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案例1]一位教师执教《将相和》教学片段: 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 生1:我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聪明。师:(语气平淡)嗯,还有吗? 生2:我喜欢廉颇,因为他知错就改。  相似文献   

2.
<正>一、见贤思齐,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垫底"在教学《将相和》时,当学生们学完《将相和》的内容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喜欢蔺相如,因为从课文中我知道,他并不是怕廉颇,而是担心自己如果和廉颇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这样秦国会趁机攻打他们赵国,从而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爱国的人"、"我喜欢蔺相如,我觉得他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我喜欢蔺相如的聪明机智、大胆勇  相似文献   

3.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七十列传之一.成功地刻画了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历史人物。本文就蔺相如形象的刻画进行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七十列传之一,成功地刻画了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历史人物。本文就蔺相如形象的刻画进行粗浅的分析。一、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蔺相如的一生行事极多,不可能一一罗列,只能选择最典型的事例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司马迁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典型故事。仅仅通过这三个典型故事,就已经把蔺相如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使他的“智”和“勇”跃然纸上。在“完璧归赵”这一情节中,蔺相如首先有审时度势之智,“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  相似文献   

5.
学习完《将相和》,根据课后习题的要求,我让同学们说说喜欢哪个人物,并从课文中举出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见解。我原以为,大家只会说些“喜欢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大局、识大体”之类的话,想不到学生竞在赵王身上作起  相似文献   

6.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汉以前的历史散文主要是写历史事件。《史记》则以记述人物为主,通过描写人物去体现历史事件。这是由历史散文进到传记文学的一个重大发展。《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为其七十列传之一,成功地刻划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历史人物。这篇传记,不仅有较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在人物刻划上也有较高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7.
师:《将相和》一文中,通过“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三个小故事,在我们面前塑造了蔺相如、廉颇等人物形象,这些人物骨肉丰满、性格鲜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说说你最喜欢哪位人物,并请你谈谈喜欢他的理由。(在我的思想准备中,为学生提供了两个答案———蔺相如、廉颇。可是学生的答案却让我始料未及……)生A:我喜欢蔺相如,他在文中的三个故事中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能顾全大局的精神让我钦佩。生B:我喜欢廉颇。他在沙场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立下显赫战功;虽然他一开始居功自傲,处处为…  相似文献   

8.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名篇之一,文中的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历史人物性格鲜明,血肉丰满。那么,作者是怎样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儿童辩证地看问题,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这是语文教育提高学科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儿童的辩证思维能力是可以在早期萌芽并得到发展的. 案例一: 有位老师讲完<将相和>后,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并讲明他的机智勇敢.还有几位同学说喜欢廉颇,老师满意地点点头.正准备结束时,突然,又有一名同学举手了,老师叫起他,他说:"我喜欢赵王".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学生振振有词地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秦国本来是虎狼之国,在赵王与秦王面对面斗争时,蔺相如挺身而出,战胜强大骄横的秦王,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每次斗争胜利后,赵王就对蔺相如破格提拔,所以蔺相如职位比廉颇还高.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这一点."老师给予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学生得到肯定,心里十分高兴.  相似文献   

10.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名篇之一,文中的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历史人物性格鲜明,血肉丰满.那么,作者是怎样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师: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生1:我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具有顾大局、识大体,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生2:我喜欢廉颇,因为他能知错就改。他同样有顾大局、识大体,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师:喜欢这两个人物的同学请举手。(班上绝大部分  相似文献   

12.
陈煜 《现代语文》2006,(5):20-20
司马迁的《史记》以记述人物为主,通过描写人物去展现广阔的社会历史画卷,笔法精练,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中学语教材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选取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历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名篇,篇中成功地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历史人物。蔺相如的智勇双全、深明大义,廉颇的骁勇善战以及知错就改的可贵性格分别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件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司马迁着力从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技艺高超,使人物鲜活生动,如在眼前。这篇章中还涉及到一些其他的人物,其中,“秦王”的形象尤其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自《史记》,原传先后记叙了赵国好几个主要的将相,课文只选了原传的第一部分。由于这部分集中笔力描写蔺相如。所以我们就以蔺相如为主。分析一下这篇课文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艺术。(一)蔺相如与廉颇的对比文章一开始,简略地介绍廉、蔺  相似文献   

14.
周芳 《江苏教育》2000,(3):33-33
上完《将相和》,我组织学生开一个“小小评论会”,评论课中的人物。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又有同学说喜欢廉颇。我满意地点点头,正准备结束,突然又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喜欢赵王。”我惊讶地问:为什么?他振振有辞地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启用他:秦国本来是虎狼之国,在赵王与秦王面对面斗争时,  相似文献   

15.
<正>《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展现司马迁写人艺术的经典篇目,生动地刻画了蔺相如、廉颇等主要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缪贤、赵王、秦王等次要人物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蔺相如出场前,司马迁安排了缪贤举荐的情节。为了推荐自己的门客蔺相如,缪贤主动向赵王坦白了自己曾经打算逃亡到燕国的计划。在古代封建社会,这无疑是欺君大罪。缪贤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做出这等行为?这一情节的存在是否合情合理?司马迁为何要如此写?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从而成为打开这篇文本的新钥匙。一、情节逻辑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将相和》     
[重点点击]《将相和》一文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的内在联系是什么?[解决方案]《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它们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彼此紧密联系。“完璧归赵”的结果是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这是他在“渑池之会”后晋升为上卿的前提;而蔺相如晋升为上卿,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之间的矛盾,才有了解决矛盾的“负荆请罪”。[疑点揭秘]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解决方案]本文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17.
《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是以战国末期秦赵两国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廉颇这两个人物的活动为线索,写出将相之间从不和到和这一矛盾的发生、发展和解决的全过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崇高品质,赞扬了廉颇深明大  相似文献   

18.
创新让学生个性飞扬 教学中,我们十分注意对学生不同见解的保护,让学生畅所欲言,摒(bìng)弃对试题标准化的一味追求。如学完《将相和》一课后,我提问:“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大部分同学都喜欢蔺相如和廉颇,而有一位同学却说:“老师,我喜欢秦王,因为他很威风。”话音刚落,全班“哄”地笑了起来,这位同学的脸也一下红到了脖子根。我马上对那位同学点点头,赞许道:“真不错,你的见解很独特。”那位同学的神色顿时又自豪起来。此后,上其它课文再提类似的问题时,学生就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了,不知不觉中,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张扬。(卢文英)  相似文献   

19.
《负荆请罪》是苏教版六上的一篇历史小话剧,是一个剧本. 一、用明亮的眼睛发现剧本的特点 师:剧本和我们平常读的一些文章有什么不同? 生:剧本开头要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生:剧本分为独幕或多幕,这一课是两幕. 生:剧本全是人物对话. 师:只有人物对话?这样说准确吗? 生:除了人物对话,还有人物的动作、表情. 师:人物的动作、表情是不能自己说出来的,蔺相如不能在说话的时候加上一句"我笑笑说"或者"我意味深长地说".那么人物的动作和表情用什么办法把它表现出来? 生:小括号里交代了人物的动作、表情.方括号是说这一幕发生在什么地方,人物在干什么.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中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张扬学生的个性。因此,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学生畅所欲言的气氛,借此来激活课堂,发掘学生潜能。可有些课例并不如执教者所愿,常给人一些困惑和反思。一、师生关系应民主平等案例一:一位教师在教学《负荆请罪》时,讨论廉颇、蔺相如这两个人物的特点。师:廉颇、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我们应该向谁学习?生1:我认为蔺相如能想到赵国的安危,处处避让廉颇的挑衅,顾全大局,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生2:我觉得蔺相如深明大义、心胸宽广,就连处处刁难他的廉颇也不得不佩服说:“你真是个深明大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