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2 毫秒
1.
《灰雀》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学期第二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四篇课文,讲的都是发生在名人身上的平凡小事,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名人在平凡的小事中不平凡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这一周,我与孩子们一起学习的课文都是名人的故事:《灰雀》讲的是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的那种深深的爱;《小摄影师》为我们描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呵护与尊重;《奇怪的大石头》则用儿童的口吻刻画了少年李四光那种喜欢"刨根问底"的可贵品质……所以我也让孩子们搜集一些名人的故事,打算利用下午的自习一起交流。谁知,中午我接到了晓梦妈妈的电话。  相似文献   

3.
教材分析 《奇怪的大石头》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全文围绕奇怪的巨石,作者将捉迷藏、向师长请教等四件不同时空发生的事情整合在一起,充分地反映了李四光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  相似文献   

4.
《奇怪的大石头》是课标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从小矢志不渝的感人故事,表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本文脉络清晰,首先介绍李四光是著名的地质学家,接着讲李四光小时候玩耍时,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然后讲向师长请教和去英国留学,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原因,最后讲回家乡进一步考察,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灰雀》是一篇老课文,讲述了列宁、灰雀和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小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中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  相似文献   

6.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人教版上册)上有一篇课文叫《灰雀》,讲的是列宁、小男孩与一只灰雀之间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我不能失信》讲述的是20世纪伟大的女性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根据课文的编写意图和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若采用"初读感知、演读明理、朗读激情、拓展导行"的教学思路,容易使学生通过人物对  相似文献   

8.
教材:人教版课标本三年级上册。《灰雀》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文章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既写出了列宁对孩子的教  相似文献   

9.
课文《灰雀》与《司马光》 《掌声》 《手术台就是阵地》四篇构成了三上第八单元的阅读篇目,共同演绎"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的人文主题. 初看课文题目《灰雀》,似乎容易让人以为这是一篇写动物的文章.但通篇读后,"灰雀"的确是全文的关键角色,联结着列宁与小男孩,推动着故事的进展.简明流畅的情节中,满...  相似文献   

10.
以读代讲突破难点──《灰雀》一文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江苏洪泽县实验小学唐文国《灰雀》一文是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五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同时也写了一个小男孩在弄宁的爱鸟思想影响下,把捉回家的灰雀又放回公园,列宁...  相似文献   

11.
一篇课文的教育功能往往是通过文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形象来实现的,像《列宁和卫兵》中的列宁和卫兵,《倔强的小红军》中的陈赓和小红军,《灰雀》中的列宁和小男孩。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作物(或中心人物)的特点,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如何分析一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教师各有自己的看法,现编发步宏彦、周泽锋、徐宏三位教师对《灰雀》一文主要人物的分析,供大家参考。《灰雀》的中心人物──列宁  相似文献   

12.
《灰雀》是一篇讲读课文,我这样教学: 一、初读课文,了解梗概。读后提出: (1)这篇课文写了几个人物?都是谁?(两个人物,一位是列宁,一个是小男孩。) (2)课文中通过一件什么事将两个人联系在一起?(丢失一只灰雀) (小结:通过灰雀的丢失和再飞回来,反映了列宁和小男孩的不同心情)  相似文献   

13.
聂芬  朱瑛 《辽宁教育》2008,(7):80-81
《我不能失信》讲述的是20世纪伟大的女性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根据课文的编写意图和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若采用“初读感知、演读明理、朗读激情、拓展导行”的教学思路,容易使学生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感受到宋庆龄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使自己在做人做事方面获得启迪。  相似文献   

14.
《奇怪的大石头》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读懂课文,感受李四光善于观察、勤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品质是文章的教学重点,可引导学生通过初读质疑、研读释疑、赏读品味,感悟文章的内涵,突破重点。一、初读质疑,诠释重点1.据题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奇怪的大石头》,“奇怪”在哪里?石头“大”就奇怪吗?大石头多了,奇怪的事岂不满天都是?可引导学生能带着这些疑问去阅读课文,激起阅读兴趣,学会思考质疑。2.据文生疑。刚刚步入三年级的学生已开始课前预习,但大多停留在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上。课上一定要让学…  相似文献   

15.
《灰雀》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有两条表示人物情绪变化的线索:一条是列宁喜爱灰雀,灰雀不见后他焦虑、担心、惋惜,及至以后重见灰雀的欣喜;另一条线索是小男孩做了错事,见到列宁后他慌张,想说出真情  相似文献   

16.
[设计理念]新课程注重课程的开放和生成。“开放”应该是基于文本的开放,“生成”应该是基于文本的生成。围绕文本,构建开放而又具有生成空间的阅读话题,挖掘文本价值,落实教学目标,将教学过程变得简单实在既是本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教材分析]《奇怪的大石头》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侯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课文以对话形式展示人物内心活动,充分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数十年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  相似文献   

17.
《灰雀》是一篇讲读课文。纵观全文,共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以列宁喜爱灰雀→不见灰雀→重见灰雀这一线索为明,以小男孩捉灰雀(回家)→矛盾的思想斗争→放灰雀(回公园)这一线索为暗。课文重点写了列宁不见灰雀后与小男孩的对话和小男孩放灰雀回公园这两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一、文本教学解读 《灰雀》讲述了列宁、小男孩和灰雀之间一个温暖的故事:列宁发现公园里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的失踪与小男孩有关,他没有直接批评小男孩,而是通过交谈的方式让小男孩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放回了被捉的灰雀.故事赞扬了伟人列宁善解人意、对小男孩尊重与呵护,以及小男孩的诚实与可爱.  相似文献   

19.
第五册第五组教材共安排了四篇课文,两篇看图学文。《周总理的睡衣》重点是引导学生运用看图和学文的方法看懂立意,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亲人》的重点是在弄懂图意,理解词句的基础上,体会老奶奶说的话的意思。讲读课文《灰雀》重点是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弄清故事经过,体会列宁对灰雀喜爱之情,学习男孩子诚实的品质。阅读课文《让我们荡起双桨》重点是通过对诗句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相似文献   

20.
最近,我在批改三年级第一次习作时,遇到了数篇这样的习作:小摄影师跑走后电车停了,小男孩跑回了家,他装上了胶卷,又跑回了高尔基的家,他给高尔基照了相,就回家了。《小摄影师》的课后习作练习要求是:根据课文故事,想一想以后可能发生什么事情,想好后,和同学交流,然后写下来。对照习作要求,上文似乎已经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