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历代学者对《孟子》的成书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其一,该书由孟子及其弟子合著;其二,该书由孟子自著;其三,该书由弟子追述而成。孟子的仁政主张、性善论和教育观,表现出孟子率直的个性和重教思想,这跟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是一脉相承的,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山东教育》2004,(29):62-62
孟轲一生崇拜孔子,年轻时便离开邹国到孔子家乡鲁国学习。通过学习,孟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  相似文献   

3.
博仔 《湖南教育》2004,(3):12-13
名家小档案: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省邹县)人。生卒年大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公元前289年。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因其得孔子思想之嫡传,对孔学贡献最大,故在历史上被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教育思想关键词:性本善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孟子》的分析,认为孟子提出的让民众享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权及处理诸侯国间的关系等思想,虽未提出人权这一直接概念,但却具有人权思想的实质.在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体系及众多的思想家中,能如此开创性的、集中而系统提出这种人权思想的,孟子算得上是第一位.这也说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具有、并能接纳人权思想的.  相似文献   

5.
孟子提出的让民众享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权以及处理诸侯国间的关系等思想,虽未直接提出人权这一概念,但具有人权思想的实质。在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体系及众多的思想家中,能如此开创性的、集中而系统提出人权思想的,孟子算得上是第一位。  相似文献   

6.
初识经典孟子,名轲,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相似文献   

7.
孟子     
【作者】《孟子》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大约成书于战国中期,由孟轲及其学生记述。孟轲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儒家学说,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相似文献   

8.
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从而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学说。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理论,对孔子以“仁义”为标准的人格美和人格美的形成,都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而发展并完善了孔子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马延臣 《华章》2007,(5):91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思想家,后世称其为"亚圣"且孔孟并称,而他两千多年来政治和思想地位的变迁尤其引人注目.本文旨在大致梳理孟子地位的变迁轨迹,并对其原因作简要分析,希望发现其思想和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状况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人才思想,对人才的价值、人才的标准、人才的培育以及人才的核察和任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地探析,从而比较系统地构筑了其人才观的体系。孟子的人才观既有进步的一面,又有其局限之处。  相似文献   

11.
据钱穆先生考证,孟子两次游齐,前后共达二三十年之久,在齐国的游历占据了孟子周游时间的半数以上。那么当时的齐国究竟有什么突出之处,吸引孟子长期滞留呢?历来人们均把原因简单地归结于齐国的强盛,然而深入分析却会发现,孟子在齐国的长期滞留,是相似的文化心理、齐国的强盛和敬贤礼士的文化政策,以及稷下学宫的文化氛围共同作用的结果。理清孟子长期游齐的这一个案,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孟子的研究,同时有助于分析齐国在战国中后期成为诸国"文化重心"的背景。  相似文献   

12.
清代,吉林省南部以桦甸夹皮沟为中心的数百里山区内存在一支特殊的政治势力,时人称之为“韩边外”。它权同政府,非官非寇,长期存在达五六十年之久,其中原因令人思考。有关“韩边外”问题的讨论,对研究中国东北近代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疆盛世才政权与苏联的关系是民国时期中苏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盛苏同盟是建立在盛苏相互利用、相互需要的基础上的。双方关系经历了全面合作、出现裂隙、直至完全破裂的阶段。表面看来,盛世才与苏联建立的是非常亲密的合作关系,但双方之间的互相利用使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不正常的基础上的,因此,最终破裂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4.
<诗经>和<孟子>都是儒家经典,而<孟子>中引用了不少<诗经>的诗句.孟子对<诗经>的理解大多不顾及诗句的本义,而是由自己的观点随意阐发.他的理解有些是符合事理的正解,但也有不少误读的成分.造成误读的原因主要是孟子好辩的性格以及他独特的解诗方法,当然也有<诗经>语义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15.
孔孟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仁"德思想又在孔孟的伦理思想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对孔子"仁"德思想和孟子"仁"德思想的分别阐述和对两者学说中"仁"德思想的比较分析,可以使人们对孔子和孟子博大精深的儒家伦理思想中核心的"仁"德思想有个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6.
《老子》“有生于无”一语意旨颇难理解,这主要是因为《老子》在文本上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疑惑。《老子》讲“有”和“无”的关系,有时像是本源论的,有时又像是本体论的,这种本源-本体论的冲突深刻地影响了后人对它的解读。庄子明智地采取了悬置这个问题的态度,而玄学却从本源论和本体论两个方向展开了讨论。本源论的解读固然有其缺陷,本体论的解读也有其困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的具体分析,提出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观点,并运用了较为详实的资料,对词中的每一句均加以剖析,进行了以早春为背景的诠释。  相似文献   

18.
“呀呀油”:信阳民歌中的奇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阳田歌和山歌中运用方言"呀呀油"衬词而形成的民歌体裁。"呀呀油"体裁的民歌可以一人独唱,也可以众人合唱,其在歌曲中的位置靠后。音乐材料的运用或对比或重复,节奏型比较单一,歌曲情感表达颇具特点,由此显示出信阳民歌独特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9.
论声训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声训”相对于“形训”和“义训”而言。其主要原理是“声义同源”。它是中国古代训诂家对汉语声义同源规律的一种素朴的,直接的体认和解释。并非一切以音同、音近之字相释的训诂形式都是“声训”。因为取音同、音近之字相释只是“声训”的外在形式,在非“声训”的全部内容,更不是“声训”的本质属性。“声训”的性质、旨趣是以音同、音近之字来揭示语词在其命名之初的“所以然之意”,即命名立意之义。这一点,才是“声训”与“形训”、“义训”之不同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20.
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形成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孟子"仁政"思想体系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教育三个方面,贯穿着"民本"的主张,孟子将传统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了封建制度所能容许的最高限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