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后     
《中国文化》2009,(1):223-224
去年年底,具体时间为2008年11月30目,本刊和我们中国文化研究所邀集了一次学术聚会,京城学界的老辈硕学和年轻友人多有参加。此期《戊子岁尾雅集记盛》比较详细地记载了现场互动的诸种情形。  相似文献   

2.
编后     
《中国文化》2012,(2):255-255
《中国文化》已经出版三十有六期了。一个值得重视的数字,特稍增篇幅,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3.
编后     
《中国文化》2011,(2):227-227
这个秋天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学术界、文化界发出不少纪念的声音,日子颇不寂寞。本期也有几篇出自不同角度的纪念文字。卷前作为"学人寄语"刊出的民国史专家杨天石先生的《辛亥之梦》,言简意赅,寄怀深远。  相似文献   

4.
编后     
《中国文化》2011,(1):234-234
编罢回览校样,始觉本期文字无论思想深度抑或词采丰赡均有可观。唯妙赏会心,尚有待贤者之慧鉴卓识焉。 年来人类生存处境迭遭危机。地震、海啸、核泄。也许还要加上食品安全。与其说大自然在惩罚人类的种种不端,不妨说人类是在自造的孽境中枉执不返。  相似文献   

5.
编后     
《中国文化》2009,(2):198-198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中国文化》2009年秋季号。长期护惜本刊的季羡林先生、任继愈先生和柳存仁先生,接连在今年的夏秋之间离开我们。还有与本刊文字往来密切的卞孝萱先生、舒芜先生,也在不久前辞世。这使得今年的学术秋天倍添寂寥,故特于"学林人物志"专栏聊寄瓣香。  相似文献   

6.
编后     
《中国文化》2012,(1):220-220
本期不乏亮人眼目的佳构。李泽厚先生《知识论答问》結末立论:"哲学不只是纠正语言,不只是专业化的细节钻研,不只是文字游戏,更不应是一味鼓吹无序、毁灭和‘什么都可以'。人类学历史本体论把哲学看作是‘研究命运',首先便是人类的命运。这里从认识论再次思考‘人活着'及其命运作为哲学第一命题的确当性。"此意在现时代细审,格外发人深省。最近让国人心惊的人生诸安全问题此起彼伏,毒胶囊,黑"立顿",地沟油,激素奶……  相似文献   

7.
编后     
《中国文化》2010,(2):234-234
<正>季羡林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先生高足荣新江教授的缅怀文字,藉由书房和书的细故,还季先生大学者真书生的本色,特刊于卷首,以志永怀。本期佳构颇丰,张寿安先生专攻明清学术思想史,《龚自珍学术思想研究》、《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礼教论争与礼秩重省》等著述,让我们见识了作者严谨绵密的研究风格与文章体制。《打破道统,重建学统》一文,是她对清代学术思想史流变的一个新观察。杨儒宾先生的《混沌与太极》,以上古神话的雄奇瑰丽,追述元气淋漓的先秦学术,一反学界成见,认为中华文化有丰富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术厅,一面墙壁上镶嵌着大幅的"横渠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已故大书家顾廷龙先生的篆体书法,高古苍劲,不可一世。凡莅临本所的承学之士,无不抬头默念此教。我平时当所内学人例聚之时,也每以此教相勖勉。  相似文献   

9.
刘笑敢 《中国文化》2014,(2):199-202
9月10号清早,从几个朋友的微信中得知汤先生头一天晚上平和仙逝。虽然早巳知道汤老师身体不好,但仍不免感觉突然和意外,心情格外沉重。本想作些事排遣一下忧思,但汤老师的音容笑貌总是浮现在眼前,什麽也作不下去,于是写了个电邮给乐黛云老师,请她节哀保重。  相似文献   

10.
许抗生 《中国文化》2014,(2):197-198
9月9日晚上9点,恩师汤一介先生与我们永别了,我再也见不到汤老师,不能再聆听汤老师的教诲了,我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当天我是在去湖北黄梅县参加汤用彤先生纪念馆开馆庆典的火车上,听杨浩告诉我汤老师病重消息的。我本来是想参加汤老纪念馆庆典之後回北京,即去医院看望汤老师,真没有想到汤老师没有等我回北京即已仙逝。  相似文献   

11.
刘梦溪 《中国文化》2014,(2):214-214
我与之往来比较多的师友,很多都在北大。而在这些师友中,汤一介先生和乐黛云先生,又自不同。我和他们相识、订交,快四十年了。他们对我而言,亦师亦友,经常能从他们那裹受到教益。而且有情感的牵挂,做梦也会梦到他们。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2009,(1):207-222
2008年11月30日,中国文化研究所“戊子岁尾雅集”在国际俱乐部饭店举行,杨振宁、何兆武、戴逸、冯其庸、汤一介、乐黛云、李泽厚、李学勤、王蒙、范曾、余敦康、李希凡、严家炎、陈平原、沈昌文、董秀玉、于丹等师友与会,并分别作了讲话。  相似文献   

13.
<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晚年的时候,一次在河边,看见河水川流迅速,未尝止息,因而慨叹人生在世,年逝不停。人们总想天老爷能假我岁月,但流逝的时光总不回来。人们困惑,为什么只有逝去,而不回来?若能拉回年轮,该  相似文献   

14.
汤一介 《中国文化》2014,(2):192-193
欢迎各位学者、各位领导和媒体朋友,参加这一次学术讨论会,我希望大家对这套书不仅仅说一些好话,应该给一些批评。至少我现在自己觉得,还比较散,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转型的范例。没有成为,所以需要再努力,也希望大家可以批评。  相似文献   

15.
赵建永 《中国文化》2014,(2):203-211
汤一介先生是我国着名哲学史家、教育家和国学泰斗。汤先生祖籍湖北黄梅,1927年出生于父亲汤用彤先生任教南开大学的天津。按照族谱排序,他属“一”字辈。汤家乃读书世家,汤用彤先生希望儿子一生读书做学问,传承汤氏家族视读书为本分的家风,遂取“一介书生”之义而命名“一介”。  相似文献   

16.
汤一介,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湖北省黄梅人。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长,《儒藏》编撰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文化书院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1983年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198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宗教研究院研究员;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06年获日本关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