十三岁。  相似文献   

17.
人人称《智取生辰纲》(下简称《智取》)写得好,然未必人人能确言其妙处。今人对《智取》作艺术鉴赏,其见解未必有多少能超过四百年前的《水浒》评点家金圣叹。读《智取》是一种艺术享受,读金圣叹评点本《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五回(金圣叹移此书第一回作“楔子”。下引字出此不注),又何尝不是一种艺术享受?金圣叹评点的形式有回评、眉批、夹批三种。金圣叹对此回总的艺术评价是:“耐庵妙笔”“独有千古”。这一艺术评价,建立于准确精妙的评点之上,显出其独特的、然而又是令人信服的美学鉴赏眼光。  相似文献   

18.
人生的认识历程有某种阶段性。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概括为:“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瑜矩”。但孔子说的是自己的人生认识历程和思想境界的几次飞跃,并非天下所有人。将圣人的标准套用于普通人,必然产生许多苦恼和错觉。因为大多数人不仅“三十未立”,甚至一辈子也“未立”,更谈不上“从心所欲,不瑜矩”。有了这样清醒的认识,才能既以圣人为楷模,终生孜孜以求,又不盲目乐观,自以为是。笔者最近遇到两个教育界同仁,他们都年过“不惑”,但又声称如今是“④十而惑…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3期刊登了陈菊飞老师的《(台阶)教学片段》,文中他力图矫正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注重“语句教学”,应该说,这是深合读书和语文教育之道的。朱熹主张读书“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朱子语类》卷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金圣叹也主张“细细读之”.直言“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金圣叹文集》第262页,巴蜀书社2003年版)。  相似文献   

20.
金圣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原姓张,名采,字若采,后改姓金,名喟,生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明亡以后,他改名人瑞。圣叹是他的别号和评书时用的笔名。 金圣叹是苏州府长洲县人,世居养育巷海红坊(今马医科海红小学原址)。他文才超群,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反对科举,对当时一般文人所热衷的功名仕途不以为然。 金圣叹“少时以诸生为游戏”,每次遇到考试,常常把民间的方言写入诗文中,有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